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文艺队伍中的硬骨头——记前卫歌舞团胡天泉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1
第7版()
专栏:

文艺队伍中的硬骨头
——记前卫歌舞团胡天泉同志
  王印泉
“为人莫做下三流,戏子、剃头、吹鼓手。”这是旧时代统治阶级对民间艺人的卑鄙辱骂。民间艺人在旧社会是处于最底层的人物,他们一代传一代,受尽欺凌、剥削和迫害。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前卫歌舞团的笙独奏演员胡天泉同志,就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
他出生在山西忻县,十一岁起就跟随父亲四处流浪,以吹奏唢呐讨饭为生。在吃人的旧社会,穷人的活路窄,还在童年的胡天泉,不得不经常赤着趾甲碎裂的双足,跟随父亲远离家乡外出沿门乞讨。有时在财主门前拼命地吹上一两小时才挣得一个窝窝头吃。每当为财主家做红白喜事时,天不亮就要动身,饿着肚子走四五十里路,到了财主家还得等吹奏完了散场之后,才挣得一斤窝窝头拿回家吃。这样的生活,在胡天泉童稚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解放,党才把他从火坑中救了出来。
一九五四年一月,他怀着对党和毛主席的无比崇敬和热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文工团工作。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十年来,他飞快地成长了起来。
胡天泉同志的十年是这样度过的:——
一九五五年他被评为三等功臣。
一九五六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一九五七年,在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获得金质奖章。
一九五八年受奖一次,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九五九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六○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教积极分子;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代会;年终又被评为五好文工团员。
一九六二年被评为优秀演员。
一九六三年被评为五好文工团员,业务标兵。
他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写下了自己十年来鲜红的历史篇章。
和胡天泉同志相处过的人,都异口同声称赞他那种蓬勃的革命朝气。他几乎从来不知道疲倦,人们总是看到他在紧张地工作。同志们清楚地记得,一九五八年歌舞团参加黄河防汛时,他曾两天一夜不合眼,奔忙在大堤上下运土运料,而且人们见他总是那样神采奕奕,使得任何看到他的人都受到了情绪上的感染。力量从哪里来?按他自己的话说:毛主席著作就是我思想的动力。
一九六三年二月,前卫歌舞团到成都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在演出空隙中,参观了举世震惊的美蒋反动派集中营“渣滓洞”,参观了血迹斑斑的杀人魔窟“白公馆”。面对着无数革命烈士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遗迹,胡天泉同志含着激动的泪水,暗自下定了决心:“烈士同志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党的文艺事业,我决心贡献一切,直到我的生命。”当时他正病后,体力相当弱。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了艰苦的长途行军,毫不叫苦,并再三要求参加演出,领导上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几次叫他休息,但他再三说明自己能够坚持,最后领导不得不批准了他的要求,但也明确规定只准他参加两个节目(吹打乐和笙独奏)。演出开始,当他走上台去的时候,同志们都紧张地看着他的表情,但他却是精神振奋毫无病容地演奏着。看着他那满面笑容精力充沛的表情,许多同志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当他在掌声中走下台来的时候,已是满脸汗水,几乎晕倒在后台,同志们赶忙扶住了他。他的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革命精神,以及为兵服务的高度责任心,深深激动了我们。
胡天泉同志的优秀品质往往是在“节骨眼”的地方体现出来的。一九五九年,上海矫正口吃的医生来到了济南,胡天泉同志多么盼望能借这个机会解脱自己的痛苦啊!领导上也大力支持他的想法。但恰恰就在这时歌舞团接受了下部队演出的任务,这是他到济南后的第一次下连演出,也是自己直接为战士演奏,为他们服务的好机会,他坚决要求随队下连,放弃了治病的机会。
在革命大家庭里,人人都是阶级弟兄,胡天泉同志不单从学习毛主席著作中懂得了这个真理,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个真理。特别是当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他反复地阅读了雷锋同志的日记,订出了学习计划,首先从助人为乐做起。
对待新同志,他像哥哥似地关怀体贴,为了弄通一桩思想问题,他有时和别人谈心到深夜,有一次竟谈到凌晨四点钟。班里来了新学员,不善于照料自己,他就在紧张排练的空隙,替他们把脏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学员们反映:“胡天泉同志这样爱护我们,我们一定要加紧学习,争取早日参加工作。”在排练当中,他发觉别人的乐器有毛病时,便悄悄地替他修理好。
十年来,胡天泉同志不乱花一分钱,艰苦朴素,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自己有困难,他总是想:有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尽量减少组织的负担。
