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食堂——广州市纺织食堂为饮食业树立了榜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23
第6版()
专栏:

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食堂
——广州市纺织食堂为饮食业树立了榜样
“战地炊事班”
广州市珠江南岸有一条纺织路,这里是工厂群集的地方,附近江面,还有船队停泊。这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线——职工们在生产斗争中日日夜夜冲锋陷阵的火线!
就在这条火线上,有个纺织食堂,由于食堂的职工紧密地围绕生产服务,所以被人们称为“战地炊事班”,它在“班长”——饮食行业小港联合党支部委员、纺织食堂经理莫波的带领下,三十多个职工扭成一股绳,日日夜夜为生产前线服务。这个外表是那样普通的一间中型茶楼,每天三茶市两饭市接待顾客,看来真是平平凡凡。可是,这里有店面上看不到的新的丰富的内容,它的服务线冲开了店门,伸向四面八方,把饭菜送上生产前线,就像战地炊事班把饭菜送上火线一样。在广东纺织厂的饭堂里,有纺织食堂的服务员在卖价廉物美的早点和小菜;在距饭堂两里以外的工人集中居住的素社新村,在纺织路的街口,也有它的服务点。不管严寒酷暑,不管风吹雨打,每天清早,食堂的服务员都坚持在外卖点上,给上班的工人们送上热腾腾、香喷喷、甜腻腻的各式点心。
前年夏天,服务员周丽娟发现有二十五六人的一群顾客集体来食堂吃饭。周丽娟问起,才知道是航行在海南岛一带的江华轮停航检修,泊在附近江面,所以到外边来吃饭。
“可不方便哩!要划艇仔出来,一天两顿饭,来回两次,最少得花两个钟头以上,影响生产啊!”船员说。
“你们能不能支援一下,代我们做饭?”另一个船员以试探的口气问经理莫波。
“行!我们给你们做好饭菜送上船去,省得你们这么多人来回跑。”莫波一口答应。
于是食堂又多了一个临时任务,每天给江华轮代买肉菜,代为加工,菜、饭、汤、茶,一天两顿送上船,一直做了十一天,除了收少许茶水成本费外,没有收半文加工费。船修好了,船上的负责人亲自来食堂道谢,诚恳地对他们说:“要不是你们的支援,一天给我们节约两个钟头,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完成检修任务啊!”
其实,纺织食堂受到表扬,也数不清多少次了。在紧张的生产斗争中,在技术革新运动高潮里,生产前线战斗越紧张,这个“战地炊事班”工作就越繁忙。半夜三更,他们按照时间表把点心、糖水、炒粉、汤面之类准时送到各工厂的车间:华南缝纫机厂晚上九时半送,广州机器厂十时送,广州氧化铁厂凌晨四时送……。附近十四个工厂都吃上纺织食堂半夜送来的点心,哪一个工厂的产品里没凝聚食堂职工的汗水呢!工厂纷纷写了表扬的大字报,敲锣打鼓送上食堂去,千句万句最中心一句:“为生产服务得好!”
为生产服务,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可不简单呢。这个食堂门市三茶市两饭市已经够繁忙了,还要到处设点,有求必应,送货上门,确实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几年来食堂劳动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由初开业时四十多人减到现在三十多人。职工们不怕劳累,不怕困难,挑起重担,勇往直前。他们在立功台上贴上保证书:加强协作,你忙我帮。许多轮到休息的职工也主动“忘记”了休息。看看四十一岁的经理莫波吧,这位当了二十多年“抓水煲”的服务员,他时刻记住党把食堂这副担子交给了自己,深深意识到自己责任重大,他依靠老工人,团结全食堂职工共同担起担子。他事事和群众商量,处处以身作则,和职工一起睡双层床;他一年不过回家三几次,把全部精力放在食堂里,睡半夜,起五更。为了深夜送点心到各工厂,他还学会了踩三轮车。看看老厨师范鉴吧,这个被职工称为“通台老倌”的多面手,谁休息他顶替谁,除了担负厨师的工作外,还当杂工,当采购员,有时还推上车子到供应点卖点心去。如果人家叫他休息,他只说一句话,“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辛苦一些算什么呢!”
