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认识需要反复实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26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认识需要反复实践 徐一鸣
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解决主客观矛盾的过程。
从总体来说,人类的认识是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但是,由于客观世界的错综复杂,它在时间与空间上发展的无限,而人类对它的认识又只能通过历史的、个别人的思维来实现,所以,要在某个时期里完全认识那无限的世界,又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规定了人的认识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
但是,尽管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它终究还是要以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或具体发展形态表现出来,这就使我们有可能通过认识它的具体发展阶段、过程或形态,而日益接近客观真理。这个过程表现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然后上升到理性,得到本质与规律性的知识;再运用这种知识于实践,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修正,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完成一个具体认识运动。
认识是过程,这个思想本身,就包含着需要经过反复实践的观点,这对整个人类认识史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具体认识过程来说亦如此。同时,它也并不只是认识过程某个阶段所必需的,而是贯彻于整个认识过程的始终,它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上。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在对完成正确认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认识主体——人的改造过程中。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的。一个人只要与客观事物接触,生活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感觉,获得感性知识。但是,“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①。人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利用这些知识,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所以,认识的真正任务,不在于获得感性认识,而在于经过感性认识而到达于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人们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首先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详细占有材料。但是,人们要想达到暴露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各个侧面,详细占有材料的目的,并不能依靠一次简单的行动来实现。要使矛盾各个侧面充分暴露,感性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就要经过多次实践,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去接触事物,才能获得各种不同的感性知识和进行比较研究的基本素材,才能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们对一切复杂事物的认识,都必须首先经由这样的过程。例如,要知道盐碱地上不长庄稼的原因和改良办法,就既要广泛吸收当地农民的实践经验,又得从各种科学试验中,掌握盐壤盐分和性质等一系列科学数据,才能进行理论概括,确定其原因并制定改良措施。科学实践如此,其他工作实践也如此。
历史上许多科学理论的出现,许多名著的撰写,都无不经历了一个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资料的过程。这过程,有许多主要是由某个科学家的长期亲身实践来完成的。例如,达尔文在“伯格尔”号船上经过五年航行,观察和积累了大量的生物资料,才为他的进化论打下了科学基础。当然,一个人不能事事都去直接经验,还需要大量间接经验,需要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然而,这正好说明了十分丰富的感觉材料,常常是许多人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里,甚至是在人类世代延续努力中获得的。不过,有时候我们却疏忽了这一点,以致把人的认识过程看得简单了,以为既然实践出认识,那么,只要一经实践,有了一鳞半爪的材料,就可以提出理论,制订计划、方案或办法。当然,这样做总不免要陷于不切实际的空想,要出乱子。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进行科学地改造,也是认识运动的深化。
虽然社会实践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使人们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工作,造成正确的概念和理论,但是这个改造和深化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头脑思维过程,而是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着。理性认识的特点,在于经过现象而到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现象与本质、规律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象的极其繁复,人们对本质的把握却常只能步步深入。这个步步深入的过程,既是运用头脑的过程,也是继续实践的过程。
以北京火柴厂三次去济南火柴厂取“经”(经验)为例。第一次,他们看到了济南厂厂房宽、职工多、设备好和对下脚料的充分利用等事实,对比本厂情况,作出了“经验好是好,只是学不上,用不了”的结论。第二次,他们抓住了该厂职工充分利用原木材的特点,于是认为该厂经验主要是从上到下自觉爱护国家点滴财富的崇高精神,因而就在本厂提出了“物尽其用”等要求。但这个“经”仍然未在本厂开花结果。只是到了第三次,他们才取得了济南厂的“真经”,带回了各工序木材消耗的一整套经济指标和四十六项具体经验②。这个取“经”过程,说明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是在反复实践中完成的。
其次,理性认识过程,是概念的形成、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从形式上看,这个过程似乎只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但事实上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认识的深化运动,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③。而且,即使人们一旦达到了合乎逻辑的结论,理性认识并未因此终结,而是要继续不断地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加深和扩大。例如,早在史前时期,人就已经在实践中知道了摩擦能生热。但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代以后,人们才达到了“摩擦是热的一个源泉”的理性认识。以后,我们又看到了这一认识在如何地扩大和加深着。在经过了几千年之后,直到一八四二年,迈尔、朱尔和柯尔丁根据这个特殊过程跟同时发现的其他类似过程的关系,进行研究,认识到“一切机械运动都能借摩擦转化为热”。三年之后,迈尔又根据新的经验材料,把上述认识提高了一步,得出了被恩格斯称为是“绝对的自然规律”④。这说明了认识运动的深化是如何地与实践联系着。由此可见,理性认识仍然是一个边实践、边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以新的经验材料来扩大和加深认识,达到主观与客观在最大限度上的一致的过程。
当认识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后,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以便确定哪是正确的,可以作为行动指南的,哪是错误的,应当加以修正或抛弃的。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许多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往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实践过程,才能作出是非判断。有时,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有的错误并不能在短期内发现。例如,历史上的燃素说、热素说、地球中心说等等,就曾长期被人们认为是真理而支配着人的头脑。由于同样的原因,有些正确的思想,在一定时期里也可能得不到证实,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都是有的。例如,在自然科学中,关于原子的思想、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和门德列也夫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等,就是在长期科学实验中逐步得到证实的。在社会科学中,先进的革命理论,更要经过人们长期的艰苦的斗争,才能变为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实践中检验先进革命理论的正确性,较之在实践中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其所遇到的阻力要大得多,因而要艰巨得多。对革命理论的检验,不仅有赖于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的发展,还特别有赖于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都说明“通过实践而检验真理”的复杂性和反复性。
人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主观条件,即认识要受实践者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支配,受精神面貌的制约和经验、知识的影响。
主观世界的改造,不可能在脱离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情况下进行,这不仅对于具有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人来说是如此,对于革命阶级和革命人民来说也是如此。当然,世界观的改变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改造过程,才能做到“脱胎换骨”。认识能力的提高同样要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从不善于观察问题到比较善于观察问题,从不善于分析研究到比较善于分析研究,从没有经验到比较有经验。所以,主观世界的改造,要经过反复实践,只有在反复实践中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①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七五页。
②参看一九六三年七月九日《人民日报》。
④《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
第一八七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