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改变耕作粗放习惯 提高粮棉单位产量 辽宁推广高城子队精耕细作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2
第1版()
专栏:

改变耕作粗放习惯 提高粮棉单位产量
辽宁推广高城子队精耕细作经验
据新华社沈阳十日电 辽宁省各地农村广大干部和社员,热情地学习著名劳动模范徐宝岩长期坚持改革耕作技术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进一步推动了比学赶帮竞赛活动的开展。
往年,辽宁许多地方由于地整的不细,种子选的不好,地下害虫为害,以及铲趟伤苗等,一般每亩地都缺苗一二成以上,成为长期影响粮棉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各地公社生产队推广徐宝岩保全苗的综合性技术措施,从备耕开始就从各方面为保证苗全苗壮创造条件。盖平、辽阳、铁岭、海城等县许多社队,在春播中基本上做到了“四不种”:地不整好不种,种子不彻底选好不种,不经过发芽试验不种,不用药物拌种不种。播种前都进行了深耕细耙,搂净茬子,打碎圪垃,达到地平土碎。种子选了再选,做到了纯度高、质量好。各地准备的拌种农药都比去年增加一两倍。各地还因地制宜地积极为推行合理密植做准备。平原土质肥沃的地区,普遍准备在原来的垅宽基础上进行缩距增株。鞍山地区各县人民公社,今年推行缩垅增行的面积将比去年扩大一倍以上。
共产党员徐宝岩是辽宁省辽阳县小屯人民公社高城子大队的大队长。这个大队过去由于广种薄收,耕作粗放,以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是风沙地、山坡地和涝洼地,粮食和棉花产量很低。一九五六年合作化以前,这里每年需要国家供应粮食二三十万斤。合作化以后,社员们在党的领导下,在徐宝岩的带动下,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改变粗放耕作习惯,坚持精耕细作,逐渐改变了粮、棉低产面貌。一九六三年,这个大队播种的二千六百多亩粮食作物(包括大豆),平均每亩产量提高到五百七十九斤,比前一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五点五,比一九五五年增长一倍半。一千六百亩棉田,平均每亩产皮棉九十斤四两,比前一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点六。粮棉的单位面积产量都比辽阳县的一般生产大队高一倍左右。单位产量提高以后,高城子大队不仅粮食自给有余,交售给国家的粮棉也越来越多。社员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大大改善。
徐宝岩从一九五三年担任互助组长时起,就开始研究和试验各种精耕细作的技术。他先在小块土地上,后在大块土地上试验变大垅稀植为缩垅增行,结果种的高粱和棉花都比大垅栽培的增产很多。前后经过七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到一九五九年,大队的全部耕地实行了缩垅密植的作法,废除了大垅稀植的耕作方法。这项改革等于给大队增加了百分之二十的耕地,每年可以多打粮食三十万斤。
徐宝岩还和社员们一起进行了繁育良种、合理施肥、保证全苗、适当早播、增加作物生育期等一系列耕作技术的试验和研究,并总结出一套“以全苗为前提,以合理密植为中心,以肥保密,以管保产”的综合性农业增产措施。在这个基础上,大队还建立了保证精耕细作的生产管理制度。最近几年,这个大队种的地,普遍做到了粪多、种好、无草、无虫、耕作细致适时等要求。
徐宝岩和高城子大队创造的经验,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当地群众的重视。辽宁省委几次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他们的经验。去年,鞍山地区有七十万亩土地实行了缩垅增行,合理密植,有二百九十多万亩土地采用手间苗,做到了等距全苗,每亩地都比前一年增产一两成以上。辽阳县重点推广徐宝岩经验的五个公社,都获得了大幅度增产。全县有三个公社、一个农场、一百二十八个生产大队粮食亩产量都超过了四百斤。全县有七万五千多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四十八斤七两,创造了当地棉花产量最高的纪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