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戈壁滩上人造河——记新疆皮山县维吾尔族人民改造山河的业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07
第2版()
专栏:

戈壁滩上人造河
——记新疆皮山县维吾尔族人民改造山河的业绩
新华社记者 林枫 梁鸣达
进入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皮山县,踏上茫茫无边的戈壁滩,只见昆仑山的雪水沿着许多条卵石渠道,源源流进戈壁深处的片片绿洲。昔日干旱的绿洲,如今果木成林,葡萄满园,庄稼一年胜过一年。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用欢快嘹亮的歌声歌颂家乡的巨变,赞美戈壁滩上的人造河。
戈壁上河渠纵横,绿水长流,银链般的水渠把浩瀚沙海中的片片绿洲连接起来。过去,人们只能从维吾尔人古老的民间传说中向往的这种情景,如今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这现实,是皮山县维吾尔族人民七年来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他们凭着一双手、一把砍土镘创造出来的。
过去:
财主像干旱一样残暴
干旱像财主一样无情
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皮山,过去是“一年两头旱,逃荒人不断”的穷地方。这里的平均年降雨量只有二三十毫米,而蒸发量却比这个数字大得多,因此气候异常干燥,农作物经常受到严重干旱的致命打击。
过去的皮山缺水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人们从这样的事例中可以窥见一斑。这里,每个村庄都挖有一两个大“涝坝”(即池塘),全村人吃畜饮,都靠它来积蓄天水。解放前有几年连续干旱,连麻雀都被渴死在大“涝坝”旁。过去,人们探亲访友,送上一葫芦水被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人死了,亲人们都要在他坟前挖个象征“涝坝”的小坑,注点水,祝愿死者不再像生前那样受旱。
“‘巴依’(财主)像干旱一样残暴,干旱像‘巴依’一样无情”。常年缺水的皮山,过去仅有的一点水还被称做水霸的地主们霸占着。农民需要浇地的水时用不上水,用了水还要交很高的水租。苦难的皮山维吾尔族农民,过去身受着地主阶级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压迫。农民沙衣木阿洪的遭遇,就是解放前皮山维吾尔农民悲惨生活的缩影。
沙衣木阿洪租种着地主的二十亩地。因为常年缺水,收成很低,交了地租水租,常常只剩下四五个月的口粮。解放前的一年,水霸在轮到他利用洪水浇地时不让他浇,还借故罚他去修渠四十天。他穷得带不起干粮,饿得跑回家来,又被水霸抓去吊打一顿。从此,他卧床不起,两年后就病死了。临死前,老人把在“巴依”家当长工的十四岁的儿子司马衣沙衣木叫到面前,伤心地嘱咐说:“我死后,你快搬到有水的地方逃生去吧!”但是,司马衣沙衣木那时候到哪里去找不缺水的地方啊!
苦难深重的皮山人,解放前也在戈壁滩上挖过渠,但是几次都失败了。人们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渺茫的神灵身上。每年四五月间,人们牵着羊,到附近的河滩上宰杀,让羊血滴在干涸的河床上,祈祷河水降临。
多少年来,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幸福泉”的神话。人们说,在茫茫的沙海里,有一眼“幸福泉”。只要找到这眼泉,打开泉眼,泉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出现灿烂的春天:荒漠披上绿装,百花争艳,云雀欢歌。喝了“幸福泉”的水,姑娘们心灵手巧,小伙子们身强力壮,老人们活到一百岁。被“巴依”打伤的穷兄弟,用泉水一擦,伤就好了。庄稼浇了“幸福泉”的水,一年收成胜过三年。
美妙的神话世代相传,人们并没有找到神话中的“幸福泉”。只是在解放以后,皮山人在党的领导下,才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短短几年中创造出改变山河面貌的伟大工程,把神话逐步变成现实。
现在:
用卵石修砌渠道
引雪水灌溉农田
解放后,中共皮山县委根据当地情况和人民的迫切愿望,一直把兴修水利当作一项重大任务。他们决心领导全县人民征服干旱,摆脱贫困,改造大自然。
起初的几年,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一起挖过坎儿井,修过小型水库,也掏过一千几百处泉眼。这些工程虽然收到了一些效益,但还不能根本改变严重干旱的局面。
一九五七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芒从北京照耀到祖国的边疆,皮山人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县委认真总结了过去几年的水利工作,终于找到一条在戈壁滩上多快好省地兴修水利工程的道路:利用戈壁滩上取之不尽的鹅卵石来砌渠道,代替旧河床,再把昆仑山上的雪水引入渠道,灌溉农田。这样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省资金,技术又比较简单,可以充分发动群众参加修建。
当时的县委第一书记杜慎学,四出拜访老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去了。县委书记成林和水利技术人员一起,身背铺盖,腰揣干粮,沿河测量河水去了。县长马木提肉孜,带着调查组溯流而上,攀上昆仑山的冰峰雪岭,察看水源去了。……人们从各方面得到的情况表明:昆仑山冰雪资源十分丰富,上游河水充足,只是因为旧有的沙石河床缝隙又多又大,像只筛子,沿途渗漏、蒸发十分严重。人们发现,缺水的皮山原来并不缺水,只要把昆仑山上的雪水引进新砌的卵石河道,就可以集中水流,加快流速,减少渗漏蒸发,迅速发挥效益。
自治区和和田专区党政领导机关完全支持皮山县的创举。国家为此拨出了一批资金,自治区领导部门送来了一万多把十字镐,专区派来了水利技术人员。
修砌卵石渠道的消息刚一传出,皮山人立刻奔走相告,纷纷表示:“一定要凿通戈壁,战胜干旱!”