在如何正确对待荣誉问题上,胡天泉同志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政治进步显著,业务成绩突出,每年都受到党的奖励和表扬。在荣誉面前,他兢兢业业,把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领导,归功于周围同志,从不沾沾自喜。他待人虚心诚恳,经常汇报思想,争取组织的帮助,通过相互谈心,取得战友的帮助,通过虚心请教,取得兄弟团体以及业余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一致认为他虚心热情,平易可亲,经过他辅导的同志都纷纷来信感谢,表示要向他的优良作风学习。仅从一九六三年十月至一九六四年二月的五个月里,他就辅导上课近百次,收到了表扬信一百多封。
为了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必须熟练地掌握自己手中的文艺武器。一个对社会主义事业有高度责任感的文艺战士,应当千方百计为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而努力。胡天泉同志深深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学习中刻苦用功,认真进行基本功训练,使得他在技术上得到迅速的发展。入伍后,除了精益求精地提高了自己原有的传统演奏技法外,还不断地刻苦钻研,创造了呼舌、喉音、虚打舌等演奏技巧,并有意识地注意了向西洋借鉴,吸收了许多西洋管乐器的演奏技巧如颤音、和弦奏法等。现在他不仅能根据曲子的需要演奏四音以上的和弦,而且在必要时能奏出七音以上的和弦,这对丰富乐曲色彩,增强演奏音势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像他的笙独奏《红旗招展》中结尾乐段的那种磅礴气势,就是运用这种演奏方法造成的。
为了突破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技术难点,他都是拿出自己全副精力来进行钻研的。有一次在广播中听到一位演奏家在笙独奏曲中运用了一个滑音,他便急切地想学会这种技巧。但笙是一种有固定音高的簧片乐器,吹奏如歌似的滑音是比较难的。他在无人指教的情况下,边听边研究,几经试验揣摩,才掌握了它的奏法,并成功地把它运用到《草原骑兵》一曲中去。
虽然笙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但长期以来,它在演奏中所处的地位总是以烘托意境,填补空隙或伴奏主调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很少有人用它来单独演奏曲调。胡天泉同志第一次把它搬上独奏席位的时候,也曾有很多人表示过反对,但经过他多年来不间断地努力,补全了乐器的半音,扩展了音域,发展了演奏技法,为它创作了独奏乐曲,使它成为一件完整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在改革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他的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能使广大工农兵听到更多更好的笙的演奏,这种扎扎实实的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是他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原因。
技术提高了,表现手段丰富了,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手段为现实服务,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主要课题。
沸腾的斗争生活鼓舞着他,突飞猛进的社会主义事业鼓舞着他,文艺工作者要反映现实斗争,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为部队服务,他不安地问着自己:难道我所献给战士的就只能是《大得胜》和《凤凰展翅》么?难道自己不能用笙来反映火热的现实斗争么?能,一定能!他又一次从毛主席著作中吸取了无比的精神力量。
一九六○年秋天,他访问了微山水库的建设工地,沸腾喧嚣的劳动生活,高涨蓬勃的革命意气,山上山下红旗似海的浩大气魄,这一切深深激动了他。在这种兴奋的心情里,他和董洪德同志合作写成了《红旗招展》,以崭新的音调雄壮健康的感情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一九六一年他和原野同志合作写成了《草原骑兵》,刻划了边疆巡逻战士的英雄形象,特别是中段,以粗犷的曲调奏出战士豪迈的气质,受到群众热烈的赞扬。就是在这些乐曲的创作和演奏过程中,胡天泉同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擅长演奏大幅度的感情起伏,气魄宏伟,音质坚实,有时人们从他的独奏声中似乎听到了整个管弦乐队的音响,而在表现像《海岛晨曲》中的劳动节奏时更是维妙维肖,使人很难相信这是由一支所谓“优雅”的乐器——笙所奏出的音响。
胡天泉同志出身贫苦,能有较高的阶级觉悟,是党和毛主席教导的结果。他非常重视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他的那本《毛泽东选集》时,你会惊讶地觉察到,书籍已经被他翻得起了厚厚的毛边。当他碰到问题之后,自己总要像在毛主席面前接受指示那样学习,直到问题解决为止。由于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他的为兵服务的观点更加明确了,十年如一日为兵创作,为兵演奏,成为战士喜爱的作者和演奏者。由于学了毛主席的著作,他对自己的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困难面前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学了毛主席的著作,他处处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在婚姻、家庭、生活问题上从未向党伸过手,提过要求。难怪很多同志称他为文艺队伍中的硬骨头。
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能作为胡天泉同志的战友,作为和他朝夕相处的阶级弟兄而感到自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