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传递红旗的旗手——重访马恒昌小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25
第5版()
专栏:

传递红旗的旗手
——重访马恒昌小组
本报记者 顾雷
(一)
马恒昌小组,十五年前曾以优质高产而名闻我国工业战线,成为千万工人学习的榜样。现在,马恒昌小组依然紧握优质高产的大旗,奋勇前进!
一九四九年四月,当马恒昌小组在沈阳初露头角的时候,我访问过他们。那时,小组在马恒昌带领下,建立了消灭废品的“检查头一个活”制度,建立了发挥集体智慧、迅速提高技术的中午二十分钟“技术研究会”和“临床三人互助”的制度,打破技术“留一手”的习惯,建立了技术公开的“师徒合同”,建立了消除无人负责现象的“交接班”制度,建立了经常进行表扬与批评的“班后评比会”和“每周生活检讨会”制度。这些制度,表现了马恒昌小组工人的自觉劳动态度、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这正是工人阶级的本色。
十五年后的一天,我又来到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这个先进集体的变化是很大的。老组长马恒昌已升为本厂总机械师,第二任组长徐景荣是二车间主任,第三任组长董振远任本厂的厂长,第四任组长依奎元是厂工会主席、政治部副主任,现在的小组长谭寿声已是第十任了。组员呢?换了七批。我想,我可能不认识他们了。但是,一切是多么熟悉啊!小组所在地的墙上,挂着几十面红旗、奖状,标志着他们走过的光荣的道路。一排镜框子里,写着各种制度:岗位责任制、质量责任制、交接班制与相互检查制、设备保养责任制……,这些制度全都是小组原有制度的化身,不同的是比过去充实、完整了。
能否把正确的东西长期坚持下来,是对人们革命意志的考验。从马恒昌小组坚持制度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坚强的毅力,可以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始终高举优质高产的大旗的。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有人曾问:“为什么马恒昌小组换了那么多的人,还能保持红旗不褪色呢?”我也追索过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要把红旗扛到共产主义社会!”马恒昌小组的人们说。这就是答案。马恒昌小组用行动召唤人们:不但要履行现在的职责,而且要时刻想到如何把革命红旗一代一代传下去。
(二)
一九五○年冬天,美帝国主义把侵略朝鲜的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威胁着我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发了。党决定把马恒昌小组所在的工厂的一部分人,由沈阳迁往齐齐哈尔,再建一个工厂。
工人们来到了齐齐哈尔。一天晚上,有件事使组长徐景荣很不安。组里的年青人躺在床上聊天。有的说齐齐哈尔土气,有的说冷,有的说比沈阳差多了,对城市、楼房、马路、气候、宿舍大加议论。从表面上看,这些话没有什么,然而其中却包含有失望、牢骚、不满,同时表示了对某种事物的追求。
“味道不对,年青人怎么尽想这些呢!”徐景荣思索起来。一个觉悟了的老工人的阶级本能,使他意识到年青人所说的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可怕的东西。他想:“如果这样讲条件,能搞好生产吗?这样下去,小组的光荣怕保不住!”他同副组长董振远商量,在组员中开始了另一项艰苦的工作。
天黑了,风在外边吼叫,严寒时时侵到屋子里来。徐景荣、董振远,和小组的年青人躺在床上闲谈。徐景荣有意识地谈起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他从小失去父母,八岁给地主干活,不知吃饱饭是什么滋味,不知穿暖衣怎样的舒服,习以为常的是挨打挨骂。他十一岁跑到沈阳,找个纺织厂学手艺,终年累月站在潮湿的地上,不敢走开,更不敢坐下,两条腿受了寒,小小的年纪走路时迈着“八”字步。饥饿、肉体的痛苦、害怕失业的紧张情绪,折磨得他得了神经病。有天,他突然昏厥过去,一头栽倒,牙齿磕掉八个,嘴里还向外喷着血,就被老板吆喝人立刻抬出去开除了。徐景荣讲完过去的生活接着说:“要不是党,我能有今天吗?你们现在是什么日子!什么没有这个、没有那个的,和我们那时候就不能比!”旧社会的事情,使许多年青人暗中流泪。
有许多个夜晚,徐景荣、董振远由旧社会的苦难讲到新社会的欢乐,由抗美援朝讲到保卫革命果实,由北迁讲到建厂的责任,由建厂讲到马恒昌小组如何保持光荣。慢慢地,年青人不再议论楼房、马路了,而是着急打听机器什么时候运到。
过了几天,机器运到了。火车站上没有起重机,无法把机器运回厂来。马恒昌小组的工人响应党委的号召,带头冒着零下四十度严寒,穿着单薄的棉衣,唱着歌到车站去了。人手是热的,机器是冷的,抓上去,有的人手上的皮被沾掉了,没有人叫苦。……机床拉回来了,很快恢复了生产。
迁厂、恢复生产的胜利,使马恒昌小组的领导骨干懂得了思想工作的重要,开始摸到了如何把红旗传下去的门径。
(三)
