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希夏邦马征服记(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08
第2版()
专栏:

希夏邦马征服记(二)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哪里有攀援的路线
在巍峨的巉岩峭壁前,在四顾茫茫的冰檐雪脊间,哪里是通向希夏邦马峰顶——这座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大自然巨障——的安全路线?
如果想从资料和地图上寻找这条路线,那只是枉费心机。因为,关于它——希夏邦马峰,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一无所知。
在同高山搏斗的多次实践中,我国的登山队员们牢牢记住了党的教导:必须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
早在大队进入希夏邦马山区以前,寻找攀登路线的艰苦战斗便开始了。在西藏高原上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中国登山队第一支侦察组的第一小组,由登山运动健将刘连满率领,来到希夏邦马峰下,他们访问了许多熟悉山区的牧民和猎手,几乎走遍了山峰的东南西北各面,对山峰的走向和地形特点进行了初步的观察。
他们的侦察活动刚刚结束,为了争取时间,第一支侦察组的第二小组,由登山运动健将张俊岩率领,紧接着又出发了。他们根据第一组提供的资料,登上同希夏邦马峰遥遥相对的拔海六千米左右的一座秃山头,向西了望,发现在狭窄而弯曲的山谷里有一条银光闪闪的冰川,这就是希夏邦马峰中长达十五公里以上的野博康加勒冰川。根据登山队员们的经验,从冰川的冰舌部分(冰川伸沿到雪线以下呈舌状的部分)上溯,常常是一条天然的攀登路线。侦察组员们以极其兴奋的心情拍摄了照片,绘制了地形图,然后沿冰川上行,到达了拔海五千八百米的冰塔区。
在希夏邦马山区一个霪雨连绵的日子里,中国登山队的第二支侦察组又担负起开路先锋的任务。他们从拔海五千八百米出发,沿着希夏邦马西北面的冰雪台地向上攀登,穿过一道道宽阔的裂缝,踏过一尺多深的新的积雪,上升到拔海六千五百五十米的冰雪台阶。这一次,队员们终于从巨型望远镜里看到了一条可能通向顶峰的路线。
以登山运动健将阎栋梁为首的第三支侦察组,为最后确定这条攀登顶峰的路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那正是喜马拉雅山区气候恶劣的时期,高空风从清晨刮到深夜,一阵接一阵的粒雪好像利刃在“刺割”着人们脸上的皮肤。道路是艰险的,有时是坚冰,有时是松雪,人们高一脚低一脚,每跨进一步都不得不使出全身的力气。他们穿过一条冰雪的走廊之后,看到山脊上横亘着一座平均坡度在四十度以上的冰坡,光滑的冰面迸射着寒光。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奋战,他们终于登上了这座高达二百六十米的冰坡顶部,这里已是拔海七千一百六十米的高度了。现在,他们距离希夏邦马峰白雪复盖的峰顶只有八百多米。阎栋梁从背包里取出照相机向不同的方位拍了照。一级登山运动员黄万辉在漫天的风雪中,仔细地画下通向顶峰的路线和山峰的地形特点。
这样,从拔海五千米的山下到拔海八千零一十二米的峰顶,一条连贯希夏邦马峰北坡的可能的攀登路线便出现在图纸上。
第一次艰苦的出击
中国登山队第一次出击的一支运输分队,由登山运动健将石竞率领,向着希夏邦马峰的重岩叠嶂进发了。根据登山队的行动计划,这支分队要在两次行军中完成拔海六千九百米以下各营地的建设和物资运输任务,为以后的“总进攻”进行准备。
这支分队首先在拔海五千三百米的地方建立了第一号高山营地。第二天,登山队员们继续出征,他们拐过一道山弯,踏上野博康加勒冰川的侧碛(冰川两旁由碎石和泥等构成的物质)以后,道路越来越艰险了。左面是几十丈深的山谷,奇丽的冰峰雪塔群耸立着,仿佛是一片冰雪森林,如果不小心滑坠到这个“森林”里,就可能粉身碎骨。右面是一片倾斜度很大的岩石坡,冰川运动遗留下来的巨块岩石,犬牙交错,使登山队员们不得不迂回前进。
队伍上升到拔海五千七百米的地方时,天气突然变坏了。山风带着哨音,一阵紧似一阵;粒雪飞舞着,遮天盖地。
两小时以后,队伍来到了拔海五千八百米的一座岩石坡上,这里是第二号高山营地的预定营址。队员们放下背包,立即在风雪中平整地面,支撑帐篷,在这里安下“家”来。
又是一天的早晨,猖狂的风雪继续袭击着希夏邦马峰,旋风夹着雪粒,十米以外便什么也看不清,连高山鹰也停止了飞翔。然而,登山队员们却走出帐篷,在高山靴上绑好冰爪,系好胸绳和铁锁,结组向拔海六千米以上的冰雪世界挺进。绕过一道大裂缝,爬过一座冰雪台阶,登山队员们到达了一片广阔的冰雪台原(表面平坦的冰雪积累地区),它的高度是拔海六千三百米,第三号高山营地将设在这里。
在三月中旬到四月上旬这一期间,这支运输队经过两次艰苦的行军,终于在预定的时间、按照计划,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拔海六千九百米以下地段,胜利而安全地完成了拔海五千三百、五千八百、六千三百和六千九百米四座高山营地的建设和物资运输任务,为整个登山活动做出了良好的开端。
(本报有删节。全文未完,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