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士兵刺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18
第5版()
专栏:

士兵刺字
武慰萱
宋朝的制度,士兵都要刺字。士兵刺字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正好反映了宋代的士兵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的低贱阶层。
刺额涂墨,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称为墨刑或黥刑。汉文帝把它废除了。但此后各代仍间有采用的。唐时捕回逃走的奴婢,常在脸上刺上“逃走奴”之类的字样,叫做“私黥”。到宋太宗时才明令禁止。
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有文身的习惯。唐和五代许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下层居民中文身的风气盛极一时。这种风习当时称作“雕青”,这也就是后世把流氓光棍称为“青皮”的由来。
唐朝后期中央政权被宦官把持,他们统领的天子禁军——神策军——气焰万丈。在长安这类大城市里,有些无赖子弟常常跟神策军军士勾结起来为非作歹,犯了事便逃进军营里躲藏,借此逃避和对抗地方官府的限制或禁令。应募从军又是这些市井无赖的一个重要出路。这样,“雕青”的风气也就随之带至军队里来,并且逐渐从文身发展到刺面。剪头刺面是当时军人,特别是神策军的通常装束。这种风气还传到了农民起义军里。
士兵刺字,就是从黥刑和“雕青”的风尚演变而来,经过唐末五代而逐渐形成制度的。
唐末五代,战乱频仍,割据各地的军阀四处强征人民当兵。为了加强控制,防止逃亡,军阀们纷纷实行在士兵脸上刺字的办法。从此,士兵刺字不再是为了装饰或者夸功显勇,而成为屈辱地位的标记了。
大概在五代时,除去中原和四川之外,士兵刺字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从后梁太祖朱温经过后周太祖郭威再到北宋,在士兵脸上刺字逐渐形成了制度,成为募兵的必经手续。北宋建国后继承了这一制度,并把南方各国归附的降军中凡未刺字的都刺上军号。此后,当兵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一旦当上兵,刺了字,就得终身隶属军籍,不能再从事其他职业了。这样,士兵就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特殊阶层。
由于士兵刺字的影响,刑法里又正式恢复了黥刑。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开始,凡是流配的犯人,脸上都要刺字,称为“刺配”。而这些犯人又多半发到军中服役,称为“配军”。这样,士兵的地位也就跟犯人相差无几了。
宋朝的兵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禁军是天子的卫兵,用以守京师,备征伐,是军队的主力。厢军系各州的镇兵,多供役使。募兵时,壮勇的选充禁军,较弱的留在本城充厢军。禁军和厢军脸上都要刺上军号。刺配的犯人,多半分拨到厢军的剩员、牢城等营役使,颊上即刺“迭配×州(府)牢城”等字样。也有分到其它厢军营内服役或到禁军中当兵的,所刺的字也因之各有区别。乡兵从当地居民中征募,一般不脱离生产,也不刺字。宋仁宗以后,为了防御契丹西夏,北宋政府在河北、河东、陕西大力组织乡兵,其中义勇、弓箭手、砦户、护塞等都要刺字。蕃兵系籍西北少数民族为兵,也要刺字。
宋代士兵虽来自招募,但募兵对百姓骚扰仍然很大。各军为了补足缺额,常常乱抓百姓刺充士兵,弄得道路汹汹,纷纷藏匿。至于乡兵要刺手背,更为百姓所反对。另一方面,当兵就得刺字,却也形成了一种传统。南宋初王彦在太行山抗金,士兵们自动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号八字军。岳飞被捕受审,裂裳以背示审问者,上刺“尽忠报国”四字。当时一些农民起义军也曾在参加者脸上刺上“入火”等字样。金人进入中原,也学了这种办法,命一些地方军队刺字。
士兵刺字终究是一种侮辱人格的做法,必然要遭到人民的反对。南宋时,有时募兵就只在手臂上刺字,不再刺面了。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士兵刺字的制度无形取消。而犯人的刺字从此也改为刺手臂而不再刺面了。
募兵制度大备于宋,重文轻武的习俗也以宋朝为重。士兵刺字制度反映了唐宋之际随社会经济变化而引起的武人身分地位的变化;而刺字制度本身又促进了这一变化,使得士兵成了社会的特殊的低贱阶层,使得重文轻武的习俗思想更加流行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