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还缺一个条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17
第2版()
专栏:

还缺一个条件
从农
有一位公社书记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这个公社,按照条件可以种百分之七十的双季稻;但是真正走起‘群众路线’来,群众又都不赞成,真不好办。”
显然,这位同志正为推广双季稻发愁呢!他急于要搞百分之七十的双季稻;但是他又觉得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去推广双季稻是行不通的。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向这位同志了解了有关的情况。这个公社几年来大修水利,已经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田可以改种双季稻;但是大部分生产队从来没有种过双季稻,群众缺乏经验。
这点情况是很重要的。我想,矛盾就在这里。这个公社的领导干部看到水利条件改善了,所以要求推广双季稻;但是,群众没有种过双季稻,不相信双季稻真个能增产,觉得还不如自己原来所熟悉的那一套保险些,所以不赞成推广双季稻。
这就说明,这个公社还没有具备大量种双季稻的条件。做任何事情,不但要具备物质上的条件,而且还要具备精神上的条件。应当说,这个公社大量推广双季稻的物质条件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因为水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精神条件还不具备,因为群众还没有经验,还不相信,还不赞成。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么办呢?可不可以不管农民的自觉程度,强制农民去做呢?当然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做当然是错误的。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毫无疑问,推广双季稻是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但是种不种,种多种少,必须由群众自己下决心,必须是群众自愿。你想种百分之七十的双季稻,你想这样一定能获得大大的增产,可是群众没有经验,没有决心,不愿意种。群众还不愿意做的事,你去强制他做,哪怕是愿望再好,也一定是费力不讨好,不能成功的。对待劳动人民只能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即示范的办法,决不能采取任何强制的办法。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忘记这条原则。
群众不自愿,又不能强制,可不可以任其自流呢?这种想法,同样是错误的。农民一时不赞成改革,我们就不提倡,这是消极的态度。共产党领导农民,就是要改造农民,就是要把旧的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就是要引导农民走向共产主义。不领导农民积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怎么能达到目的呢?
命令主义不行,尾巴主义也不行。怎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呢?“不论去进行任何工作,当着群众还没有自觉时,我们的责任,就是用一切有效的适当的方法去启发群众的自觉,不论如何艰苦,需要如何长久的时间,这首先的第一步的工作,是必须做好的;因为只有作好了这第一步,才能进入第二步……”(刘少奇:《论党》)也就是说,应当通过典型示范,种好试验田,做出样板,用事实教育群众,启发群众的自觉,使群众自己下决心。这才是积极的态度、革命的态度,这才是我们必须实行的群众路线的方法。
这几年,许许多多地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推广了双季稻,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从种试验田做起的。头一年,只种了一点,一个生产队种一亩或者几亩,种好了,群众中就有一部分人开始相信,第二年就种得稍多一些;第二年又种好了,群众中相信的人就更多,第三年就种得更多。农民群众是最讲求实际的,只有当他们从实践中看到种双季稻真能增产,才会自觉地赞成种更多的双季稻。从种试验田开始,看起来好像很慢,实际上却很快,因为它是建立在真正的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否则,是“欲速则不达”的。
把话说回来,希望这位公社书记不要急,也不要愁,还是从种试验田开始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