是的,这里的职工们为了支援生产在日夜辛勤地劳动着,他们劳动得十分愉快,因为大家都认识到这是一个光荣的岗位。
无产阶级的传统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艘从沥?开来广州的轮渡,在西濠口靠岸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妇女,肩上托着木制的大饼箱,手里挽着铁桶、油罐,看来有三四十斤重。一上岸,她带着这些东西就沿着堤岸,朝着海珠桥的方向走去。她就是纺织食堂每天负责把点心、肉菜送到大沙岛供应点去的杂工尹咏冰。这时,同船一位熟人向尹咏冰打招呼:“阿冰,东西这么多,路程这么远,坐车回食堂吧!交通费是可以报销的。”尹咏冰却说:“带着这些笨家伙不能坐公共汽车呀,乘三轮车又得花七角钱。食堂积累这七角钱的利润不容易呵,怎能随便开销呢!”
尹咏冰为食堂,为消费者精打细算的自觉行为,是党的教育的结果,是领导干部和老工人影响的结果。当初,她踏进食堂工作的时候,可不是那么勤俭节约的。那时,她对食堂东西并不爱惜,有时收碗洗碟,重手重脚,哗啦一声,一下子就把几个碗碟砸碎了。老职工眼里看,心里痛,可是没有当面指责她。厨师范鉴不声不响地弯着腰,把碗碟大小分开,轻手轻脚地洗净、消毒,做样子给她看。休息的时候,经理莫波又和她讲起企业克勤克俭的传统。这传统是食堂第一代职工亲手创造并逐步形成的。食堂本来有自来水,洗擦地板时只要伸手一拧水龙头就行了。可是,他们考虑的不是方便。为了节省水费,职工们个个光着脚,把裤管卷在膝上,跑到食堂附近的池塘里去打水。从此,挑水洗地坚持到现在。这种作风,这种精神,在食堂里处处发扬。也是创业初期,老职工何权看到烧煤掺用的黄泥要花钱买,于是他独个儿从河边挖来了一担烂泥,掺到煤里试烧,嗯,好得很,炉火烧得挺旺哩!四年来,就这一点每年为企业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是什么使他们这样节俭?原来他们是要为国家节省、要为群众节省。解放前在广州市茶楼酒店里吃东西,都是价格高昂。如今,社会主义的茶楼饭店为劳动人民敞开大门,和劳动人民同根生的食堂职工们深深懂得,一定要让更多的劳动群众吃得好,吃得省。
请看纺织食堂的食谱吧。的确是大众化的食谱。顾客说:“五分钱一个叉烧包,你向哪里找去?”饮食店的同行也说:“四分钱一件油香饼,没有几家店敢做!”就是这里敢做,就是这里买得到!吃饭呢,顾客只要花上两三角钱就可以吃上一顿。
为什么他们能做到价廉物美呢?原来这中间凝结着职工们的心血。在原料使用上,点心师、厨师们想了多少“自找麻烦”的办法:过去是买鱼肉回来加工鱼球饭的,现在买成尾的鱼自己加工,既便宜些,又可以增加鱼骨汤的品种;过去买宰好了的光鹅光鸭,现在买毛鹅毛鸭,自己动手宰,多了不少下杂可以做杂烩饭;过去买豆蓉、豆沙回来做点心,现在点心师买原料回来自己加工;过去鱼皮当下脚料卖掉了,现在把它变个花样,弄成酥炸鱼皮,顾客吃了交口称赞;过去买的腊肉太贵,现在自己动手加工腊肉,每斤节省六角钱,使每碗腊肉饭的售价降低了二成半……。
劳动人民的勤务员
清晨,时钟刚敲过四下,莫波就从床上爬起来,抖擞一下精神,然后习惯地穿上白色外衣,到厨房劳动去了。他时而给水?注水,时而给火炉添木糠……。食堂的大门开了,他又立即拿起水煲迎接第一批顾客。
“同志,请喝茶!”莫波替顾客斟完茶后,就自动介绍起当天的食谱,不一会儿,顾客需要的点心送到桌子上了。
他当食堂经理四年来,几乎没有一天不如此,即使在出席省市群英会的时候,他也忘不了利用清晨的点滴时间,殷勤地接待上早班的工人,然后才去开会。
兵随将转,什么样的领导带出什么样的队伍。几年来,许多创业的老职工都调走了,有的当经理去了,有的当书记去了;在现在三十一个职工中,有十三人是新参加食堂工作的。老的走了,新的来了,然而,当人民的好服务员的传统,却是一年一年传下去。
