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请看川藏线上四好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5-26
第2版()
专栏:

千里来到卡集拉 问寒问暖又斟茶
一盆热水除风寒 饭热菜香如到家
请看川藏线上四好站
西藏东部丛山峻岭中的卡集拉(“拉”即藏语山),拔海四千八百多米,一眼望去尽是莽莽雪原,巍巍雪山,方圆几十里不见人烟。被誉为“雪山红旗”的卡集拉兵站就设立在这里。
川藏线上的部队过往人员,凡是到过卡集拉的,对兵站同志全心全意为战友服务的精神都赞不绝口。不久前,记者访问了这个兵站,在食堂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张大字报:
千里来到卡集拉,问寒问暖又斟茶,
一盆热水除风寒,饭热菜香如到家。
川藏线上四好站,红旗插上四千八,
卡集拉啊卡集拉,雪山开出雪莲花。
卡集拉兵站是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九五四年,十四名官兵带着两顶帐篷,三口行军锅,来到这
“山鹰都不歇脚”的卡集拉上。这里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在摄氏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里,要柴没有柴,要蔬菜没有蔬菜,连用水也得破冰化雪。就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他们担负起了供应过往部队途中用饭的任务。兵站的官兵们从雪山下的森林里伐来木料,自己动手建造起五间住房,盖了一排猪圈,制作了床、凳、篮球架和各种训练器材,饲养了三百多头猪、牛、羊,还烧了大批木炭。过往人员无论什么时候来到卡集拉,不管是冰封雪舞的清晨,还是寒风凛冽的午夜,都会受到热茶、热水、热饭、热菜和热情周到的接待。曾经有位将军路过卡集拉,看到周围冰天雪地,兵站接待战友却热气腾腾,表扬他们说:“我看到的不是卡集拉小站和几十个官兵,而是高原劲松的风格。”
卡集拉兵站的官兵们,为了让风尘仆仆的战友吃得舒服,感到满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山高气压低,煮饭夹生,蒸馍不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改良锅灶,掌握火候,做到饭熟馍香。为了让过往人员吃上鲜菜汤,炊事班试验生豆芽,可是黄豆冻成了冰豆,用温水一浸又变成烂豆。党支部发动大家想办法,终于在滴水成冰的气候下把鲜嫩的豆芽生出来了。从一九六一年起,他们还利用夏天解冻的短暂季节,防霜防雹,在这野草都长不好的雪山上,种出了菠菜、小白菜、小萝卜等鲜菜。有的客人不适应高山气候,不想吃荤菜,他们专门给准备了素菜咸菜。有的客人任务急,等不及吃饭,他们也预备有烤饼或油炸面食。过往人员来自东南西北,口味不一样,兵站常常采取听口音、问喜好的办法,对北方人多做面食,是南方人多做米饭,四川人加点花椒,山东人配些葱蒜,山西人备些醋,尽量做到适合客人口味。对过往病员,他们包饺子、做馄饨,照顾得无微不至。
在天寒地冻的雪山上做馄饨,兵站人员也为此绞尽了脑汁。最初,和好面才擀了几张面皮,面团就冻成冰团,擀出来的几张面皮几秒钟就冻成冰片,很难包上馅子;就是捏出几个馄饨,也是不成型的冰疙瘩,下到锅里就成了菜汤面糊。炊事员们想出了生火保温的办法:把和好的面团放在微火上温着,擀面皮的案板下生起炭火,做好的馄饨也设法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终于把馄饨做成功了。
卡集拉兵站因为地势高寒,过往车辆通常不在这里过夜,因此没有客人宿舍。但是,有的车辆一天过不去山,不得不在兵站住宿。这时,站上的同志们总是把自己的床铺让给客人睡,把自己的大衣让给客人盖,深夜还起来给客人添炭火。有时山上雪大,有些车辆受阻或抛锚,兵站同志们就挑着饭菜、茶水送到一二十公里外的雪山顶上去。一次,铺天盖地的大雪,在附近山上困住了两台车,车上七个人与风雪搏斗了一整天也没有脱离险境。兵站得知消息后,指导员蒲阎管、医生许文珍便率领十二个战士,扛起工具,踏着没膝的积雪把烤饼热汤送到战友手里,并且冒着风雪严寒挖冰铲雪,终于使汽车安全地驶到兵站。
十年来,卡集拉兵站年年受到上级机关的表扬和奖励,始终站在先进行列里。从一九六一年以后,连续三年荣获四好单位称号,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和集体三等功,全兵站有半数以上的人员被评为五好战士。
新华社记者 赵家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