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把顾客当亲人——记售货员龙蓉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4
第5版()
专栏:

把顾客当亲人
——记售货员龙蓉芳
本报记者 周士浩
武汉市中心百货商店营业员龙蓉芳经常接到顾客写来的表扬信。
寒冬腊月,北风呼呼。关着的大玻璃门前,有三个人影晃了晃。原来是三位双目失明的人在摸门。龙蓉芳快步上前,拉开了门,把来买东西的盲人领进商店,又连忙找来一条长凳,请他们坐下,然后问道:“你们要买点什么呢?”
“买鞋子!”
“买围巾!”
“买做大衣的毛领,要灰色的!”
遇到老人、孕妇、盲人、残废人,龙蓉芳都是要扶着他们到柜台边去挑选商品的。但是,今天来的是三个人,要买的东西又分散在几个柜上,有的还在三楼,上上下下跑,多不方便。她想了想说:“你们在这里休息一会,我把你们要买的东西拿下来。”顾客听了点头称好。龙蓉芳楼上楼下来回跑了几趟,替他们买好了鞋子和围巾。只是另一位要买的灰色毛领没有货,怎么办呢?她问清这位顾客的地址,说等有了货就亲自送上门去。
几天以后,龙蓉芳把灰色毛领送到盲人工厂去了。在这里,她看到了盲人们愉快的劳动情景,厂长热情地接待了她。盲人们听说百货公司的营业员送货来了,个个喜笑颜开,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这个说要买这,那个说要买那。龙蓉芳看到这些生气蓬勃的盲人,不禁想起了旧社会的那些瞎子,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是写一张身世告白跪在马路边求人施舍吗?可是现在他们有吃有住,又学习又生产,为国家创造了许多财富。看到这些,她十分激动,当时把大家要买的东西登记下来,从此她同这家盲人工厂建立了送货上门的关系。
在龙蓉芳和她的小组里,主动热情地为顾客服务的模范事迹是很多很多的。有些顾客要买的东西多,一件一件地去挑选又没有时间,于是就开一张单子,由营业员把货选配齐全,顾客到时候去取;有的商品暂时没有对路的规格,她们就把顾客的姓名、住址、电话和要买的商品记下来,有货时通知顾客来买,或者送上门去。
一次,汉阳县有个叫罗光裕的同志,给商店写来一封信,说自己是一只脚的残废人,希望买一只右脚穿的布鞋。龙蓉芳为这件事很费心思:一双鞋拆开了卖,另一只怎么处理呢?她找到一家鞋厂,向负责人说明原委,要求订做一只鞋。工厂接受了这项订货,一只合适的布鞋不久就寄给罗光裕同志了。
这件事情,使龙蓉芳想得很多、很远: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营业员应当像这样关怀着每个人啊!我们的工作,在哪些方面还能做得更好呢?对了,不是有许多老太婆来买尖脚胶鞋吗?为什么很长时间买不到呢?她打听以后,原来这种鞋子过去都是上海生产的,到货不均衡。她又想,武汉能生产其他规格的胶鞋,为什么不能生产尖脚胶鞋呢?她决定向胶鞋工厂提出建议。龙蓉芳和小组的同志特地到橡胶厂参观,向工人同志反映顾客对胶鞋花色、规格的要求。
以后,龙蓉芳小组同生产胶鞋、球鞋、皮鞋、布鞋的工厂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有时直接到工厂去学习生产知识。工厂定型生产的各种鞋子,如果柜上缺少哪种尺码和花色,只要通知一下,工厂就马上赶制一批。配一只鞋,给畸型脚、特大脚的人订做布鞋、皮鞋,也能满足顾客要求。
× × ×
在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龙蓉芳就是生动的一例。(附图片)
龙蓉芳(左一)向武汉市皮革联合加工厂人员反映顾客对皮鞋式样的意见,积极帮助工厂改进皮鞋的花色品种,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本报记者 于澄建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