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织布机旁三姐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25
第5版()
专栏:

织布机旁三姐妹
新华社记者 张慧贤
北京纺织工人在火热的比学赶帮活动中,已经找到了许多活榜样,作为学与赶的对象;闻名全市的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的“三姐妹”,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被称为“三姐妹”的陈素芝、于世卿和王凤霄是三位年轻的织布女工,都是共产党员。她们三人在同一个车间的机台上三班轮流挡车,彼此团结得像亲姐妹一样,在生产中总是抢困难、让方便。
她们三人都是先进生产者,陈素芝出席过全国群英会,于世卿和王凤霄出席过北京市群英会。她们在一道工作已经超过五年了。“三姐妹”年年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布的质量一直保持全厂最先进的水平。
“三姐妹”说得好:“独木难成林。”她们说,光自己先进还不算是好样的,还必须帮助同伴一道前进。她们的这种闪闪发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在下面几件事情上显示得最鲜明。
七让先进车
陈素芝把自己调理得顺手的先进车让给别人,自己到最困难的车上去工作,已经连续七次了。
在一次月中生产检查会上,年轻的女工刘玉民哭了。她已经连续七个月没有完成生产计划。
陈素芝看到这情况,心想“让我同她换车吧。”她立即去找组长诚恳地提出这个要求。
“你是劳动模范,万一换了车完不成计划怎么办?”组长关切地问陈素芝。
“我不能看见自己的姐妹遇到困难不管,我完不成计划也要同她换车。”陈素芝更加坚定了。
“那就试试看。不行再说。”组长同意了。
在换车的时候,陈素芝坚持把自己在车上超产的三百多米布给了刘玉民,刘玉民在车上亏产的三百多米布归了她自己。
陈素芝到了新的岗位,总是第一个走进车间。她认真地检查每台机器,把不好使的经轴通通换掉。一到晚上,陈素芝为了不让一个疵点漏掉,验布面的时候腰弯得脸都快贴着布了。
那台不听话的机器,终于被陈素芝驯服了。到了月底一计算,陈素芝不仅补上了刘玉民亏产的三百多米布,还超产了三百多米布。刘玉民在陈素芝机台上也超产了一百多米布。
如今,刘玉民信心十足地回到了她的布机上。
恳劝“马大哈”
“三姐妹”所在的车间里有一位小伙子,是个著名的“马大哈”。
“马大哈”上班之后,车一开就不管了,走到这个人跟前逗两句,凑到那个人旁边闹一闹。他不按操作法巡回,验布面手摸着布,眼睛却瞧着别处,次布就这样被他放掉了。
这些事儿于世卿全看在眼里。
“我能帮助他转变好吗?”于世卿在自己脑子里打上了问号。这个平素很腼腆的姑娘心里矛盾开了。她想找小马谈谈,又怕他调皮不听,再说他又是个小伙子;不找吧,又不能看着他落后不管。有一天于世卿鼓足了勇气同小马谈话了。她恳切地告诉小马说,工人在生产的时候应该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坚守岗位,不能让一个敌人跑掉(工人叫疵点是敌人)。她对小马还讲了许多有关工人阶级所担负的重要责任的道理。听了这些话,小马低下头沉思起来:这位姑娘可从来也没叫过我“马大哈”,她又是闻名的先进生产者,这是真心在帮助我,我不能不听。他抬起了头坚决地说:“于师傅,您放心,今后我一定改。”小马这个意外的表现,使于世卿勇气更大了。
从这时候起,他们经常谈心。于世卿还帮助小马学习毛主席著作。
小马的劳动态度转变了之后,生产上也来了个飞跃;生产成绩超过了于世卿。这件事儿,很快传遍了全车间。
带头练苦功
作为“三姐妹”之一的王凤霄,是车间闻名的“小闹钟”。她织布的各项动作都像钟表一样地准确。她在“准”字上面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可如今还是那样坚持不懈地苦练着。
在女工宿舍里,姑娘们围坐着,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团白纱,王凤霄站在中间,像裁判员似地看着表。她说声“开始”,姑娘们的双手一起不停地接着纱头。一分钟过去了,只听得我二十八个,我二十六个,我三十个……。
原来这个厂的工人过去接头最快的是刘德华,每分钟接二十六个;王凤霄是二把手,能接二十四五个;一般工人,只能接二十个左右。去年十二月全国先进生产者、上海织布女工杨富珍来厂做接头表演,一分钟达到了三十个。从此全厂工人在“三姐妹”带动下开始了技术练兵。王凤霄最下苦功,坚持每天练五百个接头。不到一星期,她每分钟达到了三十一个,最近一次还达到了三十四个。同她住一个房间的马玉敏和程诗明看到王凤霄技术那样熟练还苦练基本功,两人也呆不住了。她们跟着王凤霄一起练,很快由原来不到二十个提高到二十八个。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