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从李信子到李善子——访朝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07
第7版()
专栏:

从李信子到李善子
——访朝记事
马铁丁
在朝鲜访问期间,我们访问了《红色宣传员》主角李善子的原型——李信子同志;访问了《红色宣传员》的作者赵白岭同志;访问了扮演李信子的话剧演员韩贞淑同志。于是就写了这个题目:
从李信子到李善子
访李信子同志
李信子是个品格高尚的人,善于工作的人,也是健谈的人。
李信子对我们谈到梨岘里苦难的过去、幸福的现在和更加幸福的将来。
李信子说:提起梨岘里的苦来呀,那是真够苦的。梨岘里原来没有水,庄稼种的很坏。据说,鸟从这里飞过,想喝口水,却什么也没有喝到。它掉下了眼泪又飞往别处去了。
那时候,人们吃的是糠菜,还吃不饱,一家几口合穿一件麻布衣,谁外出谁穿;住的是茅棚。一刮大风,一下大雨,心里就怦怦跳。因为那样的住宅,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现在吃是吃的,穿是穿的,住是住的。
不是说,现在已经很好了。只是说,毕竟比过去大踏步的前进了一步。
“你能谈一谈,作家、艺术家们是怎么同你们在一起生活的吗?”我们问。
“一九六一年初,赵白岭同志就来了。”李信子说,“那时,我们作业班还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只知道他是帮助工作的党的工作人员。因为他同我们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又同在一起参加劳动。我们一开始就很融洽,没有丝毫见外。
“后来,演员同志们也来了。我们里的空气立刻活跃起来。到处是笑声和歌唱。他们在地头上组织了一个田间创作室。当农民们休息的时候,用小演唱的形式,鼓励大家的劳动热忱。我是个做宣传工作的人,从心底里感到说不出的高兴。
“听说,赵白岭同志曾经有过一个疑虑。那是后来才知道的。那疑虑是:写一个宣传员不知从何着手?如果是一个作业班长或党委员长就比较好办了。因为作业班长或党委员长的工作贯穿着农村生活的各方面,写他们比较容易体现农村生活面貌的变化,各种类型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个疑虑,究竟是怎么解决的?我也弄不清楚。也许只有赵白岭同志本人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访赵白岭同志
“金日成同志于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三日在梨岘里合作农场作现场教导,一月二十六日我就到了梨岘里。”赵白岭同志滔滔不绝地讲他自己在生活中、在创作中的感受和甘苦。“说实在的,在未到现场之前,思想上不是没有顾虑的。我们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看法,认为在对敌斗争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阶级分野,一眼就看得出来;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也比较容易掌握。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没有这样方便。我们写过不少有关农村的戏。有着千篇一律的调子:春天运肥,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到冬天解决了问题。写戏的人写得倒胃口,看戏的人看得倒胃口。我担心:是不是会重复着这条失败的老路?
“生活教育了我,矛盾冲突,阶级斗争在现实中是很清楚的。李信子改造人的过程,其实正是反映在思想上的激烈的阶级斗争的过程。只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形态同对敌斗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不完全一样而已。
“福善大婶的小市民意识,崔官弼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崔镇午的落后的农民观点,一句话都是非工人阶级思想。福善大婶、崔镇午、崔官弼的自我思想改造,李善子的帮助他们思想改造,不是工人阶级思想与一切非工人阶级思想在思想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又是什么呢?受旧思想,旧习惯影响的劳动者,每前进一步,都是新思想克服旧思想的一个胜利。所以我对我的剧本是这样看的:它是思想改造的进军曲。”
我说:“听李信子同志告诉我,你曾经有过一个疑虑:写一个宣传员,而不是写作业班长或党委员长,不是那么好办。是这样吗?”
