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把革新和继承结合起来——谈京剧《芦荡火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08
第6版()
专栏:

把革新和继承结合起来
——谈京剧《芦荡火种》
北京京剧团演出的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已经得到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最近本报编者约请郭汉城、冯其庸等同志进行了座谈。现将他们所谈的主要内容,简单综述如下。
一、剧本改编——既保持了原戏精华,又发扬了京剧特点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首先谈到了剧本的改编,一致指出,京剧剧本改编得比较好,既保持了原戏的精华,又比原来提高了一步。冯其庸同志说:京剧《芦荡火种》是根据同名沪剧改编的。这出戏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地下联络员掩护新四军十八位伤病员的故事。它以丰富生动的情节,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和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真面目,同时也表现了我抗日军民机智英勇的精神面貌和高贵品质。京剧改编本保持了这个主题,在情节处理和场次安排上也基本采用了原戏的结构。所以京剧《芦荡火种》的成功,与沪剧《芦荡火种》有着较好的剧本基础是分不开的。是同京剧认真向沪剧学习,沪剧耐心对京剧的帮助分不开的。但是,京剧的改编者并没有满足于沪剧的已有成就,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用辛勤的劳动,使剧本更加完善。他们除了用京剧的创作手法,对剧本进行了重新编写,以适合京剧唱、念、做、打(舞)相结合的特点以外,对剧本的结构和情节又作了进一步的推敲,作了一些删节和补充,例如,沪剧《芦荡火种》中,阿庆嫂的茶馆前面挂着一盏红灯,她以此来作联络的安全信号。仔细推敲起来,这是不够合理的。因为这盏灯时升时降,一定要引起敌人的怀疑。京剧的改编者把它删弃了,这不仅没有损害戏的完整,而且使戏的情节更加丝严缝密。郭汉城同志说:在京剧《芦荡火种》中增加了茶馆捉刘副官的情节,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警告,为阿庆嫂后面的活动制造了气氛,这样就使最后一场戏不显得突然。京剧中增加老齐头这个人物也很有意义,他的身份使他有可能打听到敌人营垒中的一些事情,从而为新四军通风报信,这样从侧面加强了剧情的内部联系。反面人物的性格在京剧剧本中也得到了加强,例如胡传葵这个人物,京剧不仅突出了他作为土匪的一面,而且也刻划了他作为流氓的一面。这样,胡传葵的嘴脸也就显得更为可憎了。刁德一的性格也作了进一步的刻划,把他写得更奸刁狡猾。对反面人物的进一步刻划,从侧面加强了正面人物形象。
不能说京剧《芦荡火种》的剧本就毫无缺点,已经十全十美了,但是大家觉得,比起它的最初的本子《地下联络员》来是大大加强了。作为戏的基础,《芦荡火种》剧本改编得成功,对它的舞台效果是起着巨大作用的。
二、艺术表演——既打破了固定程式,又适当地继承了传统
接着,大家谈到了《芦荡火种》在艺术表演上的成就。有的同志认为:京剧《芦荡火种》的成功除了剧本改编得比较好以外,与全体演员舞台表演上的成功也是分不开的。京剧演现代戏过了剧本关,还要过演出关。无论多么好的剧本如果没有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它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感情也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因此,京剧演现代戏成败的另一关键是演员的艺术表演。
京剧《芦荡火种》舞台表演上的最大特点是坚持了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的原则。京剧是一个艺术程式很高的剧种,在传统剧目的表演中,演员的举手、投足和每一个动作都是有固定程式的。但是京剧的表演程式是在表现历史生活和历史人物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物性格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些表现历史生活和历史人物的程式很显然是不能全盘照搬到现代戏中来,不能完全采用它来表现我们的工农兵形象。因此,敢不敢触动和突破旧的表演程式是摆在今天京剧演员面前的尖锐问题。京剧《芦荡火种》的演出者在这个问题面前选择了正确的答案。他们在演这出戏时,是从生活出发,从演好人物出发,而不是从固定的行当和固定的程式出发的。扮演主人公阿庆嫂的赵燕侠同志一向以演花旦著称。表演阿庆嫂这个茶馆老板娘固然可以运用一些演花旦的程式,但是阿庆嫂性格的本质特征却不是一般的茶馆老板娘,而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新四军的地下联络员。我们看到,赵燕侠在舞台上创造这个人物时,就不是从行当出发,而是从性格出发来创造这个英雄人物的。同样,马长礼扮演的刁德一,万一英扮演的沙奶奶,谭元寿扮演的指导员,周和桐扮演的胡传葵等等,首先也是从人物的性格出发,而不是从固有的行当和程式出发的。我们认为,只有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才能演好现代戏,才能把工农兵形象演得像工农兵。北京京剧团在演现代戏方面所走的路子是对的。
