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阅读
  • 0回复

皮山县苦旱荒原变绿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07
第1版()
专栏:

敢教日月换新天 凿通戈壁引雪水
皮山县苦旱荒原变绿洲
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皮山县十一万维吾尔族人民,七年来艰苦奋斗,修建总长一千八百多公里的卵石河道和大小渠道,引喀拉昆仑山雪水灌溉荒原。全县粮食连续稳定增产,一九六三年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一点六倍,农村购买力比七年前增长一点三倍。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六日电 本社记者林枫、梁鸣达报道: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皮山县的维吾尔族人民,经过连续七年的奋斗,在戈壁滩上大兴水利,从喀拉昆仑山借来充沛的雪水,滋润了千百年苦旱的荒原,使世代干旱、满目荒凉的皮山变成肥沃的绿洲。记者最近访问皮山时,只见到处白杨参天,果木成林,田野里渠道纵横,绿水长流,庄稼长得一片油绿,夏熟的水果压满枝头。
皮山县人民改造山河的伟大斗争,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热烈赞扬。在不久前举行的自治区党代表大会上,这个县被认为是全自治区的一面红旗。
皮山县五十多万亩农田,被宽达几十里以至上百里的戈壁滩割裂成四十多块,片片绿洲好像浩瀚沙海中的点点孤岛。由于这里年降雨量平均只有二三十毫米,气候极为干燥,再加上河水流经戈壁滩时大都渗入地下,这就造成了当地致命的干旱。
解放前,皮山县的农业生产年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们往往只能在七八月间大洪水到来后播种一种“出土就熟”的早玉米,这种玉米在短短的生长期内能够“赐予”人们的只是寸把长的小棒子。“衣着不蔽体,桑杏填肚皮”、“一年两头旱,逃荒人不断”,这是解放前皮山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解放以后,当地党的组织大力领导维吾尔族人民投入征服干旱的斗争。他们经过几年的摸索,终于在一九五七年找到了一条在戈壁滩上多快好省修建水利工程的途径,这就是用卵石河道来代替旧河床。这种河道能够大大减少河水的渗漏蒸发,可以就地取材,节省资金,技术简单,能充分依靠群众去办。找到了正确的治水方法以后,中共皮山县委向全县人民表示:“一定要凿通戈壁,战胜干旱”。维吾尔族人民奔走相告,形成全县动员,他们说:“这一代吃不上皮山水渠的馕,也要为子孙后代造福。”“吃不了大苦,怎么能赶走干旱?”
几年来,许多人冒着酷暑和严寒,不顾漫天风沙,在戈壁滩上奋战经年。有的人硬是把一尺见方的砍土镘,磨成了寸把长的小锄头。
为了在戈壁滩上修建防渗防漏的河道,人们收集了四十多万立方的鹅卵石。在皮山县,出现了许多“石头迷”,他们赶“巴扎”(集市),走亲戚,沿路看到好卵石就顺手拣回。
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皮山人民在上游昆仑山上开发了大量的雪水资源,在下游修建了二十六条卵石河道,五千多条大小渠道,总长达一千八百多公里。全县共挖土石方八百八十九万多方。
仅仅十一万人口的皮山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从此基本上征服了干旱。当为第一条卵石渠道建成而举行放水典礼时,皮山人民个个心花怒放,许多人怀着激动的心跟着水流奔跑,有的趴在渠边看水,有的用手捧水喝,他们流着眼泪举起双手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由于解决了水的问题,皮山县过去逃荒的人回来了,荒芜了的土地得到耕耘,道路村舍得到修建,防护林带成排地生长起来,风沙危害显著减轻。过去许多不能种植的作物迅速发展,庄稼一年胜过一年。七年来,全县粮食连续稳定增产,每年平均产量递增百分之九点六。一九六三年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一点六倍,农村购买力比七年前增长了一点三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