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成都第三针织厂广泛发掘职工的一技之长 厂内榜样林立 比学赶帮深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25
第1版()
专栏:

成都第三针织厂广泛发掘职工的一技之长
厂内榜样林立 比学赶帮深入
主要产品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职工满怀信心再上一层楼
本报成都二十四日电 成都市第三针织厂近三个月来开展“全厂之最”的评选活动,树立各车间、各工序的先进榜样,切切实实组织企业内部的比学赶帮活动。职工们称赞这些先进榜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因而学先进赶先进的积极性更为高涨,纷纷练基本功,努力提高技术,促进了全厂生产水平上升。
这个针织厂去年年底曾经派职工到上海学了五道关键工序上的先进经验,并根据本厂条件积极推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全厂三十三道工序中,还有二十八道工序没有派人去上海学习,许多职工感到缺乏学习和追赶的先进目标,多次要求到外地学习。群众的热情,使工厂领导干部迫切地感觉到必须把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活动同学习本厂先进经验的活动结合起来,引导比学赶帮活动深入一步。他们调查分析了工厂的各项生产指标,发现本厂技术经济指标虽然多数比上海落后,但是也有个别指标接近或超过上海水平。例如,本厂的“换梭”操作,速度快,质量好,最先进的工人操作时间只有一秒钟,高于上海兄弟厂的水平。但是,过去厂内并没有注意推广,直到被上海兄弟厂视为“宝贝”后,才重视起来。工厂领导干部抓住这件事发动职工讨论,启发大家认识到先进经验不仅外地有,厂内也有,只要从实际出发,把每个职工的一技之长发掘出来,就可以找到学赶目标。
接着,全厂各车间分别发动群众把各个工种、工序中具有一技之长和全面技能的先进人物选拔出来,并组织技术表演,逐人逐项查定,果然发现了许多先进纪录。摇纱工序原来是个比较落后的小组,这次发现老工人邹德清,理头、接头最快,比一般工人的工效高三分之一,只要全组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扭转摇纱经常供应不上的局面。其它如织造毛巾、印花等工序也发掘了不少先进纪录。在短时期内,全厂就评选出六十六名“全厂之最”的先进榜样。
“全厂之最”的活动开展后,各车间、小组、工序立即出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新纪录不断出现。被单织造工人杨柱群,是全厂换梭最快的操作能手,换一个梭只要一点二秒。看到他的操作表演后,同车间的工人吴桂兰积极改进操作,只要一秒钟就能换一次梭。老工人芦祥明勤学苦练换梭技术,改进操作方法,又把换梭时间缩短到零点八秒。这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活动,促使工人的操作水平步步提高。被单织造工人在开展“全厂之最”活动以前,平均换梭时间是一点五秒,现在最低的都达到一点二秒。
职工们一方面积极赶“全厂之最”,创“全厂之最”,一方面热情互教互帮,共同提高。第二车间印花床单组工人杨仲良有一手印花的硬功夫。为了帮助其他工人赶上自己,他自动和助手罗开冲签订教学合同,耐心传授操作经验,使罗开冲印床单的班产量由四十二条提高到一百三十条,比一般工人工效高一倍半。杨仲良把罗开冲技术带熟练后,两人又分别另选一人作助手,继续帮。这样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全组十八人很快掌握了先进经验,全面提高了产量。床单值车工吴桂兰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量都是“全厂之最”。她积极把自己巡回检查路线的经验,向大家传播,使全车间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部分工人创造了一人看四台被单机的纪录,正品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点一二。全厂已签订了师徒合同六十二对,互教互学合同五十二对,使比学赶帮更有组织地开展起来,收到了显著效果。以织造毛巾为例,以往能达到厂里规定质量指标的工人仅占百分之十二,三月份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三,四月上半月达到百分之百。
职工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有些工人认为上海兄弟厂的指标太高,不容易赶上,现在都满怀信心要迎头追上去。目前,全厂主要产品毛巾、被单的产量、质量都比去年有很大提高。最近检查毛巾质量,其中断裂强度、漂白等五项外观实物指标,已接近了上海兄弟厂去年第四季度的质量指标。一些产品的图案设计也有显著进步,一季度生产的五种新产品,在市场受到群众喜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