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不忘阶级苦仇深——读《苦从何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09
第6版()
专栏:

不忘阶级苦仇深
——读《苦从何来》
沈鹏
《苦从何来》是蔡若虹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一本画册,最近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又重印出版了。全书共二十多幅画,无论是反映旧社会贫苦农民的痛苦生活,揭露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剥削,或者画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觉醒,都始终贯穿着阶级观点,饱含着阶级感情,用农民熟悉的艺术语言为农民代言。
从这本画册里,我们不只是一般地看到农民生活的穷困,而更能看到农民在怎样想,怎样对待生活。在受压迫者的群像中有长期被残酷的压榨折磨的畸形的《人驴》,有被财主逼疯了的《疯子》,有世代为人做牛马的《三代》。更多的画幅是通过生活的一个侧面向旧社会发出控诉。例如在《饭》这幅作品里,老子在树上采树叶,儿子在树下夺树枝,他们哪里知道,他们争夺的不是树枝,而是靠它过活的“饭”。画家深刻地把埋在农民生活深处的痛苦显示在读者面前,让人们深思。
最重要的是,画家在反映阶级压迫和剥削时,不是泛泛地表现贫富差别,而是揭露出地主和农民根本不同的阶级地位,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意识形态;因而能够使我们受到阶级斗争的教育。《苦从何来》的长处是:善于发挥绘画的特长,抓住最足以表现阶级矛盾的现象,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地揭示矛盾,再配合着朴实、精炼生动的文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例如《桥》这幅画看起来很平常,读过以后使我长久不能忘记:一个农民送“东家”回家,走到河边,恰巧大水冲毁了桥,地主说:“不怕不怕,你身上就是桥。”画上农民背地主过河的情节,是具体的,但从这个具体情节的描绘中却仿佛使人看到整个地主阶级骑在农民头上的形象,激起对地主阶级的憎恨。在《为啥?》《谁不要脸?》中则发出了愤怒的质问,追究农民受苦受穷的社会根源;这里意味着阶级觉悟和反抗的开端。在画册后一部分作品里,进一步描绘出广大农民怎样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此外,这本画册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并为农民群众所乐于接受,除了上述原因外,说明文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读着这些画和诗文,仿佛面对着一个农民向我们诉说他的命运,他的愿望,他的喜怒哀乐。在这方面,充分地说明了画家向生活学习向中国传统艺术学习所作的努力。《苦从何来》取得的成就又一次说明,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不仅是说创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包括创作的主题以至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都要从积极参与群众火热的斗争实践中,从不断深入了解、熟悉自己的服务对象和表现对象中,得到根本的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