• 115阅读
  • 0回复

“无限风光在险峰”——读毛主席《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11
第7版()
专栏:

“无限风光在险峰”
——读毛主席《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郭沫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毛主席:《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庐山,我在一九二七年去过两次。一次是在春夏之交,当天去当天回到九江。又一次是在“八一”起义前几天,只在山上住了一晚上。以后,我一直不曾去过。因此,我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倒不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是“只缘身在此山外”了。在读到毛主席《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庐山有这个仙人洞的存在。
我请教了康生同志,他为我画了一个简明的示意图,并作了详细的说明。
原来仙人洞在佛手岩下,在牯岭的西边。洞是天然生成的,高约二丈,深广各三四丈,洞中有石建的吕祖龛,龛后有一滴泉。泉水自岩上滴下,终年不断,环以石栏,形成一小池,即名为一滴泉。
康生同志有《朱履曲》一首以纪游。有序云:“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与主席、定一、伯达、乔木、田家英等同志同游仙人洞。相传此处为周颠所居,朱元璋访仙不遇之地。游罢归来,因作小令一支。”其曲文如下:
仙人洞——天开石?,
一滴泉——地辟清湫,
绿阴深处隐红楼。
踏白云,天外走,
望长江,天际流,
这神仙到处有。
得到了康生同志的详细说明和他的绘形绘声的妙曲,我对于仙人洞本身算有了一些领会。我还参考过别的资料,也还请教过别的朋友,进一步知道仙人洞是在白鹿升仙台下,台上还有御碑亭,亭中竖立着“周颠仙碑”,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御制”的。据说,碑高逾丈,宽约五尺,碑文有二千多字。
原来周颠是一位疯人,到处喊叫:“还我和平”。朱元璋在鄱阳湖打败了陈友谅之后,周颠去见他,也还是高喊:“还我和平”。用火烧他,烧不死。投进水里,淹不死。囚禁起来,不给他饭吃,囚了二十三天,他还是照样狂叫:“还我和平”。再给他饭吃,一下就吃了几天的口粮还吃不饱。忽然之间又不见了。朱元璋后来得了病,有天池寺的和尚送了药去,据说是周颠进献的。服了药之后,病立即好了。于是朱元璋派人到佛手岩下的竹林寺来探访周颠。可是踪迹渺然,不知所终。
这就是这位“仙人”的故事,看来所谓“仙人”其实真正是一位疯人。只喊一句“还我和平”,这是躁性狂的刻板语型,在精神病患者中是常见的事。一个人二十几天不吃饭,饿不死,也是经过试验的。从前德国人有人出卖饥饿,甘愿在一定报酬下接受在饥饿状态中的新陈代谢的实验,饿了二十几天并未饿死。这是四十几年前我在日本九州医科大学时,在课堂上听到的。这个人有名有姓,究竟饿了二十好几天,我都不记得了。至于火烧不死,水淹不死,是被人夸大了的。和尚献药,药到病除,是朱元璋故弄玄虚,意在显示他是天生圣明,有神人搭救而已。
把这仙人洞和仙人,基本上弄清楚了之后,但我对于主席的诗却仍然得不到深切的体会。主席的诗,和所谓仙人洞本身,看来并没有多么大的直接关联。主席是在为“庐山仙人洞照”题诗,而不是为仙人洞题诗。我要多谢李进同志,她把所摄的照片给了我一张,我才认真地读懂了主席的诗。
照片的左下部所显出的是白鹿升仙台上的御碑亭,岩身浓黑,除碑亭之外,高处低处都有葱茏的树木。照片的上部是苍劲的松枝,是近景,可能是罩复在摄影者的头上的。其余大部分空白是一片云海,在白色的曲折的云涛之中有几团黑色的稠云。像海中的洲岛。我估计:摄影者可能是站在石松上照的。石松离御碑亭与仙人洞都不很远,介在二者之间。那是突伸出一个平坦的大岩石,石身上刻有“纵览云飞”四字,石面上刻有“豁然贯通”四字。石旁有一株松树。这也是庐山上适于纵目远眺的一个名胜地点。
总之,看到了这张照片,我才把主席的诗豁然贯通了。
“暮色苍茫看劲松”,在暮色苍茫中所看到的就是这照片上部的劲挺的松枝。
“乱云飞渡仍从容”,是指一片云海中的波涛汹涌,而劲挺的松枝却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天生一个仙人洞”,这只联带着点出了地址所在。照片中虽然没有显示出仙人洞本身,但风景是仙人洞附近的风景。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所咏赞的明明不是洞,而是峰了。照片中确是摄取了无限的风光,而且是在峻险的山峰上摄取的。
然而主席的诗是有深远的含义的,不能只从表面上去了解。
诗是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写的,当时美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派的反华大合唱,正在甚嚣尘上,国内又连年遭到特大的自然灾害。因此,有个别人对于三面红旗失去信心,并主张对于帝国主义者和国际反动派的反抗可以缓和一些,对于被压迫民族的支援可以减少一些。主席在这样的时候,题诗赞扬“暮色苍茫”中的“劲松”,赞扬它在“乱云飞渡”中的“从容”,这是寓有深意的。“劲松”,不是单指劲挺的松树,而是象征着一种劲挺不拔的精神。
“暮色”和“乱云”也不是单指气象上的现象,而是象征着乌烟暗淡的局面。人们处在这样的局面,就应该像“劲松”那样,泰然自若,从容不迫,毫不动摇。
马克思在《资本论》法文译本的序和跋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就是主席诗中“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真实意义了。人们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攀登上“险峰”,也才能领略到“险峰”上的“无限风光”。但不仅仅限于科学,从事任何事业都是一样。大事业有大事业的困难,小事业有小事业的困难,总要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才能获得胜利;如果被困难征服,那就只好半途而废,或者成为投降主义者了。
我们所要求的文学艺术作品是要有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相结合。主席的诗词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典型。例如这首七绝,虽然仅仅二十八个字,但既有生动活泼的形象,又有平易近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这里丝毫也没有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味道,然而使一般读者却不能不自发深省:要把“劲松”作为做人的标准,向它学习,和它竞赛;要藐视任何艰险,作不断的努力,攀登上最高峰去,领略无限的风光。拿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大事业来说吧。你要想建成社会主义,就必须把革命进行到底。要把革命进行到底,是要经过不少的险峰的。如你害怕艰险,半途而废,或向敌人投降,那你就不能使必然的世界飞跃进自由的世界,你就无法领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风光。
要建成社会主义,是需要有无数的雷锋式的人物的。让我们人人都成为雷锋吧。人人都要求自己不为任何反动势力所动摇,不为任何困难环境所屈服,而成为一个大公无私、立场坚定的人。那我们在各个战线上就都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展。如果我们在从事诗歌创作,那我们也就有把握,能够写出具有社会主义教育意义的新诗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