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立志立在练功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17
第2版()
专栏:

立志立在练功上
本报记者 季音
“立志立在练功上”,这是沪宁线上工业企业中流行的一句口号。无论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职工热情蓬勃地在比学赶帮运动中苦练基本功的动人事迹。
“为保护十三亿只眼睛而练功”
苏州医疗器械厂,就是其中练功出名的工厂之一。这是一家在江南城市里经常可以看到的那种“街道”工厂,厂房、设备都很简陋。七年前这家工厂由六十多家手工业作坊合并而成,职工们绝大多数都是铜匠、银匠等手工业工人,建厂时的全部财产,只有四台皮带车床,和锉刀、鎯头等手工工具。可是现在从这家工厂里拿出来的,却是国内同业中第一流产品。他们生产的一百九十多种医疗器械中,最出色的是几十种精密眼科器械。不久前据专家鉴定,其中的二十八种眼科手术器械,已赶上国外比较先进的水平。这类器械过去我国一直不能生产,现在已由这家小厂成批供应国内,并且远销到十多个兄弟国家,很受欢迎。
这座“街道”工厂的巨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就是他们七年来始终抓住了苦练基本功这一条,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引导到扎扎实实地学技术、练本领的路上。他们的口号是:“为保护十三亿只眼睛而练功”。
在全厂三百多职工中,走在练功队伍最前面的是副厂长朱杏根。他七年来风雨无阻地坚持业余学习,学文化,学外文,学人体解剖学,学机械制图,学车床操作……,总之,凡是与生产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都尽可能地从头学起。为了能阅读国外资料,这个没有进过洋学堂的中年人,两年前开始读英文,每天晚上走十里路到学校去,从不缺课。工人们练得同样起劲。清早,上班时间未到,车间里的电灯就亮了,砂轮机在飞转,有些工人早已拿着废钢料练起功来。晚上,是回家休息的时刻了,他们却三三两两奔向各个补习夜校。有时,在假日,他们在工厂统一组织下,到苏州医院去看大夫怎样用医疗器械动手术,或者自己动手作动物解剖。他们和苏州、南京、上海、重庆等十一个城市的十九个医院和科学研究单位建立了联系,用各种方法向专家们求教。练功、学习、生产,紧紧地结合成一体。
长期艰苦的基本训练,终于使人和机器的关系逐渐地发生了变化。原来站在砂轮机面前手足无措的一些手工业匠人,现在已能熟练地使用砂轮机,磨出了质量第一流的眼科刀。原先只粗通文化的副厂长,现在不但熟悉了近百种眼科器械的性能、用途和临床要求,而且连其它几百种手术器械和医疗设备,也都能一件件地讲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来。一支技术工人队伍成长起来了。几十种质量头等的眼科器械,一件又一件地诞生了。
这是生产上的节骨眼
在比学赶帮运动中,沪宁线上愈来愈多的工厂走上了和苏州医疗器械厂相同的道路——从苦练基本功入手。用上海无线电九厂同志的话来说,这是“比出来的”。
去年秋天,沪宁线上成千上百个工厂,通过比,给自己打了一针清醒剂,具体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练基本功的必要。上海无线电九厂就是这样。
这是一个年轻的工厂,一九六○年才由几家玩具厂转业过来的。仅仅三年时间,工厂就纳入了正常生产的轨道,产品质量步步上升,成绩是不小的。可是,有一些人却认为“已经差不多了”。比学赶帮运动及时地唤醒了他们。比,帮助他们认清了事物的真相:成绩是有的,但问题还很大。本厂的许多生产指标还大大落后于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仅在产品质量方面就存在着二百九十个问题,十四个关键;三年来,生产上的浪费达一百多万元。这么大的差距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么严重的浪费又是怎样造成的呢?他们接着在厂内找差距,寻根源,从厂部,到车间,到小组,到个人,一层层盘根究底。最后,老根终于刨出来了,原来生产上的许多毛病,都出在工人和干部的基本功没有过关。比如,有些工人不会用量卡具,有些工人不会识别钢材,有些工人不会看图纸,有些工人不会处理故障,……结果经常出现浪费、停工等现象。这些事情平时不大注意,现在一比一查,才知道基本功乃是生产上的节骨眼。
人们明白了,要赶先进,就从这里下手,全厂掀起了一个练基本功的活动。他们“做啥练啥”,“缺啥补啥”。从干部到工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订出练基本功的计划,并且互订合同,互教互学。这个活动正投合了群众的要求,因此既不用领导下命令,也不用别人督促,活动就很快展开了。最初是一个车间十五个人,不久就扩展到五个车间六百多人,占全厂生产工人的百分之七十。
功到自然成,不久,生产上就传来了捷报:到去年年底,一类产品由上半年的七种增加到了二十种,二类产品由十八种下降到了十一种,六种三类产品则已全部消灭。试制的十九种新产品,全部合格。
还要有强固的基础
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每个职工来说,要练好基本功;对每个企业和每个地区来说,则要做好基础工作。沪宁线上不少工厂对此有深刻的体会。过去,有些工厂临时集中技艺高超的工人上阵,临时托外地加工配件和模具,临时把产品送到外地检验,总算把先进经验学到手;但是,由于多数工人的技术跟不上,模具和配件的供应跟不上,设计和维修力量不足,甚至连必需的量具也缺乏,一句话,由于基础工作差,先进经验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很难推广,推广了也不能巩固,结果只是昙花一现。吃一堑长一智。这次,苏州布厂学先进,就是从这样的失败之路走向成功的。
最初,苏州布厂急于把上海勤工布厂扩大看台率的先进经验学到手,三番五次派人去学,可以算得是“学而不倦”了;然而,学了很久,不见成功。是不够虚心么?不是。是工夫不够么?也不是。不久前,他们的眼光由外向内,才看出真正的症结是本厂的基础工作较差。于是,彻底改变急于求成的做法,老老实实从头开始做笨工作,把所有的机台,一台一台地彻底检修,使三分之二以上的机台质量达到了一类水平;在每个小组培养一名技术教练员,组织全厂工人学技术……。这些基础工作加强了,先进经验也终于学到了手。工人的平均看台数,平织物从六台增加到八台,提花织物从四台增加到了六台。全厂生产随之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沪宁线上的工业城市,都把苦练基本功当作为学先进“扎根”,都把加强基础工作当作为学先进“固本”,以便把比学赶帮运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