郭汉城同志说:在像不像的问题上,应当包含着两层要求。一是像不像现代人,像不像工农兵,另一是有没有京剧的特点。如果只达到像生活,而完全没有京剧的特点,那也不成其为京剧,而是别的什么表演艺术了。京剧《芦荡火种》基本上达到了既像现代生活,又有京剧特点的目的。演出的结果不仅赢得了广大新观众的一致好评,即使一些对京剧表现现代生活抱有某种保留态度的人,看过之后,也不能不点头称快。这是因为《芦荡火种》的表演者们,在生活的基础上把传统的表演程式“化”开了,使这出戏的生活内容、思想内容和京剧的表演形式达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正如有些人说的,“看来舒服”。他们在表演中,根据生活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了传统的表演程式。例如在“智斗”这场戏里,刁德一一见阿庆嫂就起了疑心,听胡传葵说阿庆嫂曾救过他一命,刁德一更把她紧盯住。而机智的阿庆嫂也发现了刁德一的狡猾、多疑。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但互相观察、判断,形成了一场不露痕迹的智斗。京剧曾经创造过适合表现这种斗争的艺术手段,因此,这场戏采用了京剧传统表演程式中的“背躬”式的对唱,既用得适合有度,又显示了京剧的优美动人的特点。此外,他们“化”用了某些传统的步法、眼神、手势等来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七龙(杨少春扮演)到芦荡送信,以及捉刘副官(翟韵奎扮演)时,演员们运用了“窜毛”、“扑虎”与武打;“芦荡”一场,指导员、伤病员和自然作斗争时,演员们运用了集体舞蹈等。这些传统形式的运用,为《芦荡火种》增添了京剧特有的艺术效果。至于唱腔,那就更多地运用了传统,发扬了京剧唱工的长处。这样看来,京剧不仅可以演现代戏,而且可以演好。传统的表演程式也不会被抛弃,可以批判地加以继承。
三、演出态度——既有革命热情,又很严肃认真
在谈到北京京剧团在排演《芦荡火种》一剧过程中的严肃认真态度时,大家一致认为:京剧《芦荡火种》从去年十一月开排(当时叫
《地下联络员》),剧团的全体同志通过学习,认识到京剧一定要演现代戏,要使这种古老的艺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因此,他们对排演《芦荡火种》充满着强烈的革命热情。第一次彩排的效果是不够好的。但是剧团的同志们并没有就此灰心。他们相信,坚决依靠党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文艺方针,踏踏实实地深入生活,付出艰苦的劳动,戏是可以演好的。他们积极紧张地修改剧本和进行排练,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编剧、导演、演员都并不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满足,而是虚心听取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意见,对剧本和演出进行认真的修改加工。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们在向生活学习方面所作的努力。担任《芦荡火种》的主要演员赵燕侠和演新四军伤病员的演员同志们都下连队当兵体验生活,和战士们一起冒着风雪出操,趴在地上练射击,下厨房劳动,教战士们唱歌。通过和战士们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当兵生活虽然为时不长,但给演员们的启发却是很大的。第一次彩排时,观众反映说,阿庆嫂这个角色作为茶馆老板娘的一面是演出来了,而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应有气质表现得还不突出。赵燕侠同志下连队当兵以后,重新探索了阿庆嫂的气质。因此,在新近演出的《芦荡火种》中,我们看到,阿庆嫂的装束、扮相还是茶馆老板娘,但她的整个精神面貌却是一个有勇有智、有高度革命警惕性和革命责任感的共产党员。同是一个演员,演的同一个角色,在向生活学习以后,就表现出这样显著的不同。可见,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对演好京剧现代戏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
(附图片)
(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正在向敌人展开说理斗争。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