迁厂以后,马恒昌小组面临着一连串的考验。一九五一年一月,他们向全国工人发出劳动竞赛挑战,到十月接到了一万八千个小组的应战书。之后,又带头推广“高速切削”、“多刀多刃”、“强力切削”等新技术。
这时,组内的老工人陆续外调,新工人一批批补充进来。徒工中,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学生,什么样的思想都有:有来挣钱养家的;有打算农闲时出来做季工,到农忙时回家种地的;有不愿意上学,到工厂找职业的。这些现象,引起了马恒昌小组领导的警惕。他们研究了情况,根据迁厂时候的经验,抓紧了对徒工的教育。教育什么呢?董振远说得对:“讲新旧对比,要想红旗不倒,就得让年青人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使每个人有工人阶级的责任感。”
像建立管理制度那样,马恒昌小组建立了这方面的制度,对组员进行阶级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临时的、一阵风的、倾盆大雨的、断断续续的,而是经常的、持久的、细致的,像细雨渗进大地一样。每一批徒工来到小组的时候,每年小组庆祝自己生日的时候,过年过节小组联欢的时候,或者在生活检讨会上帮助一个同志的时候,老组长、老组员,总是通过亲身的经历,讲讲过去和现在。同时,党小组有意识地组织大家,结合每个时期的工作,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党章教材”,学习人民日报社论,使每个工人能时刻听到党的指示。用马恒昌小组的说法,就是给新工人讲家史,讲组史,讲党史,统称作传统教育。上一任小组长调走了,临走时一定向下一任组长作交代,嘱托新任组长把这种做法坚持下去,把红旗传下去。
十五年来,马恒昌小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忆苦思甜会,已经有一百零五次了。老组长马恒昌虽然离开了小组,却常常来到小组,坐在青年人身旁,耐心地谈着:“我经过三个朝代,干活出死力,还是吃不上饭,到地主家买糠吃,老地主说把糠给猪吃都比卖给我强!我想死,母亲说你可不能死,你父亲饿死的时候你才七岁,你死了,你的两个孩子不像你一样了么?!共产党来了,毛主席来了,才救了我一家人的命。”老英雄讲到解放后小组里的老工人团结一致搞好生产的历史;讲到他一九五○年九月代表全小组进北京开会,代表东北工人向毛主席敬酒的情景:“毛主席都知道我们小组的事,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把这个光荣保持下去。”
老工人的千言万语,时常回旋在小组每个工人的耳朵里,发人深思。日久天长,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增强了每个人的责任感与光荣感,自然而然变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四)
当马恒昌小组连续五年获得特等模范集体称号,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一个沉重的挫折突然到来了。
事情发生在一九五四年夏天。小组培养刘瑞民首先突破了“强力切削”的难关。这是小组的传统,他们从来都是用集体创造的办法突破新技术的,这叫“一人提出,大家研究,一人试验,全组帮助,一人成功,全组开花”。刘瑞民平日工作积极、聪明能干。他在全小组的帮助下,很快成了“强力切削”能手。许多报纸刊登他的事迹,成为名闻一时的人物。谁知,他骄傲了,已经不安于副组长的职务了。这时,领导上给小组派来了新组长赵丙衡。刘瑞民为这件事窝着一口气。四月十九日,刘瑞民接到家里一份电报,知道母亲的胃病犯了,打算请假回家看看。车间党支部书记依奎元找刘瑞民谈话,请他考虑是否迟两天回家,先寄点钱回去,因为市里马上要组织“强力切削”表演,表演者正是他。表演订在二十二日举行,小组的人都忙着作准备。谁知,刘瑞民在二十一日晚上不辞而别,回家了。
这件事震动很大。五月,市里评选先进生产者,马恒昌小组因为副组长刘瑞民犯了错误,丢掉了连续保持的特等模范集体的称号。消息传来,小组里的人都很难受。
小组的领导和工人,没有因为这件事歧视刘瑞民,而是对他进行耐心的帮助,批评他不应该骄傲,忘掉了集体,忘了小组的荣誉。工厂党委书记在市的劳模大会上,检讨了平时对马恒昌小组的思想工作抓得不具体的缺点。车间党支部也作了检查,认为过去对刘瑞民的优点看得多、缺点看得少,没有在表扬他的时候强调集体的力量,助长了他的自满情绪。小组里的人,都说平时对刘瑞民的思想情况了解得太少,帮助不具体,自己也有一份责任。从六月十二日到八月间,小组反复讨论这件事。这时,老组长马恒昌从学校回家度假,听到了这个消息,召集全组的人开座谈会。刘瑞民痛心地坐在一边。马恒昌在会上又讲到旧社会的痛苦与新社会的幸福,讲到小组创业的艰难与党所给予的光荣。马恒昌的眼睛湿润了,到会的人流泪了。老英雄说:“哭也没有用,咱们要有个教训。小组的荣誉得来不易,想巩固下去更难啊!旧社会,学四年徒要煮三年饭。刘瑞民你是小组的第一批徒工,想想你的本事是怎么来的,怎样才进步这样快的,不是小组大家的帮助吗?老师傅没有骄傲,你骄傲了,不爱护小组的荣誉了……!”老组长的话激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刘瑞民当场表示保证改正错误。党小组长高玉祥发出了庄严的誓言:“我们保证把革命红旗扛到共产主义社会!”
