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从“三熟”到“三满意”——记朝内菜市调查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三方面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08
第5版()
专栏:

从“三熟”到“三满意”
——记朝内菜市调查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三方面的关系
本报记者 汪琦
北京的朝内菜市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菜场,它经营蔬菜、肉、鱼、蛋、禽和干菜调味品,其中以蔬菜的数量最大。全场二百二十多个职工,有七十多人经营蔬菜。这个菜市负责供应附近九条胡同六千居民的蔬菜。可是,它的名声却远远地超过了这个范围。它的品种多、质量高、服务周到的三好美名,早就传遍了北京全市。它的许多顾客,都不是附近的居民。
有一个住在沙滩的顾客,每天老远地坐车到这个菜市买菜。他买的不是什么特别的细菜,而是一毛钱四斤的小白菜。有人觉得奇怪,问他:到处都可以买到小白菜,为什么单到这个菜市来买?他说,菜是一样,价钱一样,就有一个不一样:这个菜市的蔬菜,都是清清爽爽,看了叫人高兴。
这个顾客的意见,说明了朝内菜市为什么受人欢迎的一个原因。
新鲜清爽声誉好
有些副食商店,往往容易忽视蔬菜,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生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卖钱少,弄得不好,还要赔钱,不如卖别的副食品省心。这个菜市却不是这样看。它用很大的力量努力经营蔬菜,从一九五七年成立以来,逐步做到了数量足,品种齐,质量好,不烂菜,年年有盈余(去年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赔了一点钱),在群众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朝内菜市蔬菜经营得这样好,有些什么秘诀呢?他们说,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要能做到“三熟”:熟悉群众的需要,熟悉生产情况,熟悉彼此的工作。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三熟”,却不是件容易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
人们到菜市买菜,都喜欢买新鲜清爽的菜,而且希望买得方便。为了满足群众的这种需要,朝内菜市在加工整理过程中下了苦功夫。无论是细菜,还是粗菜,无论是价钱高的菜,还是价钱低的菜,一律对待,一丝不苟。像胡萝卜这样的大路菜,他们不仅洗,还要挑选加工,把它洗干净,去掉根须;把带岔的和不带岔的、大的和小的挑出来,分等出售。今年一月,有的菜市胡萝卜积压,这个菜市却没有积压,一天卖五六千斤。
到过朝内菜市的人,参观了他们的菜架,对它有八个字的赞语:丰满美观,方便顾客。这个菜市有一个新提拔的技术员,专管蔬菜的摆布。其他营业员也学着做这个工作。他们每天整理五次菜架。除了早晨开门以前和晚上关门以后两次大整理以外,其余三次,都是在卖菜高峰过后,营业员一面卖菜,一面抓空整理。所以,人们不管什么时候踏进这个菜市,总能看到那新鲜清爽的面貌。
朝内菜市共有三排菜架。中间一排靠墙摆着,左右两大排四面都可以卖菜。它和其他菜市不同之点,他们没有栏柜,顾客走到哪里,都能随看随挑随买,而且能买到全场各种蔬菜。在卖菜最高峰的时候,二十把秤一齐上,一把秤就是一个战斗小组。各个“菜摊”有条不紊地工作,菜根儿朝哪儿,叶儿朝哪儿,营业员先摆好了,卖起菜来,左手拿秤,右手拿菜,又快又准。这样,卖得多,卖得快,又减少顾客排队拥挤的现象,群众非常满意。
生产队和菜市不分家
生产决定分配,只熟悉群众需要,不熟悉生产情况,还是经营不好蔬菜的。朝内菜市的同志深深了解这一点,这是他们的常胜之道。
蔬菜和其他商品不同,不能存,不能放;少数能存能放的蔬菜,费用高,损耗大。因此,内行人常说,蔬菜买卖两头难,菜多菜少都着急。多了,怕积压。少了,又不能马上生产出来,怕脱销。全国形势开始全面好转以后,蔬菜供求关系,变化很大。有时从一个市场来看,蔬菜多了;从整个市场来看,蔬菜又少了。从这个品种来看,是多了;从别的品种来看,少了。今天多了,明天就可能少了。这种复杂关系,反映在生产、消费和市场内部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只要一点没有掌握好,工作就会被动。其中特别是菜市和生产队的关系,要是处理不当,影响很大。蔬菜生产季节性很强。加上生产队的蔬菜生产,往往受历史习惯、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各个生产队的情况很不相同,而群众每天都要买菜,菜市需要均衡上市。这就常常形成了需要和生产之间的矛盾。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朝内菜市的领导干部的办法是,要求每个人更加熟悉自己的工作,如采购员,要熟悉各种不同的蔬菜,熟悉它们的品种和生长期,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茬口怎样,还要熟悉每一块地种什么菜。除了熟悉这些外,更重要的是熟悉人,要熟悉生产队长,还要熟悉组长、车把式,甚至男女社员。张三李四,都能叫出名字来。
