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从什么出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08
第6版()
专栏:

从什么出发?
秦犁

京剧反映现代生活应该从程式出发呢?还是应该从生活、从内容、从人物性格、从剧本情节出发呢?毫无疑问,应该从生活、从内容、从人物性格、从剧本情节出发。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内容、人物、情节,是演不好现代戏的。

所谓程式,也无非是从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加工、美化出来的结果。舞台上的上楼、下楼,来自生活中的上楼、下楼;舞台上的开门、关门,来自生活中的开门、关门;舞台上的骑马、乘船,来自生活中的骑马、乘船。……
生活是源,程式是流。那种强调从程式出发,正是本末倒置。
程式是死的,人是活的。那些优秀的、态度严肃的演员总是根据内容、人物、情节的需要去活用程式,而不为程式所拘。因此,同一个程式,在演赵艳容和秦香莲的时候,未必相同;在演穆桂英和花木兰的时候,也不尽一样。
不是有这样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吗?
有一个名叫马锦的伶工,“他在南京的‘兴化部’唱‘净脚’。有一天,和当地的‘华林部’打对台,都演的是《鸣凤记》。马扮严嵩,‘河套’一场,是严嵩的正戏,观众都说他没有‘华林部’的李某演得好。马锦听得之后,立刻改换服装跑到北京。投身于某相国的门下充当一名走卒,每天察看这位相国的举止行动,并摹仿其语言,共在北京三年,再回南京演《鸣凤记》,仍扮严嵩一脚。‘华林部’的李某看了,只好向马拜服。”(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
它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即使是演反映古代生活的戏,当时那些优秀的、态度严肃的演员,也并不是什么从程式出发,而是从生活中去汲取丰富的营养。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从古代生活基础上提炼、加工、美化出来的程式,已经不能适应、至少不能完全适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
舞台上的妇女走路,无论它是大步小步、碎步挫步……基本上是从小脚女人走路的姿态上演化出来的。现代的中年人、青年人都是天足了,从小脚女人走路姿态上演化出来的程式,如果全盘搬用,又怎样能够适合今天的需要呢?
这还是就生活方式上讲的。至于人物的精神面貌,现在和过去更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把人民公社的妇女,演成传统剧里的小丫环、小花旦,不仅不伦不类,而且简直是一种侮辱。以此类推:在演少剑波的时候(《智取威虎山》),如果企图从诸葛亮那里不加改造、生硬搬用某种程式;在演铁军警卫连连长的时候(《八一风暴》),如果企图从赵子龙那里不加改造、生硬搬用某种程式;在演阿庆嫂的时候(《芦荡火种》),如果企图从孙二娘那里不加改造、生硬搬用某种程式;那么,也是可以肯定地说,不会有什么成功的希望。

话又得说转来,现代生活是古代生活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从生活出发、从内容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从剧本情节出发的前提下,可以而且必须把反映古代生活的程式,加以改造,加以批判吸收,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这就是说,那些同现代生活无法适应的部分,必有所删;
这就是说,那些现代生活中所有,而古代生活中所无的部分,要寻求新的、同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必有所增;
这就是说,这里的新形式是新的,但同旧的有着继承的关系;它是继承了旧的,但又与旧的有所区别。
我们在这方面已经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为京剧现代戏的演出,打开了一条新路。
京剧《战海浪》里,出现在舞台的是轮船,而不是帆船,如果是帆船,那么,可以借用程式中的以桨代船。现在是轮船,就只好在表演中另辟蹊径。演员同志们没有在这个难题前面却步。他们运用了舵轮,唤起了人们的联想。同时,他们又配合着人物摇摆的“曲步”,象征着轮船的行进。
在这里,以桨代船的动作删去了;运用舵轮的动作加上了。那个摇摆的“曲步”,也在新的特定环境之下,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是优美的,又是真实可信的。
京剧《智取威虎山》里在《舌战》这场戏,扮演杨子荣的演员同志有一段很长的讲话。它自然是导源于传统剧里的说白,但又与传统剧里的说白不尽相同,它体现了人民解放军侦察排排长杨子荣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体现宋士杰或其他什么人的思想感情,他口齿清楚,通俗易懂,而又悦耳动听,富有音乐性,演员同志从剧本的内容、人物、情节出发,对旧的程式,成功地加以运用和改造。
京剧《芦荡火种》,在《智斗》这场戏,阿庆嫂与刁德一采取了传统的‘背躬’对唱。但是,同样地,它又同传统的‘背躬’对唱不尽相同。扮演阿庆嫂的赵燕侠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采用了传统的‘背躬’对唱,但在板眼、旋律上稍加变化……在这些句唱中,我采用了比较爽朗、干脆的声调,运用小嗓(假音)多,在发音上用亮脆音,运用声腔唱出阿庆嫂的高度革命警觉性,犀利敏锐的洞察能力。通过这五句唱表明阿庆嫂对这个阴险人物的认识以及对他将采取什么样的斗争策略。……(五月十八日《光明日报》)
这段“背躬”唱,非常有助于阿庆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刻划。她表面上是个开茶馆的老板娘,而实质上却是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的地下联络员。她在此时此刻是那么勇敢、镇定、机智。……

这样一来,会不会就因此消灭了京剧的特点,从而把整个京剧断送呢?不会。它正是发展了京剧,题材扩大了,表演能力也相应地扩大了。使京剧在新的条件下,获得了新的生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