青年服务员周丽娟,五年前她抱着满腔热情来食堂工作。当时,她对“为人民服务”的概念理解还很抽象,真正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经过一番磨练的。按照纺织食堂服务员的守则,凡是顾客进来,就先请他饮一杯滚热的茶,以表示欢迎。可是周丽娟对这件事一时很不习惯。虽然她也这样做了,可是,话也不热情地说一句,就赶忙走开了。顾客见她这副样子,喝起茶来也不愉快。莫波也是干同样的工作,可顾客连声道谢。这是什么道理?
周丽娟问莫波,莫波解释说:“这是阶级感情啊!有感情,斟起茶来就诚心诚意,顾客才感到温暖。”
莫波又说:我做服务员二十多年了,在旧社会不知吃过多少苦头!有一次,我因为开茶慢了点,有个流氓便把茶盅掷过来,差点儿打在我身上。另一次,冲水时的水花溅到一个恶霸的手上,我的脸马上挨了一巴掌。你说,对这些人怎会有感情!今天不同了,上茶楼的大都是劳动人民,他们日夜辛勤地搞建设,我们做服务员的,不应该服侍周到吗!在莫波和其他老职工的启发引导下,周丽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变化了,她工作得十分愉快。
有一天,食堂来了几个氧化铁厂的工人,身上穿着工作服,脸上、手上被氧化铁染得红一块、黄一块,他们是刚从生产火线上下来的。周丽娟一面热情地招待,一面想工人同志忙得手也来不及洗,这样吃饭怎能舒服?她立即端了一盆满满的清水,热情地喊道:“同志呵,请你们先洗个手吧!”一盆清水,体现出多么深厚的阶级情谊!这感情,怎能不使人为之感动!
这就是纺织食堂的店风。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他们还时刻做着许多“额外”的工作,他们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远远超出了买卖的关系,而是一种阶级兄弟的关系,到处充满着友爱。
哪个顾客身体不舒服,他们就把他送回家;哪个顾客在食堂丢了东西,他们会不辞劳苦把失物送到失主家里;附近的工厂开茶会缺茶具,他们立即把茶具送去。
当纺织食堂有了困难,附近的工厂、工人却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伸出了友谊之手。食堂修建炉灶缺泥水匠,氧化铁厂的泥水师傅来帮忙;食堂的电灯坏了,昌和鎅木厂的电工连夜赶来修理;食堂扩建厨房,附近的工厂帮他们鎅木料。这一切,难道不是只有新社会才有的工商之间的新型关系么!
纺织食堂从开业到现在,度过了六个寒暑春秋,职工们用自己的思想、行动,为社会树立了新型的商业作风;为社会树立了正气。这正气,是无产阶级的正气,是当人民的勤务员的正气,是勤俭的正气!
办食堂——这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这是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食堂,他们的工作为饮食业树立了一个好样板。
陈 清 叶达信
区汇文 张蔚芬
(原载《南方日报》,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广州纺织食堂积极为生产服务,多设分销点,送货上门。图为食堂服务员送点心到广东纺织厂供应。 罗清摄(南方日报供稿)
广州纺织食堂经理莫波坚持参加劳动,与群众同甘共苦,得到职工们的爱戴。图为莫波热情接待顾客
罗 清摄 (南方日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