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反复调查 揭破谜底 消灭螟害——武进县从改进耕作制度入手防治水稻螟虫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0
第2版()
专栏:

反复调查 揭破谜底 消灭螟害
——武进县从改进耕作制度入手防治水稻螟虫的经验
戴国强 应杏生
江苏武进县在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连续两年的治螟斗争中,把水稻螟害率压到百分之一以下,这是武进人民反复斗争了十几年才取得的成果。
武进县县长薛晓春说,解放前全县常年螟害率在百分之十以上,每年被螟虫吃去的稻谷在六千万斤左右。经过连年的防治,到了一九五七年螟害率下降了,但每百斤稻谷中被螟虫损害的仍有五斤半,全年损失还有三千多万斤。一九六三年全县螟害率下降到只有百分之零点五九,如果与一九六一年百分之四点六相比,就等于从螟虫口里夺回了两千多万斤粮食。
对螟虫研究了四十多年的南京农学院昆虫学教授邹钟琳说,武进县防治螟害的成就,不是单纯依靠药剂,而是在做好水稻栽培的基础上取得的。这种多快好省的治螟方法,能在全县成百万亩的稻田中开花结果,既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生产实践,也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科学实验。
四十六份资料
一九六一年秋,武进县螟害突然严重起来,螟害率从前几年的百分之三点一六,一下回升到百分之四点六。县委组成了一支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调查队伍。前前后后三个月,走访了十几个公社,调查了三百多个生产队,共同的目的是去弄清一个问题:发生螟害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县委书记钱梦梧率领的调查组来到了有“无螟公社”之称的芙蓉公社。这一年,这里的螟害率只有千分之五。为什么螟害如此轻?公社干部和社员几乎都是同样回答:中稻少种,晚稻多种,螟害就轻了。调查组把这里的材料跟过去对比,确实是这样:一九五九年中稻面积占全社水稻面积四分之一,被螟虫咬坏的稻穗将近百分之一;螟害率只有千分之五的一九六一年,全社的中稻面积只有百把亩了。调查组同周围几个公社对照,也得到大致相同的答案。
难道多种中稻就是螟虫多的原因吗?
县委书记谭仁甫在洛阳、前王等公社调查时,群众的反映和芙蓉公社一样,只是他发现各队和许多中稻田遭受螟害的程度并不一样:栽插较早的“枯心苗”多,栽插较晚的“白穗”多,只有在“芒种”前几天栽插的中稻,“枯心苗”少,“白穗”也少。一连考察了五个公社十几个大队的农业局副局长陈爱生率领的调查组,又反映在晚稻田中螟害的情况也不同:晚熟的晚稻基本上没什么螟害,早熟的晚稻被螟虫咬坏的“白穗”也不少;种子纯,生长齐的晚稻,螟害轻;种子杂,吐穗时间不一的晚稻,螟害重。
前前后后,来自基层的四十六份系统的调查资料,说明了一个问题:螟虫危害程度的轻重,与水稻的品种布局有着密切关系。
到底是些什么关系?为了进一步考查原因,县委一面派出调查组到纯晚稻地区松江县和纯中稻地区江阴县去考察;一面组织技术干部集中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稻面积大的地区螟害就重,晚稻面积大的地区螟害就轻?
各个技术推广站和虫情测报站把近年来记载的资料,包括当地各代螟虫从产卵、孵化到盛发几个时期的变化动态,与各种水稻品种生产过程中最易遭受螟害的转青、分蘖和破口吐穗期联系起来分析,谜底终于揭开了:“枯心苗”多的中稻,是因为栽插过早,在秧苗发棵转青的时候,正碰上了三化螟第一代盛孵为害末期;有些中稻和早熟的晚稻“白穗”多,是因为破口吐穗时候,又碰上了三代盛孵为害时期;晚熟晚稻螟害轻,是因为它的生长过程按季节说已不利于螟虫的生存和发展。种子混杂的水稻田螟害重,也是因为生长参差不齐,把几个易遭螟害的“危险期”拉长了。这点说明了提高种子纯度,不仅对增产有好处,对治螟也很有作用。
就这样,依靠来自实际的第一性资料,经过了反复的调查、分析、综合、研究,终于把水稻栽培制度与螟害轻重之间的内在关系弄清楚了,于是一个从栽培制度上根治螟虫的方法也就跟着产生了。
调整作物布局
用改进栽培制度的方法防治水稻螟虫,得从品种布局上着手。中稻应压缩种植面积,早熟晚稻要淘汰,最适宜避螟的晚熟晚稻要多种。小小的螟虫竟要牵动整个大局。
调整农作物布局对全县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件大事。县委十分慎重地对待了这个问题。县委扩大会上讨论了,县党代会和三级干部会上也讨论了,全县成万个生产队的社员们也讨论了。绝大多数的人都同意县委的方案,在县委书记们召集的几次老农座谈会上,人们几乎都是这样说,擒贼先擒王,捕鱼先干塘,从螟虫的“老祖宗”消灭起,是治本的办法。
一九六二年开始迈开了调整品种布局的第一步。在原来晚稻面积比较大而群众治螟要求又比较迫切的东南部十八个公社中,把晚稻面积扩大到这个地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一年不仅产量提高了,螟害率下降了,而且这个地区的农药施用量也大大减少了。与上一年比,水稻单产上升了一成以上,螟虫为害下降到百分之零点五以下,农药用量减少了近一半;与纯中稻或中稻晚稻并存地区当年相比,一边螟害率在百分之一以下,一边还在百分之一以上;一边每亩田只用农药一斤多,一边用了农药三斤左右。
从这一年的秋天开始,不论是县西南部中晚稻并存地区,还是县西北部中稻占多数地区,普遍要求扩大既能避螟、又能高产的晚稻。开春一统计,全县一九六三年的晚稻计划面积达到九十万亩,占到全县水稻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县委对出现这种形势的可能性早就有了估计。当他们在跨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准备了第二步,考虑到第三步,以至在设想第四步了。一九六二年开始在东南地区扩种晚稻时,他们就在中稻较多的地区,选择了不同类型的生产队,设置了几十个推行纯晚稻的试验基点,进行典型示范;稻子一吐穗,全县各地经过检查确定的晚稻留种田就插上标牌了;至于栽培晚稻新品种的技术训练,一九六一年冬麦播种一结束就普遍开始了;其他适应晚稻需要的水利、肥料等等基本条件,也在一九六一年冬天就着手规划,积极准备了。这样,全县的晚稻面积才能从原来的百分之六十,顺利地扩大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九六三年,全县水稻单位产量第一次超过了六百斤,螟虫为害率也下降到百分之一以下。
坚持药剂重点防治
改变栽培制度,全县螟害率虽然大大降低,但是并没有最后消灭螟害。因此武进县领导部门认为,继续掌握螟虫情报,坚持药剂重点防治,还是不可少的措施。每到螟虫盛发的紧要关头,武进县情况传递迅速,从领导机关到基层单位,从市镇到农村,上上下下,社社队队,各行各业都自觉地参加防治螟虫工作。去年七月中旬几个测报站发出虫情警报。在一天之中,全县出动了将近二十万人,把要防治的四十多万亩稻田,基本上都撒了一次虫药,第二天就结束了战斗。
喷撒一次农药,只需要一两天时间。喷早了喷晚了都没有作用,只有打在螟虫刚刚露头的时候,才能把螟虫扑灭。武进县能够抓住这“一两天”,把大量农药喷撒到大片稻田中去,是认真掌握了螟虫的变化情报,从思想上、技术上、物质上、组织上等各个方面,坚持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的结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