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不断实践找出结论指导春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08
第1版()
专栏:

银运开到基层蹲点切实调查研究不做主观论断
不断实践找出结论指导春耕
他找到了犁田耙田进度慢的真正原因,帮助队干部提高认识、改进劳动组织和领导作风,推动归德区的生产活动迅速展开。
据新华社成都七日电 记者李世义报道:四川省资中县归德区区长银运开,深入春耕第一线,蹲点劳动,调查研究,推动了犁田耙田的活动。
前些日子,银运开带着毛主席著作和行李来到双丰公社。公社党委书记李传秋对他说:当前春耕中主要的问题是,还没有动手犁耙稻田,县上号召的两犁两耙实现不了。银运开知道这是全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问他是什么原因。李传秋说,春田水冷,早晚牛不能下田。银运开对李传秋的回答,并不感到新鲜,因为各公社都这样说。他和李传秋谈了以后,就到沙湾大队去了解原因。大队党支部书记和大队队长说:“生产队都说去冬三犁三耙才收冬,哪一年也没去冬犁耙功夫做得好,今春顶多一犁一耙就行了,不用忙,等天暖再动手也不迟。”银运开仔细察看水田,果然块块田平泥绒,没有什么杂草和硬土坯。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他又到自己一向比较熟的第八生产队。这个队的队长和犁耙手何开琴也向他讲了同样的原因,并且说:“今春再多犁,把老板泥翻上来,倒是费力不讨好。”
银运开听了这些意见,觉得找到了犁田耙田行动慢的真原因,同时也觉得县上号召两犁两耙是有点儿不合本区的实际情况,他想:不应该再硬往下贯彻了。
休息时,他打开毛主席的《实践论》。读着读着,他察觉到,刚才所得到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正确的结论还有待于深入探讨。怎样探讨呢?他想,要回答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两犁两耙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下水犁田取得实践经验。
水冷,驱牛下田有困难怎么办?贫农社员李子荣告诉他可以用人工挖。银运开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天起早挖田。队干部和一些社员看见区长下田,也都赶来参加。银运开在劳动中觉得锄头总是不往下钻,常常被泥层吃住锄板,挖起来有些吃力。他问旁边的人,大家也有同样的感觉。下水前以为去冬犁耙到家,泥脚融和好挖,谁知实际上却这样死硬板结。大家边挖边谈,才认识到,原来去年秋雨来得晚,许多田干裂了才灌上冬水,犁耙后,气温低,土块还没有溶化又冻结成块了,所以田面上的泥平滑细绒,底子却是另一个样子。这一下子,大家感到今春稻田非加紧犁耙不可了。几天功夫,几块田都犁耙了三次。
银运开本来准备带着这个正确的结论去指导全区的工作,可是他把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关于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一段话重温一遍之后,又觉得不能冒失。于是,银运开又把在大面积稻田上用人力、牛力进行三犁三耙,做到田平泥绒才栽秧的建议提给八生产队讨论。队干部听了,有的不啃声,有的说,“眼下人工都用在种春蔗、管理宿根蔗、挑沙改良旱地等农活上,不用说搞三犁三耙,两犁两耙也办不到。”银运开听队干部一笔笔算当前劳力账,觉得也无可指责,决定再到地头去了解一下。
当他同社员一起放种甘蔗时,发现社员出工早的早、迟的迟,收工也是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具体目标,工效不高。他问社员为什么这样?社员们有的说队上派工不具体,有的批评队上评工分不合理。银运开认为,社员们在去年丰收的鼓舞下,经过去冬社会主义教育,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目前所以会这样,原因是领导工作没有跟上去,不能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进展。根据这种情况,他决定帮助队干部改进劳动的组织和领导。在队委会上,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启发大家正视工作中的缺点,检查领导思想上的毛病。队干部认识提高了,召开了社员大会,发动社员对工作中的缺点提出批评,一起来出谋献策。根据大家的建议,全队把劳力分成两批,能下水的社员挖田犁田,不能下水的社员先放种甘蔗、再挑沙改土,并在全体社员中落实农活责任,分组开展竞赛。这样,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把全队水田挖、犁了一遍,耙了一遍,接着又进行第二、第三次犁、耙。
银运开把在这个队蹲点的收获带回区里。区领导上研究了全区的情况,在他蹲点的生产队召开了由公社社长参加的现场会,解决了大家对于多犁多耙的认识和如何改进领导作风的问题。会后,全区犁田耙田活动迅速展开。到四月中旬,全区九个公社两万多亩水田已经普遍犁耙两次,大多数田块正在进行第三次犁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