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2阅读
  • 0回复

真理愈辩愈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0
第5版()
专栏:

真理愈辩愈明
梁仁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①
“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没有自由的批评,任何科学都是不可能发展、不可能进步的。”②
最近期间关于《桌子的哲学》所进行的讨论,用实例说明了上述论断的完全正确。
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对于这条唯物主义原理,人们一般都很熟悉。但是,这里面包含着一些什么样的内容,有些什么具体的矛盾需要解决,一般人就知道得不多了。
关于《桌子的哲学》的讨论,从具体的事例中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答的许多哲学问题,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自然物和人造物是不是一样的?以自然物说,是存在先于观念;以人造物说,是否也是存在先于观念?如果也是,那么,这些人造物的第一次出现,从无到有,是不是偶然的?是不是人们“盲目”实践的结果?如果是,人和动物怎样区别?人的自觉能动性又表现在哪儿?如果说这是人们自觉地生产出来的,那么,生产以前的计划、方案、设计等等,不是属于观念的东西么?那不成了观念先于存在么?而这是违反唯物主义原理的。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
把最初生产某物(如桌子)的计划和方案等等称为观念,同时说明这观念是受某些自然物(如石块、土墩等)的启发而产生,这是不是就避免了唯心主义?有人说,从自然物只能产生出关于自然物的观念,不可能增加新的部分,这说法对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公式是:实践—认识—实践。但人的实践总是在一定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这是不是又表明认识先于实践?有人说,人在实践之前总是先有观念、先有认识的,只是实践以前的认识比较简单。这说法对不对?违反不违反实践—认识—实践的公式?
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各种人造物的产生发展是什么关系?以需要来说明某物的出现会不会导致实用主义或主观唯心主义?
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
许多新问题的不断提出,表明人们研究学术问题的浓厚兴趣,大家都在开动脑筋,积极钻研问题的各个方面,从中发现和揭露矛盾。这种揭露,促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有的甚至追根究底,研究了火车、飞机的产生和发展史,研究了近代化工厂的产生过程,等等。
新的问题,不断地引出新的见解,新的见解,又不断地引出新的问题。真理愈辩愈明。经过自由讨论,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一步步地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了;人们的哲学水平,一步步地提高了。如果哲学界能够经常组织各种哲学问题的讨论,并且用各种办法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这种讨论,发展人们学哲学的兴趣,哲学知识的普及过程就会加快起来。
毛泽东同志说:“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有考验的时间。”又说:“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③只有实行这样的方针,才能够促进学术的繁荣昌盛,发展提高。
学术问题上的是非,时常是很复杂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反复的争论,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不经过反复的争论和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分清谁是谁非是很难的。而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反复的争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也还有可能是双方各有一定道理。在这点上甲对了,在那点上乙对了。这就是说,双方都有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也都有一些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当然,也可能甲的意见对的多,乙的意见不对的多。或者是,甲全对了,乙全错了。不过,要弄清乙之所以错的具体原因,也还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而运用错了,以致“违反”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情形是相当普遍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问题上发生。缺少必要的材料,对材料的可靠性没有鉴别清楚,考虑到这一点而没有考虑到那一点,对经典著作中某些话理解得不完全,都可能造成论点的错误。
治学的态度,贵在实事求是,切忌自以为是。对别人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决不要轻易把门关死。考虑问题要力求全面,决不要主观片面。对别人提意见时要充分说理,决不要随意给别人扣大帽子。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完全可以;但我只是实事求是地说清楚我所以不同意的理由,说清楚你的意见在什么地方值得商榷,值得重新考虑。进一步的结论,最好不要轻易去作。真理在哪方面,错误在哪方面,错误的性质和程度怎样,自有客观的标准,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武断和自封为绝对正确所能改变的。如果理由讲得并不充分,许多矛盾都没有真正解决,只是给别人扣了些帽子,这种态度,不仅对学术讨论的开展和学术问题的解决不会有好处,而且对自己的进步也有妨碍。
①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一八五三年九月二日。
②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