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襄樊棉织厂职工经过一场讨论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 生产设备改善 勤俭作风不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22
第1版()
专栏:

襄樊棉织厂职工经过一场讨论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
生产设备改善 勤俭作风不变
最近新安装的四十多台自动织布机上仍然都挂上了“勤俭袋”
湖北日报社论指出把革命进行到底要做到穷不夺志富不变色
据湖北日报消息 最近襄樊棉织厂新安装了一批自动织布机。在这次设备更新过程中,全厂职工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机器上还要不要挂勤俭袋?
勤俭袋是这个厂勤俭办企业的制度之一。一九五四年冬,女工郑士华把地上丢落的长短纱接起来代替好纱打弦。经过领导鼓励、支持和提倡,以后在全厂形成“长纱短纱,见了就抓”、“寸纱不落地”的勤俭风尚。每台机子上都挂上了勤俭袋,储存残纱、短纱。十年来,工人们把纱头一根根接起来织出了几百米布。
这次设备更新中,在拆除老机器时,党支部书记梁彦斌和工人们一个一个地把勤俭袋取下来,又一个一个地挂在新安装的机器上。这时候,个别工人嫌这个袋子不好看,说新机器上挂上个土布袋子不相称,有的干脆把它收起来了。
党支部和大多数工人认为这个问题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党支部组织工人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把毛主席历来关于勤俭办企业的指示,原原本本地念给工人听,并引导工人讨论新机器上挂不挂勤俭袋的问题。
这场讨论进行得很热烈。不少老工人联系毛主席的著作,回忆了本企业勤俭创业的许多事例。如他们曾用破鞋底代替牛皮做皮头,挖野蒜捣碎代替面粉浆纱等,工人们一直以“应当和人家比对国家的贡献大小,不和人家比花钱多少”当作身体力行的原则。工人说,我们经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国家的扶植,才使原来十七台老掉牙的人力铁木织布机、几间破旧的厂房,发展到有八十多台自动织布机和电动铁木织布机和宽敞明净的厂房。现在国家批准我们进行设备更新,我们不应该富而变色。
经过这场讨论,全体职工的思想认识一致了。他们提出:“我们要学新技术,也要坚持勤俭的传统。”现在,厂里已安装好四十多台自动织布机,每台新机器上又都挂上了勤俭袋。
《湖北日报》就襄樊棉织厂职工讨论新机器上要不要挂勤俭袋这一问题,发表了社论。社论说,有的人在条件比较困难的时候,还记得办事勤俭,一旦物质条件改善以后,就把勤俭的精神丢了。他们忘记了毛主席的教导,没有“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坚决抛弃洋派头。我们要把革命进行到底,既要做到穷不夺志,也要做到富不变色,这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坚定性。
社论说,现在襄樊棉织厂的职工,在所有新机器上又普遍挂起了勤俭袋。应该说在新机器上挂的不仅是勤俭袋,而且是勤俭办企业的红旗,革命精神的红旗!襄樊棉织厂的同志有很好的政治敏锐性,善于抓住新问题的苗头,善于抓活的思想,可谓做到了“一叶落知天下秋,一燕来知阳春至”。克服一种思想倾向是这样,扶植新生事物也是这样。要使勤俭袋不是挂在机器上的形式,只有首先挂在人的思想上,才能落实到人的行动中,这是一条真理。我们一切其他工作也应该这样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