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谈京剧《芦荡火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03
第6版()
专栏:剧评

谈京剧《芦荡火种》
温凌
京剧《芦荡火种》,是根据同名沪剧改编的。原作本来有着较好的基础,但改编者把它翻成京剧本时,又经过一番苦心经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力求精益求精。这个演出本,围绕我地下联络员为掩护新四军十八位伤病员而进行斗争这条主线,着重表现了联络员阿庆嫂身在虎穴不畏艰险,勇敢、机智地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优秀的革命品质;表现了新四军战士艰苦奋斗、坚持胜利的革命精神;表现了群众对党和战士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也揭露了被蒋介石反动派改编的“忠义救国军”,勾结民族敌人,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活动。为了加强思想性,更好地描写人物,改编者对一些细节也作了丰富补充。譬如,在具体情节中,安排了革命群众老齐头,以他在村里管事的身份,便于了解敌情、进行工作,通过这个人物,有助于加强阿庆嫂同群众的关系,更好地塑造这个党的地下联络员的形象。改编者注意做到京剧化,却又不受传统规矩的拘束,大胆地加以突破。像“授计”一场阿庆嫂的一段唱词中连用了三个“怎么办”,写出“党啊,你给我智慧,给我勇敢,你帮我战胜顽敌度难关……”这样的句子,生动有力,真挚地表达了阿庆嫂的思想感情。总的看来,这个本子不仅思想内容好,艺术上也比较完整,具有形象鲜明、语言清新等优点。
但是,京剧演现代戏,更多的问题还在于舞台表演。要从习惯于表现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草莽英雄,变而为和谐地体现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京剧的特色,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和矛盾,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才能得到完善的解决。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京剧《芦荡火种》的舞台表演是值得赞赏的。它比较准确、生动地塑造了一些现代人物,内容和形式较协调,现实感较强而又具有京剧的特点。在赵燕侠扮演的阿庆嫂,万一英扮演的革命群众沙奶奶,以及马长礼扮演的顽军参谋长刁德一等人物,都明显地体现出来。
阿庆嫂是党的地下联络员,公开的身份是茶馆老板娘。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现象,是为了进行工作作掩护的。但二者又往往需要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同敌人打交道时,既要让观众真切地感到这是个革命者,又要瞒过敌人的耳目,使敌人相信她是茶馆老板娘。人物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一方面给演员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给演员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要求具有准确性和分寸感。赵燕侠同志没有忽略这一特定的公开身份,注意到应有的含蓄,而且透过了表面现象,紧紧地把握住革命者的品质,突出了阿庆嫂的勇敢、机智、果断,不卑不亢、临危不惧、临险不乱的精神面貌。革命的原则性、警觉性和主动性,是燕侠同志塑造这个形象的基调。这在“智斗”、“授计”和“逼沙”三场戏里,尤其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这些地方,斗争虽然是“隐蔽”的,但却是尖锐的。燕侠同志在表现方法上抓住了外松内紧,外弛内张的线索,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在特定情景中人物的内外关系。譬如“智斗”一场,阿庆嫂和刁德一有一段由互相观察、揣测进而面对面的交锋的既紧张又精彩的戏。阿庆嫂和刁德一的互相观察、揣测,是内心的活动,演员运用了京剧传统的“背躬”,通过对唱表达出来。当阿庆嫂手里拿着茶壶从茶馆走出来时,刁德一正在门边观察,两人恰好打了个照面,阿庆嫂稍为停顿,以带有锋芒的眼神迅捷一扫,随即自然地走到茶桌前摆放茶壶,刁德一同时走到台口,起唱“这一个女人不寻常!”阿庆嫂接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十二句对唱,一递一句,严丝密缝,配上面部表情、眼神和小动作,生动地刻划了两人不同的心思和性格。这段唱腔,吸取了反西皮的板类,加以变化创造,刁德一唱的较徐缓低沉而多花腔,阿庆嫂唱的则爽朗干脆,不仅新颖而不离格,更重要的是符合于表现出刁德一的不阴不阳、笑里藏奸和阿庆嫂的凝重沉着。接下去是两人的正面交锋。刁德一用旁敲侧击的办法,企图从问话中套出阿庆嫂同新四军的关系。阿庆嫂却不慌不忙、点水不漏地作了回击:“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这段流水板唱得很有特色,轻快利落,富有感情,不是把它单纯地作为一个普通茶馆老板娘的自我辩白,而是紧张的斗争,是反戈一击。
“逼沙”也是外似松弛内实紧张的一场戏。这又是一场很尖锐的斗争。演员着重强调她的革命的责任感,清醒镇定,而又机警主动,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是鲜明的。她先是坦然而坐,貌似若无其事,其实内心却在紧张地活动着,眼神时而轻瞧和面部的神情,表明她一直是在观察着、盘算着。假如演员的思想停顿松懈下来,那就会真的演成无事人了。刁德一的突然让阿庆嫂去劝沙奶奶说出真情,加浓了紧张的气氛。“劝沙”的场面表现得细致入微,有助于丰富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加强对观众的感染力。
马长礼同志扮演的刁德一,也是较成功的。演反面人物往往容易失之于着重从外形动作下功夫,过份地夸张。马长礼同志没有采取这种虽属便捷却是浅薄的做法,而是注意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特质,在温文潇洒之中显出狡黠狠毒、阴险多疑、傲慢自信,因此,他塑造的刁德一的形象,就避免了简单化、脸谱化的缺陷,显得比较丰满深厚。万一英同志很年轻,但她扮演的沙奶奶神情很好,对新四军伤病员的爱护备至,对敌人的仇恨和临死不屈的态度,是动人的,能够体现革命群众的气质。
京剧《芦荡火种》所以取得良好的成绩,是由于演员注意了从生活出发,从剧中人物出发,大胆创造,并批判地继承传统。演员首先所致力追求的是如何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如何更好地让观众受到感染,得到教育,而不是孜孜于追求让人物一举手一投足、一腔一调都符合京剧传统的规矩,把“新酒”硬装入“旧瓶”中。京剧演现代戏,对于传统的表演艺术(包括唱、做、念、舞),是应当也能够加以利用的;问题在于活用而不是生搬硬套。从燕侠等同志的表演,可以看出既比较充分地吸收和运用传统,而又不是死用乱用,是经过认真的选择和改造。伤病员被困在芦荡里,表示坚决战胜任何困难的决心的一段合唱,就是用唢呐二黄而又吸收解放军的军歌来加以改造,才能贴切地表达出战士们的思想感情,听来气势雄壮而又动人。
但是,这里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演员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值得提出的是,京剧《芦荡火种》的演员们为了把戏演好,决心下连队当好普通一兵。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习了解放军战士的优秀品质,提高了思想,也体验了部队的生活,这使他们的表演,尤其是表演革命英雄人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开始排演时的不像或不大像(尤其是气质、神情)到现在演得像或比较像。他们还把解放军的三八作风带到排练中来,演员和导演、演员和演员以及音乐工作者之间通力合作,严肃认真地进行排练,树立了良好的排练风格。
自然,这出戏也并不是已经完美无缺,像开头和芦荡的几场戏还有点松懈;有些情节交代得还不够清楚,比较突然;在传统的运用上,还有不够和谐的地方。虽然存在一些缺点,毕竟瑕不掩瑜,经过不断加工提高,无疑会愈来愈臻于完善的。(附图片)
京剧《芦荡火种》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