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读《儿童文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20
第6版()
专栏:

读《儿童文学》
茅盾
五六岁的孩子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七八岁的孩子自己会找“小人书”,看不懂文字说明就找大人讲解;十来岁的孩子呢,那就见书就啃,做大人的就怕他们啃了不卫生的东西。这些,我们做大人的都有同感。细算起来,全国一年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确也不少,可是,当孩子们伸手要东西的时候,往往不知道给他们什么好。这,至少,我自己有这个经验。
正因如此,读了《儿童文学》第一、第二、第三期以后,我松了口气,对自己说:这至少可以满足孩子们部分的如饥如渴的需要了!
《儿童文学》出版以来,早已有口皆碑。不劳我再给它宣传,它早已供不应求。我这篇短文,一来是,作为家长的我,对于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表示热烈的感谢。二来呢,感谢之余,犹有所求。
已出的三册《儿童文学》的特点是:品种多,可以满足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需要。何谓品种多呢?拿已出的三期来说,每期都有这样的作品: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二、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的,三、国际时事(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和科学知识。这三大类中,就有童话(寓言式)、儿歌、儿童戏剧、小说、散文等等,花色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青少年和儿童们的不同的审美要求。
广播电台已经广播过《狐狸打猎人的故事》(金近)、《小狮子找奶妈》(丘德平)、《我有个好爸爸》(露菲)等作品,电视台表演过《打电话》(柯岩)、《小马克捡了个钱包》(刘厚明、马联玉、果青)。这几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各有特点。《狐狸打猎人的故事》是寓言式的童话,意义深刻而用笔浅显,十分难能可贵。狐狸的“神话”只能吓唬那个从来没有战斗过的猎户少爷,这在不同年龄的儿童和少年能够各就其认识程度之高低而各有会心。《小狮子找奶妈》,用极富风趣的笔墨介绍科学知识。《小马克捡了个钱包》的故事,看来颇为怪诞,而实际上是揭露了美国生活方式的本质。
第三期的“友谊之歌”,登了四篇散文和游记。在儿童文学的花园中,这是新开垦的一角,却已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不但介绍了各国的风土文物,也培育了小朋友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在路上》(刘真)、《月牙儿初上》
(茹志鹃)、《小北大荒人》(吉民),这三篇各有风格,主题思想大致相同,而使我最为钦佩的,是在短短的篇幅里写出了活生生的几个人,有小孩子,也有大人。文笔的清丽又其余事。写学生生活的作品,不但有教育意义,而且故事能别出心裁,不落套,例如《画春记》(王路遥,第三期)。
总而言之,三期的《儿童文学》内容丰富多采,有教育意义而又符合儿童的兴趣。我们感谢各位作者,也感谢编辑同志们的煞费苦心的安排。但是感谢之余,犹有所求。求的是什么呢?
第一,希望以后每一期都能保持百花齐放的精神,在题材、体裁、风格等等方面,尽量多种多样,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要。就已出的三期看来,适合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品还嫌少些,适合于学龄前儿童的,就更少了。希望今后能适当增加。
第二,用新旧对比的方法进行阶级教育的作品,在已出的三期中占了一定的比重。这些作品都很有教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描写新时代儿童的风貌,启发少年儿童们树雄心、立壮志的作品,相形之下,却少了一些。希望能在这方面加强。
第三,儿童文学除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而外,也负有扩大儿童眼界(包括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的知识),诱发儿童想像力的任务。两者的结合,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希望将有更多的游记、科学小品、科学幻想小说等等,在进行思想教育和扩大视野、诱发想像力相结合的情况下,提供给我们的千万小读者。这样,我们的儿童文学就能在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个伟大、神圣的事业中,更好地尽其应尽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的队伍还不大,但从已出三期的《儿童文学》中,我们已经知道新人正在发现,而且一鸣惊人(第一期的哈斯巴拉、徐心、丘德平,第二期的露菲、王喆、苏平凡等)。可见社会上的潜力是很大的,普天下的父母衷心盼望,随着《儿童文学》一期一期的出版,儿童文学界的新人将不断出现,愈出愈多,为祖国的两万万左右的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精美的精神食粮。
四月二十七日,于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