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阅读
  • 0回复

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鲁迅作品阅读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17
第6版()
专栏:

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
——鲁迅作品阅读札记
 王永昌
一位读者在通信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他从电影和小说中看到祥林嫂可怜的一生中所受的那些痛苦,实在看不下去,恨不得把那些刽子手、恶霸、地主等等,统统杀掉。但是,他听见有的同志说:《祝福》那一作品,“是鲁迅家中的真人真事”。这便使他产生了疑问:祥林嫂住在鲁迅四叔家里,鲁迅先生也到那里去住。从鲁迅当时的生活条件来看,他是可以给祥林嫂一些生活资料和日用品的,但当时的鲁迅怎么没有这样做呢?
显然,这位读者看了《祝福》以后,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是他不了解小说创作和一般新闻记事有所不同,因而才产生了这个误会。的确,鲁迅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是鲁迅同时又这样说过:“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作为艺术形象的祥林嫂,她是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苦受难妇女的典型,自不必说。即使这个故事中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我”,也并非就是鲁迅自己,这是作者为了“缀合,抒写”,为了
“逼真”,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果我们仔细体味,就不难发现这个“我”的思想状态和鲁迅先生还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的读者,并不是每个人都研究过文艺理论的,他们读到一篇用第一人称手法写作的小说,一时弄不清作品中的“我”是否就是作者本人,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他们之中,为什么有人竟说:《祝福》那一作品写的“是鲁迅家中的真人真事”呢?这又有什么根据呢?这使我想到,近几年来有关鲁迅作品的一些宣传介绍中,的确还有一些使读者产生误会的因素存在着。比如有一幅《鲁迅和祥林嫂》的油画,那就是把鲁迅和小说中的“我”直接合而为一的。在一幅绘画中出现一位作家和他笔下所塑造的书中人物,这并非绝对不可以的事,但应给读者以鲜明印象,不可虚实混淆,以假当真。
不仅《祝福》如此,鲁迅的《故乡》也有同样的情况。有一幅插图,在描绘故事中的“我”和闰土会面的情景时,就是把“我”直接画成鲁迅的形象的。有一本《鲁迅小说论集》,在论述到上述这一场面时,也说是“这里深刻表现了鲁迅和他少年时代的挚友闰土久别重逢的兴奋情绪。亲密的拥抱和畅述离怀是他们彼此灵魂里的有力的要求”。有些纪念文章中更说“闰土是鲁迅的少年朋友”,章贵就是“闰土的孙子”。一直到最近,《新港》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回头看到一直陪着我们参观的闰土的孙子在对着我笑”,“我因此又想到他的祖父闰土”,“鲁迅大概没有见到过闰土的这个孙子”,等等。其实,乔峰同志对闰土的来历,早在《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这本书中做过交代,他曾经这样说过:“鲁迅除了和安桥头的一班农民作朋友以外,还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就是闰水,也便是《故乡》里面写的闰土”(该书十一页)。这里明明白白地说,闰土这个人物虽然有他的模特儿,但它并不就是那个模特儿本身。而有些作者,直到现在,还常常把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等同起来,并且把作品中第一人称的“我”,和作者等同起来,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它大大降低了鲁迅作品的社会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