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赵州桥传说的解释和纪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4-26
第5版()
专栏:

赵州桥传说的解释和纪录 胡道静
赵州大石桥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在工程技术上十分突出。当这座“敞肩拱”设计的大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建成以后,人们就赞不绝口地夸扬它,并为它编了一个极其优美的传说。按照这个传说,赵州城南的大桥是鲁班同他的妹子鲁姜比巧,在一夜之间修成的;鲁姜也在那一晚上,修成了赵州城西的小石桥。大石桥的结实和奇巧轰动远近,连八洞神仙也闻了名。张果老骑驴,偕着推独轮车的柴王前来观光,驴背褡裢里装有太阳和月亮,车上载着四大名山。驴车上桥,桥身就摇晃起来,眼看要坍。鲁班一急,纵身跳到水中,用双手托定拱腹,这才把桥保住。桥身、桥基经这一压,不但没有损坏,反更牢固了,只是桥面留有七八个驴蹄印迹,拱腹上增有鲁班的两个大手掌印。
这座桥的结构了不起,故事也十分动人。传说把“总工程师”归名于鲁班,是因为“鲁班”在民间的印象中,已成为一切“巧匠”的代词。同时,传说又利用了桥身上确实存在的那些迹痕,衍化为仙、匠斗争的遗迹,构成了这样一个巧妙的故事。这是技术业绩同浪漫主义想像结合起来所产生的异花。
可是桥身上为什么要搞上那些迹痕呢?据现代桥梁专家罗英工程师按照工程原理的推测,它们原是一些行车指标和工程指标。由于赵州桥是按“纵向并列法”砌筑的,两边如行重车,桥的安全就会发生问题。桥面上所谓仙迹,都在东侧三分之一部分。这是说,重载过桥如太靠近边侧,石拱圈也许多少有点变形,易招外倾的危险。因此,所谓仙迹原是为了指明行车毋靠边侧、应走中间的表识。手掌印则是一种工程指标,表示万一石桥发生裂痕时,可在手印处暂加支柱,以免立即坍圮[pǐ匹],而可从容修理。
人们都知道这个口头传说流布很广,也很悠久,并且编成了《小放牛》的唱词。但是它的编造究竟悠久到什么时候,还没有考查出来。我在《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中检得如下一条资料:
“赵州城南有石桥一座,乃
鲁般(即鲁班)所造,极坚固,意谓古今无第二手矣。忽其州有
神姓张,骑驴而过桥。张神笑曰:‘此桥石坚而柱壮,如我过,
能无震动乎!’于是登桥,而桥摇动若倾状。鲁般在下,以两手
托定而坚壮如故。至今桥上则有张神所乘驴之头尾及四足痕,桥
下则有鲁般两手痕。此古老相传,他文未载,故及之。”这可能是最早见于文献纪录的赵州桥传说。据缪荃孙《艺风藏书记》的考证,《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一书是元代初年(约当十三世纪八十年代)所编集的。如此,这个传说距今约已有六百八十年。文末又说:“此古老相传”,那么,十口相传,到这一纪录,又已有相当的年代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