皮山维吾尔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斗争揭幕了。尽管冷酷无情的戈壁施展出全身解数,也挡不住皮山人前进的脚步。一道道沙丘挡住新修渠道的去路,人们就把它们一劈为二。每年四五月是南疆的风季。渠道开工后不久,人们就多次遭到风沙的袭击。大风过处,沙尘滚滚,吹得人睁不开眼。劳动一天,人们的耳朵里,鼻孔里,牙缝里,皮肤上,都粘满了沙粒,浑身变得像个泥人一样。夏天,无遮无盖的戈壁滩燥热难当,想找个遮荫的地方也没有。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就用袷袢、砍土镘搭起小小的凉棚,休息一阵,劳动一阵。隆冬季节,几场暴风雨过后,戈壁滩上的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一镐刨在冻土上,只能刨出一个白点点。在这样的时候,人们就燃起火堆,把冻土烤化了再挖。
新修的渠道开始砌铺卵石了。当时,全县民工中没有一个人会砌。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克苏垦区农场,及时派来了三名汉族技工。他们在烈日暴晒的工地上一面示范,一面把着手教,要把全部技术献给维吾尔民工兄弟。工地上立即出现了学习技术的热潮。许多人先当徒弟,学会了再当师傅。一个多星期后,就有五百多人学会了砌石。
就这样,不论是烈日当空的酷暑,还是风雪交加的严寒,皮山人始终坚持战斗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大自然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设下的千难万苦,都被豪迈的皮山县维吾尔人视若等闲,一一地战胜了。
源泉:
对往日苦难的回忆
对未来幸福的追求
也许有人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皮山人?皮山人回答说:是对往日苦难的回忆,是对未来幸福的追求,是在党的领导下改造山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的雄心壮志。
前面提到的司马衣沙衣木,解放后没听从父亲临死时的劝告去找有水的地方逃生。他在家乡当上乡长,成为带领八百民工出色地完成修渠任务的有名人物。有一次,渠首分水闸还没有建成,洪水冲进了尚未砌石的新渠道。他和另外四个青年,毫不犹豫地跳进汹涌的激流,抢险堵口,赶修工程。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奋不顾身,他说:“像我这样饱尝苦水的人怎能不上劲?要是我父亲活到现在,一定同我们一起,参加征服干旱的战斗。”
雇工出身的幸福公社皮牙曼管理区主任托合提肉孜,一直在工地上领导修渠工程。四年中,干部轮换了四次,社员轮换了十五批,他始终坚持在工地上。逢年过节,社员们都回家了,他还是守在工地上。他的被子经过风吹日晒石子磨,前后用烂了四套,这个共产党员的意志却越磨越坚强。社员们赞扬说,我们的干部冷热和群众在一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跟着这样的人,天塌下来也能顶住。
共青团员巴拉提乌守尔在工地劳动,几过家门而不入。一个夏天的雨夜,他整夜冒雨护渠,浑身被淋得透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的公而忘私,他说:“渠道修成了,就为世世代代的皮山人栽下了福根,这比我个人的生命要宝贵得多。”
新歌:
昆仑山的雪水流不尽
共产党的恩情唱不完
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建设成果,给皮山人带来了无限欢乐。第一条卵石渠道正式放水那天,在进水闸举行了隆重的放水典礼。闸门一开,清澈的水流发出欢快的隆隆声,沿着笔直的渠道奔腾而下,沿渠激起汹涌的浪花。这时,有一个维吾尔族老汉骑上毛驴想和渠水赛跑。他用一根小木棍,使劲打毛驴的屁股,两腿不住地拍打驴肚,嘴里还不断?喝着,赶得毛驴飞跑。他伴随着欢畅的水流,一直跑到渠尾。渠道两旁,成百上千的人,见水来了,有的跟着水流跑,有的趴在渠边看,有的用手捧水喝,有的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人们举起双手高声欢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征服大自然的初次胜利,激动着全皮山县十一万人民的心。从此,整修渠道在皮山县遍地开了花。
在大兴水利的同时,皮山人还整修了旧有的灌溉系统,植树造林,平整土地,修建道路,进行了大量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记者最近到皮山访问时,只见高高的昆仑山好像是一座天然的大水塔,它把那丰富的雪水源源送进纵横交错的渠道,滋润着农田。人们想灌哪一块地,只要打开闸口,水就流过来了。渠道旁,道路宽阔,大多可走汽车和拖拉机。路旁渠畔林带绵延,绿洲上平整的田野里,庄稼油绿,绿树成荫,白杨参天。
如今,把水作为珍贵礼物送给亲友的习俗已被皮山人当作笑谈。许多解放前因为皮山缺水而跑到外地的人回来了,他们说:“过去我们到处寻找幸福没有找到,现在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纷纷创作新歌,欢唱今日的皮山。人们唱道:
“戈壁滩上出现了长流的绿水,
欢乐的歌声响遍美丽的田园。
昆仑山上的雪水流不尽,
党的恩情唱不完!”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