在去年大白菜收获的季节里,朝内菜市打了一个大胜仗,主要原因,全在这一个熟字。去年秋季种大白菜的时候,正赶上一场暴雨,原来预计能保得住前年产量的水平,就不错了。可是,由于社员发挥了革命干劲,大大突破了预计。到快要成熟的时候,看那长势,增产是肯定了的,可是究竟增产多少,心中无数。采购员和生产队长一块地一块地测量,最后才弄清了平均增产百分之五十到一倍。这是一个喜讯,却带来了新的困难。大白菜的增产,关系到砍、晾晒、加工、作价、运输、贮存和销售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作为一个采购员,事先没有调查到,临时再来想办法,就会措手不及。时间是有限的,只能在立冬前后十多天内进行,如果拖长了时间,赶上了坏天气,就会前功尽弃。没有别的好办法,只有靠反复调查,把一点一滴情况调查清楚,一件一件工作落实。为了缩短作价时间,在普遍砍收白菜以前,这个菜市和生产队商量,先把一块地的白菜砍了,邀请各队队长一起调查研究,作价,做出样子来。队长心中有数,回去一传达,社员也心中有数,加速了工作的进程。为了使运输白菜路线科学化,采购员把每一块菜地,都画了详细的地图。为了使装车和运输衔接起来,把男女社员不同的装车速度和每辆汽车运行的时间,都摸清楚了,作了妥善的安排,既保证了汽车不断运行,又保证了社员和司机都有必要的休息时间。
人们以为,蔬菜生产,是按国家计划进行的。菜长在田里,又跑不了,只要经常去看看,就算工作做到底了。朝内菜市的实践,完全推翻了这种看法。这个菜市的采购员,过去也到生产队去,地里转一转,和队长谈一谈,就回来汇报。结果生产队和菜市仍然挂不上钩,原计划第二天上市白菜,却送来了菠菜。说要送来三车,却送来了五车。说早晨送到,也许到中午才见面。采购员管这叫:看得见,就是摸不着,抓不住。现在不同了,菜市的采购员既熟悉每块菜地,又熟悉人;既熟悉队长,又熟悉社员;既熟悉工作,又熟悉思想。这样,生产队和菜市的工作,就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整个工作,像一架机器一样,准确无误地运转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群众普遍反映,去年朝内菜市的大白菜量多质好,居民贮存白菜八十七万斤,比前年的三十一万斤,增加了一倍半以上。既提前完成了任务,赶上了季节,白菜的损耗又大大减少了。现在,社员管采购员叫好“参谋”,生产队和菜市的关系更密切了。
上下彼此了解
朝内菜市从上到下,有一种气氛:大家关心彼此的工作,熟悉彼此的工作。他们的共同语言很多,采购员谈到生产队什么事,经理接上去讲,哪一年,哪一月,什么事,什么人,不是直接参加者,很难知道得这样真切。哪一个顾客有什么反映,采购员也记得一清二楚。这个菜市的领导,有意识地督促大家了解全面情况。经理常常当营业员,也当采购员。采购员当营业员,营业员也当采购员。甚至采购员之间,也要彼此熟悉情况。据他们估计,彼此熟悉生产的程度,虽然不能说是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七八十。
过去每逢过年、过节、假日,凡是群众最喜欢的菜,他们凭老经验,专设一个柜台,把卖菜好手,都派到这个柜上来,让群众尽快买到菜。有时顾客买了这样菜,还要买那样菜,又要等,节省不了多少时间。遇到大忙的节日,等的时间更长,不但快不了,反而更慢了。干部站柜台,同职工一起研究,发现这个老办法过时了,已经不适合群众的要求了。今年春节,彻底改变了这个办法。二十把秤下面,能买到所有的菜,缩短了顾客等的时间,大受群众欢迎,菜市又节省了人力。这个菜市的领导干部,经常抓住这类活事例,向职工进行教育。有一次三个采购员联系的生产队,都种了菠菜,成熟程度差不多。三个采购员都说各自联系的生产队的菠菜,应该提前上市,相持不下。最后,干部、采购员、营业员一起到生产队去,一块一块菜地作比较,一块一块菜地作研究,终于作出决定:白纸坊生产队菠菜长得最高,应当先上市,樊家村生产队次之,四季青公社排在最后。这样统一安排以后,该先上市的先上市,该后上市的后上市,供应的时间延长了,群众的需要满足了,生产队收入增加了,菜市少用了人力,还赚了钱。如果三个生产队的菠菜一起上市,结果必然要积压,要影响供应,要赔钱。可见,彼此不了解情况,就作不出正确的决定,大家都熟悉全面情况,有了全局观点,事情就好办了。