“有过这样的疑虑。”赵白岭同志说:“还是生活教育了我。首先,李信子这个宣传员有个特点,与其说她用嘴去宣传(当然,她的嘴也是挺能说话的),倒不如说她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别人,感染别人。具体行动多,这件事的本身,就存在着丰富的戏剧的因素;其次,生活是个整体,是到处相通的。农村生活面貌的变化,各种类型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矛盾冲突也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宣传员反映出来。
“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也是不小的。是一个作家么,总想很快地写出东西来。我也是怀着这种思想下乡的。别人讲,我就记,急于收集材料,可是越急越坏。你只要一掏出笔记本来,人家就不讲。受旧思想、旧习惯影响较深的人不讲,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愿暴露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更何况你掏出本子来;模范人物也不讲,因为在他们看来,完成某项任务,做某种工作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没有向人宣扬的必要。人总是碰了钉子才会清醒。后来,干脆把笔记本丢掉。老老实实地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也真怪,你不急于去收集材料,材料反而自动的走来。大家熟了,可以掏心剖腹,无话不谈。人物形象也就自然而然的在心中活了。——看得见他,摸得着他。
“一九五九年的粮食生产不算太好。李信子留下了自己仅够饱腹的口粮之外,把分配到的全部余粮,送给别人;她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她做了新衣自己不穿,去接济贫困的阶级兄弟;有一件事,那是很久很久以后才知道的。在我的剧本中有这样一幕:李善子用自己的身体去堵住河堤的决口,这本是我的虚构,是别人的事情移植过来的。谁知李信子本人确有其事,只是没有对任何人讲过。在她看来,这是她应尽责任,做了,也就算了,根本没有向别人讲的必要。她在看了我的剧本舞台演出之后,问我:用身体去堵住河堤决口,我没有对任何人讲过,你怎么知道的?我这才如梦初醒。
“她爱憎分明。当合作化刚开始的时候,农村生活毕竟还是比较艰苦的。那时,有一些姑娘想嫁到城里去。李信子切齿痛恨地批评她们,讥笑她们。说她们嫁到城里去,是为了躺在热炕上享福,自己脱下的脏鞋子让下人去洗。……
“你还记得我的剧本中李善子批评崔官弼那段话吗?
官弼,你说些什么呀?钱、粮食、俱乐部、文化馆,所有这一切,难道不都是要自己去创造么?难道你认为只有别人都给安排停当,你去享受现成的才算符合理想吗……?农村什么都没有,这,是你说的!那你为什么要吃饭?在你看来,人们吃的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把眼睛睁开些吧!好朋友!这就是革命……你逃避革命,还能到哪里去找个人出路呢?……这段话,就是从李信子批评想嫁城里去的姑娘们这件事上生发出来的。
“当然,单是到生活中去,并不是一切都解决了。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作为指导,那么,即使在生活中也是可以迷失方向的。我是这样看的:譬如爬山,当我没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来武装自己的时候,我无异站在高山脚下;当我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武装了自己的时候,那么,我就到了山中间了;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与当前的现实在我的头脑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算爬上了山的顶峰。
“素材收集好了,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主要的是:新的现实必须寻求新的表现方法。这就不可避免地同传统的创作方法发生矛盾,发生冲突。比如说吧:按戏剧的传统创作方法,一个戏里只能安排一个高潮。而我的戏却有三个高潮。改造福善婶有一个高潮;改造崔官弼有一个高潮,改造崔镇午又有一个高潮。虽然是三个高潮,它们又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福善婶思想转变后,即反过来去帮助崔家父子;崔官弼的思想转变后,大家又一起来帮助崔镇午。先进的思想、力量在逐步壮大;而落后的思想、力量正逐步缩小,乃至消灭,这正是我们生活的现实。我也曾经苦恼过:我这样写行吗?但是,生活在前进,生活逼着我进行新的探索;党支持我作新的尝试。……”
访韩贞淑同志
“我跟李信子一起生活,简直像她的影子一样。她到田里,我到田里;她到山里,我到山里;她回到家里,我也回到家里。”韩贞淑同志说:“李信子的生活实在紧张。她起得很早,又睡得很晚。是个只知道工作,不知道疲倦的人。粗粗一看,她的外表不是那么敏捷,也不是那么温柔。但是,一当她同群众接触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地感触到她的美。
“她同青年人在一起的时候,是那么活跃、机智;她同老年人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牢牢抓住老年人的心。她在群众中的威望很高:五六岁的小孩,都会对自己的母亲说:李信子的话就忘记了吗?为什么不按李信子的话去做呢?
“她的模范事迹,那是讲不尽说不完的,报纸上已经介绍过很多,我也就不再重复了。
“我深深地感到:要成功地把她演出来,只是一枝一节地模仿她的外形动作那是无济于事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尽可能地达到她的精神境界的高度。只有当我的思想逐步同李信子的思想接近的时候,那么,李信子的某些外形特征:譬如她的深思的神态,讲话的声音,锄草的动作等等才在我的心里活了起来。
“要演好英雄模范,首先得具备着英雄模范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点上,我不过是刚刚开始学步。……”
对《红色宣传员》这部优秀的剧作,对《红色宣传员》中主角李善子这个动人的形象,中国的文艺界并广大观众都是很熟悉的。我的这篇访问记,无非是为了有助于借镜他山,学习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