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上山会亲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1
第8版()
专栏:

上山会亲人
柳影 杨耀清
山西沁县漳河剧团第二演出队在漳源公社演出时,曾抽时间到边远的梁山大队作了一次访问演出。演员们把这次演出称为“上山会亲人”。
上山前夜
漳源村的夜戏演完了,然而舞台上仍然灯火辉煌,歌声嘹亮。漳河剧团第二演出队的同志们正在为明天上山忙碌着。在前台,武工师傅王志文和给他配戏的演员们正在排练武打剧。王志文师傅的武工是很有根底的,但他还是非常认真地排练。一出仅能演半个钟头的小武戏,足足排了两个钟头还没完。人们劝他休息,他却笑笑说:“送给亲人的礼物还没准备好哩!”
在后台,一群青年演员正在赶排刚刚编成的、以梁山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快板剧《梁山颂》。这出戏是演员们听了公社党委书记的报告后集体创作的。这已经是他们上山下乡以来创作的第四个戏了。几个老演员,也正聚精会神地研究他们将要演出的节目。
演员们的宿舍里也是闹喧喧的。女演员们正在准备针线,打算上山帮乡亲们缝缝补补;男演员们正在讨论上山行动计划。
开戏以前
剧团上山演戏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梁山十几个大小村庄。这一天,太阳还未出山,社员们就吃了早饭从四面八方翻山越岭地赶来看戏了。这个大队非常分散,有些村子的人来看这场戏得走十几二十里路,而且还得翻两架山。山高路险并没有阻挡住老乡们看戏的热情。八十三岁的郭炳奎老汉高兴地说,“这是共产党、人民政府派来的剧团,我一定要去看。”他由孩子们扶着走来了。宋家山女社员常换先,活了四十五岁没有看过戏,今天她怀着兴奋的心情,早早地来到了戏场。
当演出队的同志们走进村时,人们真像接待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老大娘拉拉推推地把演员们让在热炕上坐;老大爷们摸着胡须笑着问寒问暖;女队长梁改英和剧团的张凤仙,很快就成了好姐妹,两人亲亲热热地谈工作,话家常。
演出队的同志们更为兴奋,一进门就担水,扫院,铡草,谁也怕少干了活。老演员秦太盛第一个抓到了水桶,可是当他担回第一担水刚倒进缸,猛不防又被老演员李金土抢走了水桶。在饲养场里,音乐股的郑效文、事务武德林、演员桂凤英和王志文,正满头大汗地帮助饲养员铡草。就连五十五岁的老艺人郑海双也不甘落后,他找到扫帚以后一连扫了三个大院。女演员们更机灵,她们瞅准了郭小旦这个五保户,悄悄地给他缝补了被褥。
演乡亲们爱看的戏
小山庄里当然不会有理想的舞台,演出就在老乡的院子里。害怕蹬坏了老乡的席子,演出队的同志们干脆就在土地上做戏。开台锣鼓响过以后,第一个节目就是新编的《梁山颂》。这出短小的快板剧,生动地反映了梁山公社化后的巨变,表现了山区群众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这不是党支部书记张桂孩、生产队长李三赖和女饲养员郭三孩吗?就是这些模范人物,带领着广大社员,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战斗在梁山。去年秋天梁山又获得了丰收,粮食比头年增产百分之十,牲畜比头年增长百分之四十。看吧,戏中所表演的角色,本人如今就坐在台下,他们一个个显得兴奋而又腼腆。戏一结束,台上台下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太阳偏西,院里比上午冷得多,台上又开始了新的一幕。演员们歌唱舞蹈,锣鼓声声震得山鸣谷应。演员们越演越起劲,可是台下的观众却心疼起自己的演员来了,于是让干部们去和剧团商量少演两出,理由是:天太冷,肚又饿,吃了饭再演。演出队的同志们却坚持要把戏演完。最后有人想出了个折衷办法:群众把热腾腾的饭送到了后台,让演员们边吃边演。就这样,从上午十一点演到下午三点。
生动的一课
戏演完了,演出队的同志们和乡亲们坐在一起谈心。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民兵贾匠孩,给演出队的同志们讲述了梁山民兵对敌斗争故事。他生动地介绍了民兵们怎样深入敌区破铁路、割电线、打伏击、捉汉奸……。过去的老贫农,现在的生产队长周三孩,讲述了他八岁上给地主放牛,长大后又给地主当了十二年长工的痛苦生活。他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的苦!讲过去,看现在,于是他又引上大家参观了他们的土地基本建设工程,参观了他们的畜牧羊群,看了社员们新盖起的楼房。这一切,都给演出队的同志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太阳渐渐进入西山,演出队的同志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告别了乡亲们,走出了村。一路上,大家的话题都是今天的演出收获。张凤仙说:“我家过去也是贫农,旧社会也是受剥削的;而我生长在新社会,只知道今天的日子甜,却忘了从前的苦。今天可上了一堂阶级教育课。”演青衣的桂凤英插上来说:“咱过去演戏是到了城镇卖力气,来到乡村就马虎;现在我才深深感到自己过去的作法多么不对。”导演车恒正也说:“通过今天的演出可以看出,群众多么欢迎现代戏。今后我一定要在导演现代戏中下功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