“三熟”和“三满意”
今年,二月十二日,下午六点钟以后,也就是春节的头天晚上,当朝内菜市送走最后一批顾客的时候,当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围桌过节的时候,蔬菜组的老营业员张德华,真正服输了。
要达到“三熟”,就得一点一滴去做,日积月累,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其中最主要之点,是经常与不同的思想作斗争,才能真正熟到家。正因为张德华是老营业员,他非常相信自己的估计。他认为今年春节不会出现营业上的“高峰”,顶多不过比平时多一些。他的看法,在当时看来,确有根据。新年过后,北京各大菜市的销货情况,与往年不同,有些平时畅销的菜,忽然变成了滞销的菜,朝内菜市也不例外。像西红柿、菠菜等新鲜菜,大有积压的趋势。按照传统的习惯,春节期间,人们都要探亲访友,蔬菜的销售量,必然增加。但是,今年购买过节食品的人,一直按“兵”不动,于是,张德华得出了结论:全国形势大好,东西多了,肯定今年春节蔬菜卖不多,为了说明他的估计十拿九稳,他同蔬菜组的潘子政打了赌。
真是这样吗?朝内菜市的干部们,没有根据这些表面现象,轻易下判断,他们采取了这几年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就是遇到了什么难题,职工中产生了什么争论,或者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总是老老实实从生产、消费和同行方面作调查。不知道事情的性质,不作结论;不懂得这三方面关系,不轻举妄动;一旦摸熟了这三方面关系,决心就大,行动就快。
朝内菜市的领导干部,先了解全市蔬菜供应情况。那时已是二月初了。根据五天一次的全市蔬菜供应平衡会上的情况看,多数计划偏低。群众的需要究竟怎样呢?众说纷纭:有人说:现在蔬菜就不好卖,多了更不好卖。有人说:现在看,蔬菜多了,过几天,就不多了。越接近春节,需要量越大。有人说:有了鸡、鸭、鱼、肉,蔬菜一定卖得少。又有人说:有了肉,还需要蔬菜,肉不能代替蔬菜。这些针锋相对的意见,提出了一个问题:还要进一步找出具体根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一方面向每天来买菜的顾客调查,另一方面,向本场职工作调查,了解他们春节买些什么。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进进出出,向顾客作调查,从何着手呢?他们采取边看、边问,一面卖菜,一面向顾客作调查的方法。有一天,一个妇女买了一筐子和一提包菜,约合七八元。经过调查,才知道这个妇女住在公主坟。为了买一些新鲜蔬菜过节,她到处打听。当她知道别人从朝内菜市买回了新鲜蔬菜,就奔这儿来了。海淀区姓杜的顾客,是南方人,也远道到这个菜市来买冬笋。更多的顾客,走到丰富的菜架前看看,只买一些日常吃的菜,就走了。从后面这些顾客的行动中,可以看出迥然不同的表现:不急于提前买过节用菜。这些情况,正好说明由于形势好转,在群众要求方面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除了少数远道的顾客,提前买过节菜,大多数人都是不慌不忙,要等到春节前几天准备。少数开始买春节蔬菜的人,买的菜数量不少,品种也多,特别是一些新鲜细菜,很受欢迎。这些情况,对一部分职工,是可信的;对另一部分职工,仍是半信半疑。于是,他们开始向本场职工作调查,算细账。职工各人自己一筹划,问题更明显了。今年很多职工得了超额奖,有的人已经计划好了,在春节前要买一些蔬菜。家中人口少的,要买四五斤肉,人口多的,要买七八斤肉或十几斤肉。吃两次饺子,就得四五斤菜。加上炒菜,在四天春节期间,最少也要买三四元菜。这笔细账,又把另一部分人说服了。但是仍有极少数人,抱着走着瞧的态度,张德华就是其中之一。
朝内菜市领导干部,了解了这三方面的情况,心中有数,立即动员全场职工,投入春节的准备工作。把当时不适销的韭菜贮存起来,一共存了四千八百斤。采购员到天津去找货源,冬笋由原来三千斤,增到八千斤。菠菜不是以每天销两千斤计算,而是以五千斤计算,其他黄瓜、西红柿、芹菜、山药、胡萝卜等等,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卖到最后一天,也就是二月十二日,一直到关门前两小时,顾客还是络绎不绝。在这个时候,有经验的老营业员张德华认识到自己估计错了。
一点一滴地熟悉群众需要,熟悉生产情况,熟悉菜市内部彼此工作;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就能够使生产、消费和分配三方面都满意。这就是朝内菜市所以能把生意做“活”的主要原因。
(附图片)
朝内菜市场的老技术员田凤山在向顾客常宝英征求对菜场的意见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