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读《资治通鉴》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3
第5版()
专栏:

读《资治通鉴》札记
白寿彝
一、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曾先后提到这一点,并把这次战争跟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作为同一类的战例。(见《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北京第二版,第一九八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第二版,第四八○页。)研究这些战例,应该说,历史工作者也有一份责任。而对于如何写这些战争的历史,古典的历史著作是创造了一些成功范例的,也值得我们批判地学习。《左传》和《通鉴》,在这方面是更值得注意的。
《三国志》记赤壁之战,分见《魏志》卷一,《蜀志》卷二,《吴志》卷二、卷九。因《三国志》是一部历史传记书,只能将这次战争分散在有关的主要人物传记里,不能集中地写,颇不便于观览。《通鉴》卷六五,于建安十三年十月下,写出这一战争的全部过程,并且首尾连续。专就这一点来说,《通鉴》的编年体就比《三国志》具有优越的条件了。当然,这也由于战争过程历时较短。如果时间拖得长了,在编年体的《通鉴》里,也不免要分散在多处写的。
《通鉴》写赤壁之战的最大特点,在于紧紧地捕捉住关键问题而从容不迫地写出来。在赤壁战前,曹操和刘备的态度都是早已决定了的,局势发展的关键就不是要看他们的态度,而是要看东吴的态度。因此,史家应该着力的地方并不在于号称水步军八十万的曹兵,而在于最多也只能宣称十万人的东吴。《通鉴》正是在这个地方着力的。
怎样看东吴的态度呢?主要是看它的决策即它明确了什么样的战略思想。在众寡悬殊的局势中,东吴要想以少胜多、转劣势为优势,这个问题不简单,不是一下子就可决定了的,这要有个过程。《通鉴》写这次战争的全部过程,约用了两千二三百字,而用于写决策的过程就占了一千六百字光景。这正是大处落墨,写的正是这次战争最重要的问题。不要看作这是简单的口舌上的论争,这却正对着战局的胜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
《通鉴》用了大量篇幅写决策过程,只是先写鲁肃的话,继写诸葛亮的话,再写张昭、周瑜的话,中间还夹叙刘备、孙权的话和曹操的书信。作者在这里并不出头露面来作报幕人、解说员,以东吴为主的敌我友的主要军情和三方领袖人物的心情识见都已跃然纸上了。
《通鉴》也写了交战情况,并且写得生动。但在全部记述中,这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时的东吴,决没有轻敌的问题,没有不讲究战术的问题。尽管战局的结果还要看交战的情况,《通鉴》却自有它的一个铨衡。
今天我们写战史,决不能满足于一个一个战事发展过程的记述。但必须有这样的记述,这也就有必要来学习吸取并发展《通鉴》这种写法的优点。
二、淮西之役
《通鉴》写战争,就不同的情况而有不同的写法。写赤壁之战,着意写战略思想。写淝水之战,着意写谢安的凝静对敌和及时挫败敌人的锐气,是以战略与战术并重。写梁韦睿[ruì 瑞]救钟离和西魏韦孝宽守玉壁,又都详于攻守之状,其情态有如图绘。把《通鉴》所记战事汇集起来,加以研究,当对我们如何写战争史,可以有所启发。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司马温公《通鉴》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亡国之臣、盗贼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朱子《纲目》大半削去,似未达温公之意。”此言甚是。但《左传》所记战事,如所谓五大战役,也都是交战不及一日,规模很有限,远不像《通鉴》所记战事规模之大。在记述本身方面,尽管《通鉴》上承左氏,实比《左传》有很大的发展。
《通鉴》卷二四○写李愬平蔡州(淮西之役)。在元和十二年下,几乎用所有篇幅写这件事,这可能是全书中记述战争之最详者。《通鉴》在这里写了李愬麻痹敌人、逐步削弱敌人以至最后消灭敌人的战略,和他收伏降人,不矜小胜、不恤小败、外示松懈、乘虚奇袭的战术。它用具体的过程和对敌的影响来表达李愬的战略战术,用李愬的现成的语言来作为行动的说明或概括。《通鉴》写这一战争,似更有独胜之处。
在写奇袭蔡州城的一段中,《通鉴》写李愬于保持绝密的情况下黑夜行军,于攻据敌人村栅、部署兵力截断敌人援军后,方明白告诸将以进军方向。此后的进军情况是: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城傍有鹅鸭池,愬令击之,以混军声。……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曰: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
李愬的智勇严整跟吴元济的顢顸,在这里恰恰可以作个对照。风雪、黑夜、鹅鸭声、鸡鸣以至吴元济的高卧和笑,似乎都在证明李愬战略上的胜利。
这是《通鉴》中很耐玩诵的一篇传记。《左传》中似见不到这样的情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