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张致广和“五十八号”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04
第2版()
专栏:

张致广和“五十八号”球
一只足球,要缝九百九十多针。张致广每天缝五个半球,从第一针到最后一针,他一丝不苟。长期以来,在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他缝的球质量最好,产量最高。为什么?他的信条是:“国家把好的原料交给我,我不能把次品交给国家。”他苦练功夫。他用第一流的思想和技术生产第一流的产品。
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制球车间的一百三十五名缝球工人当中,张致广缝制的球质量总是最好,产量最高。
“华光”球是名牌产品,每一只球上都有缝球工人的代号。张致广的代号是“五十八号”。质量检验员孙庆昌早就对“五十八号”球有了深厚的感情。在他担任一年零五个月的检验员期间,所有的缝球工都出过次品,惟独“五十八号”球一个次品都没有出过。
去年九月份,孙庆昌调换了工作。他对接替他当检验员的老工人董泽民说:“张致广的球,准保个个都合格。”
孙庆昌虽然这么说,董泽民却有点半信半疑。他悄悄地盯住了张致广的球,整整五十多天,他用一种挑剔的眼光,格外仔细地检验“五十八号”球。在这五十多天里,张致广缝制了二百七十五个球,董泽民不但没有挑出任何一点毛病来,而且每个球都超过了规定的质量标准。
缝球是个手工活。一只足球要缝九百九十多针,张致广每天缝五个半球,总共是五千四百多针。只要有一针一线稍稍疏忽一下,球皮接缝的地方就会出现“露线”。张致广每天从缝第一针开始到五千四百多针,都是一丝不苟。他没有去找什么“捷径”,而是像人们所说的,他是“用第一流的思想去生产第一流的产品”。张致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家把好的原料交给我,我不能把次品交给国家。”他从一九五六年到今年四月份,共缝制了一万一千二百四十一个球,个个质量合格,没有出过一个次品。
共产党员张致广今年二十八岁,工龄也不算长。他怎么能够在质量和产量上都超过了厂内有二十多年操作经验的老工人呢?他的两只手就是见证。
张致广的手上全是厚厚的老茧。他缝球的时候,两手快得穿梭般。在一排缝球工人当中,一眼就可以认出哪一个是张致广,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有他那样高的缝球速度。他的这手硬功夫,是靠他成年累月地勤学苦练得来的。车间里很多老工人的“绝招”,例如牛兰亭的“单绕扣勒线”,刘洪勋的“偏梆扣”,李万彬的“握瓢准”,马继平的“扎锥子扶片”,以及青年工人阎宝玉的快速拉线操作等等,他都学到了手。
有些别人多年摸索积累的“绝招”,要学到手是不容易的。缝球工人在缝球勒线的时候,都是在锥子把上绕两道扣,然后用力把线勒紧。老工人牛兰亭只绕一道扣,效率又高,质量又好。缝球工人都知道这是个“绝招”,就因为不好学,都没有学到手。可是张致广却下了一番苦功夫,不但熟练地掌握了牛兰亭的“绝招”,而且发展成“半绕扣”,比牛兰亭绕扣的速度还快。
每一只足球要缝九百九十多针,张致广每缝一针总是老老实实地按规定用相当于二十多斤的力量把线勒紧,一点也不含糊。他勒线用的锥子把,是质地坚实的檀木,只消两个多月,在他的锥子把上就出现被麻线勒出的一道沟痕。这是张致广每一线都认真用力的证明。有一段时间,有的缝球工人为了赶篮球产量,把规定每一“直趟”缝六十八针改为只缝四十八针。工厂领导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组织检验员对所有的篮球进行了一次普遍检查,结果发现张致广缝的“五十八号”球,每一个“直趟”都是六十八针,一针也不少。
张致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兢兢业业对待自己的工作,每个球的每一针、每一线,总是负责到底。去年,他提前三个半月完成了全年生产定额,一年中,他比一般的缝球工人多缝了四百多只球。今年五月四日,他又提前五十七天完成了自己上半年的生产定额。
新华社记者 朱泽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