毕竟,刘瑞民是在马恒昌小组长大的,经过党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变成了小组里推广先进技术的骨干,不久就被提升为工段的段长。刘瑞民这件事,给小组的教训非常深刻。小组的人懂得了把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因为涓涓细流是能够穿透大山的。老组长徐景荣说得好:“思想这玩艺,可是有不少说头。落后的东西,你不整掉它,它要整你。不让坏思想抬头,才能保住红旗!”马恒昌小组形象地提出了“思想不过夜”的口号,把思想政治工作升到了另一个高点。
(五)
发生这件事情以后,小组对每个人的要求更严格了。他们坚持执行小组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又不放松在人们身上出现的微小的缺点。小组的领导骨干常常在一起研究、分析每个人的思想状况,发现谁的情绪不好了,总是要设法弄个水落石出,直到帮助那个人恢复正常情绪为止。他们牢牢记住一条:不让缺点、错误长翅膀。
一个徒工不听老师傅的劝告,系着围裙干活,裙角被机器咬住,把裤子撕开,差一点出了重大事故。这个徒工虽然被吓哭了,小组里的人仍然严格批评了他,并且告诉他改正的办法。批评完了,大家又像关心自己的兄弟一样,拿出钱来,给他买了新裤子。
对于不了解马恒昌小组的人,看到这些事例以后,可能觉得太严肃了。事情确是这样,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严肃的。许多人来到小组,开始是有些不习惯的,可是很快就变了。当他们看到小组长带头生产、遵守制度、打水扫地、耐心帮助人的时候,心里是愉快的。当他们看到老师傅把着手教给徒弟技术,一个徒工半年时间就能上车床干活的时候,心里是高兴的。当他们看到技术革新非常活跃,自己能很快提高技术,多做工作的时候,心情是舒畅的。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任何一个组员有了困难,全组人都给予关怀和帮助的时候,心里是温暖的。
十五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前进!辽阔的土地上建起了新的城市,盖起了成群的工厂,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了。马恒昌小组,始终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寸步不离。这个原来只有十名老工人、三名徒工的小组,十五年来,已有了十任组长、七批工人了。有二百二十七名青年工人受到这个小组的培养、教育。许多新来的工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带到组里来,集中与民主、纪律与自由、创造与保守、集体与个人,许多矛盾都发生过。马恒昌小组像一座熔炉那样,用工人阶级的思想熔化了别的思想,使所有的人都健康地成长了。他们给国家培养了三十九名车间以上的干部,一百七十四名技术工人,有四十一人在这个小组里参加了共产党,有四十二人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有二十八人成为先进生产者。
这就是马恒昌小组能把各种制度坚持下来、并且一直站在各项运动前面的根本保证。创造新纪录运动时,他们以改进工具十五种、创造新纪录二十五件、质量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成绩,走在运动的前面。在增产节约运动里,以完成相等于原计划九倍的成绩,表示了对国家的忠诚。在火热的劳动竞赛的日子里,他们不但向全国一万八千个小组挑战,并且实现了挑战的条件。在抗美援朝运动里,他们是捐献飞机、大炮的一面红旗。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日子里,他们创造了十八种新的刀具,学习、推广、创造了新的技术六百九十九项。党号召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马恒昌小组挺身而出,提前二十三个月零七天,完成了五年计划的指标。十五年来,他们不但年年优质高产,成为一贯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集体,而且成为优秀的传递红旗的旗手了。(附图片)
十五年前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的成员——马恒昌(左,现任这个厂的总机械师)、依奎元(中,现任这个厂的工会主席、政治部副主任)、董振远(右,现任这个厂的厂长)。这是他们在一起研究工作。 本报记者 许万育摄
马恒昌十五年前使用的工具——刀杆,现在马恒昌小组的工人仍在使用。它是加工丝杠不可缺少的工具。这是马恒昌(左二)向现任生产组长谭寿声(右一)、党小组长赵福元(左一)介绍刀杆的特点。
 本报记者 许万育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