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南海长城》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06
第6版()
专栏:剧评

《南海长城》的启示
缪俊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政治部战士话剧团演出的《南海长城》(赵寰编剧)是描写沿海军民英勇歼敌的一出优秀话剧。它以雄浑的笔触和磅礴的气势描写了我国人民在对敌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热烈地讴歌了毛主席“全民皆兵”的伟大军事思想。
在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大南港的军民与美蒋匪特所进行的刀光剑影的搏斗,这场斗争是相当尖锐的。但这仅是一个方面。与它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一场斗争,一场思想战线上的斗争,这场斗争虽属人民内部矛盾,却关系着对敌斗争的成败,如果没有无产阶级思想的胜利,就不能确保对敌斗争的胜利。《南海长城》严肃地提出了在和平环境中,应不应该继续保持高度革命警惕性,继续握紧枪杆子的问题。这样就使它的主题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意义,对人们也就有更直接的教育作用。
阿螺和林望高这两个人物在全剧中虽不是主角,作为艺术形象来说也还不是那么丰满,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阿螺代表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和平环境里,滋长了太平观念,麻痹情绪,不仅自己变成了鼠目寸光的人,放松了革命警惕性,而且为了求得小家庭的乐趣,拉丈夫的后腿,阻碍了别人前进。这种落后思想使她上了当,她把佯装干部的特务分子引进了岛上,几乎招来了母子丧身之祸。而青年民兵林望高所犯的错误更为严重,麻痹轻敌的观念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使他中了敌人的诡计,以致泄露军机,给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在铁的事实面前,在党的教育下,他们毕竟觉悟过来了。从而和广大群众一起投入了对敌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南海长城》里作者塑造了一群沿海民兵的英雄群像,这里面有经历过大革命斗争洗礼的赤卫伯,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甜女,有赤诚而憨直的民兵班长钟好,有善良而沉静的海兰,他们都以各自的特色给观众留下鲜明的印象。民兵队长区英才,是一个站在阶级斗争最前列的英雄。他最显著的性格特色是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有高度的革命警觉。从部队复员回来以后,他仍然紧握着枪杆子,在和平的日子里保持着戒备状态。当阿螺把孩子往他怀里一塞,想利用孩子来拉他回家过“家庆节”时,他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坚定,他用背带把孩子裹起来,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手还是紧握着武器,警卫着祖国的海防。这个细节很典型地表现了他的高度责任感。作为一个民兵连长,他既有坚定的革命原则性,又善于细致入微地去团结同志,林望高犯了错误,班长钟好就把他的枪缴了,而区英才则不然,他把枪发还林望高,用启发他的阶级自觉的办法使他认识错误,改进错误。这一点也可说明他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一个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干部。在斗争的紧要关头他表现了巨大的勇敢,追击敌人时中弹落海的情节虽然是幕后处理的,但与他的品质联系起来,会使人想到当时的场面是何等壮烈,烘托出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堂堂正气,耿耿丹心。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化了的人民武装的英雄本色。
我觉得《南海长城》中最动人、最有思想说服力的人物还是钟阿婆。在她的身上我们感到有一股震撼心灵的力量。她在新旧社会的生活是那么大的不同,所以对新旧社会的爱和憎也就特别鲜明。在大事小事上,都表现出她对党的热爱,无条件地站在党的利益这一边。女儿阿螺和丈夫争吵,她毫不含糊地站在代表进步思想的女婿方面;单眼王卷土重来,要拔掉插在船头上的五星红旗,这时她二话不说,拿起鱼叉,挺身而出保卫这面代表祖国、代表她全部幸福的红旗;当听到匪特逃跑和女婿危讯时,她顿时化悲为怒,仰首痛饮,立誓要亲自掌舵划船出海,渡过那历来“好汉”难过的险境“三杯酒”,擒拿残敌,为女婿报仇。看到这里,不禁使我们肃然起敬,站在我们面前的是觉醒了的普通劳动妇女,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
《南海长城》不仅给我们很大的艺术享受,而且给我们一次深刻的教育,增强了我们保卫祖国的信心。当我通过舞台上的艺术形象看到守卫在沿海的军民的飒爽英姿的时候,不禁产生一种自豪的感情,是呀,那儿不正是有一道比钢铁还要坚固的长城吗?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想碰一碰这道钢铁长城,不正是如韩愈在一首诗里所说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