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今日武汉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01
第5版()
专栏:

今日武汉港
新华社记者 徐士杰
武汉人说,近几年的武汉港有三变。一是声响在变。多少年来震撼码头的深沉的“哼唷、哼唷”的号子声,已经渐渐地淹没在装卸机械“轰隆、轰隆”的合唱里。二是相貌在变。多少年来扁担、搭肩满岸浮动的装卸场面,正在越来越多地更换为起重机械、运输机械协同作业的图景。三是气味在变。多少年来夏天码头特有的夹有装卸工人汗味的“码头风”,现在汗味越变越淡了。
记者最近乘船顺江而下,纵览了武汉港。大江两岸新建和改建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码头特别招人喜爱。它们向人们说明着,是机械化给武汉港带来了这“三变”。
历史上被形容为“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江边,一排新建的机械化码头为古老汉阳添了丰采。这里的六个码头是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三年间先后建成投入生产的。
船过汉水入长江之口,沿汉口江岸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装卸机械的“世界”。起重机的长臂左右挥舞,缆车顺坡岸上下滑动。皮带运输机和链板运输机把长长的江岸缓坡变成了活动电梯,钢铁、粮食、煤炭、化肥、布匹等形形色色的货物,被这些长臂、缆车、电梯载运着上岸下船。这些老码头上的装卸机械大都是一九五七年以后添置的。
船再往下走,武汉长江大桥庞大的身影渐渐隐没在天际,江右岸又突然出现一片新的机械化码头。码头依山傍水。这就是一九五八年建成的武钢专用码头。
老码头在革新,新码头在兴建,武汉港又怎能不变!从最近召开的武汉港“五好”职工代表会上,记者了解到这样几个有趣的数字:在出席这个会的代表中,每四个人里就约有一个人是一条扁担起家的老装卸工出身的机械装卸工人。在全港吞吐的货物中,按装卸工作量计算,去年每十件货物里就有五件以上是机械装卸的;而在解放初期,机械装卸的货物还占不到二十分之一。
四月下旬的一天,记者在汉口江岸一个缆车操纵室里,遇到了四十八岁的老装卸工出身的缆车司机江再明。他正坐在朱漆圈椅上从容地操作着缆车。只见他一按电钮,一动刹车,长江大堤外滑道上的缆车,一个徐徐滑下,另一个徐徐升起。这是一个专门装卸钢铁的码头上的缆车,现在它正在把武汉钢铁公司的钢坯装船外运。江再明趁缆车停车的空隙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他现在这大年纪还能干装卸活,这享的是共产党的福、机械化的福。过去码头上有句谚语,“码头做上岸,不卖油条就讨饭”。若是在解放之前,他早该上岸讨饭了。现在,他的儿子、女儿也在武汉港开吊车当机械装卸工。武汉港的一位老装卸工出身的技术员说:“过去,这一个装卸钢铁重件的码头,一个班至少得一百六十多个壮劳力才能勉强应付装卸。现在机械化了,只用江再明一家,加一个电动拖斗司机,再加上几个辅助工,一个班就能干比过去多两倍的活。”(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