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办起了小型牛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11
第5版()
专栏:

办起了小型牛场 本报记者 田庄
编者按:王福店公社第二大队运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办了几个小型牛场自繁自养耕畜,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山有水有草的地区,可以参考这个大队的经验,因地制宜做好耕畜的繁殖和养护工作。
大别山南麓的湖北麻城县王福店公社第二大队,境内山峦起伏,山上翠松成林,绿草如茵;山下,沟河纵横,清水长流,是个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农业合作化特别是公社化以后,人们依靠集体力量,先后办了四个小型牛场。现在,这四个场共有大小耕牛九十七头,占全大队耕牛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全大队耕牛已由一九五六年的九十头增加到一九六三年的二百五十九头。在七年之内,大小耕牛净增一百六十九头,比一九五六年增长一点八八倍,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以上。现在,全大队每头耕牛负担耕地已由原来的十八点一亩减为六点三五亩;每头可使役的牛负担的耕地面积由原来的二十八点七亩减为十点零六亩。 紧密围绕农业生产
这四个牛场是从一九五六年开始陆续办起来的。每个场只有两三个饲养员,七八间牛栏、二十来头耕牛。规模虽小,作用却大。社员们不是说它是繁殖耕牛的“基地”,就是说它是积制肥料的“工厂”;不是说它是教养小牛的“学校”,就是说它是储备耕牛的“仓库”。社员们为什么这样喜爱小型牛场呢?
小型牛场的繁殖率高。四个牛场以饲养母畜为主。场小牛少,好放牧,好饲养;由于不负担耕作任务,加上公母畜混合放牧,容易做到适时配种,因此繁殖率提高。几年来,四个牛场共繁殖幼畜八十二头,占全大队繁殖幼畜的百分之四十一点四。
小型牛场还担负为生产队教养幼畜的任务。过去,有些社员看到断奶以后的小牛到处糟踏庄稼,就把小牛关在栏里,或者用绳子拴起来。这些做法不利于小牛发育,有的长到四五岁,还不能拖犁拉耙。现在,生产队断奶的小牛,可以作价交给牛场饲养;也可以送牛场托养一二年。牛场还帮养生产队的弱牛、病牛(编者按: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应除外),直到病好了,养壮了,再交还生产队。
繁殖和托养,是小型牛场的主要任务。据统计,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四个小型牛场已经向生产队输送的壮牛达九十九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
这四个牛场都办在土质差、需肥量大的地方,以便就地积肥和施肥。第六队有个月亮畈,全畈二十九亩田、十八亩地,土质坏,水利条件差,作物产量低。农业合作化时期,这块畈的产量有所提高,但落后的面貌仍未改变。一九六○年,大队在这里办牛场,十七头耕牛一年积了厩肥四千七百担,平均亩施肥量一百担左右。一九六一年耕牛增加,厩肥增加到七千九百担,平均亩施肥量约一百七十担。一九六三年厩肥增加到八千九百担,平均亩施肥量约一百九十担。由于施肥量年年增加,原来呈黄褐色的硬土开始变成了松软的黑土,加上兴修水利,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年年提高。一九六三年,这个畈的小麦亩产量达到了二百二十斤,水稻亩产量达到五百六十斤,赶上和超过了全大队的先进水平。
牛场还采取赶牛下队积肥的办法,帮助肥料不足的生产队积肥。今年二三月间,第一、第九两生产队缺乏水稻底肥,大队便让牛场赶去四十头耕牛,就地积肥一个多月,解决了这些队部分水田底肥不足的困难。 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这一带农民历来重使役轻繁殖,每年生产大忙时,不是从外地购进耕牛,就是攀亲找友租借。办高级农业社后,经过干部和群众反复讨论,决定走自繁自养的道路——因地制宜办小型牛场。他们分析本地的自然条件:在七千多亩土地中,山地有五千多亩,除三座坡陡石多的高山外,其余十三座完全是草多坡缓的“肉”山,山上青草有八九十种,其中二三十种可作饲草,青草有八九个月的生长时间;山下四五十条沟壑和河流,清水长流。由于田多劳力少,耕牛集中放牧,还可以节省劳动力。这些都说明办养牛场既有条件群众也需要。
但是办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办第一个牛场时,十五头牛全是收购社员的小牛(两岁到三岁);第二年,继续收购一部分小牛,加上繁殖,发展到三十一头。牛多了,问题也来了。例如,开始选择场址时只注意办在土质差的地方,而没有全面规划牧场,结果不得不赶着牛到很远地方放牧;加上缺乏集中饲养管理的经验,三四个月里面三十一头牛中就病死或者踩死了近三分之一。有些社员便议论开了:“这么多牛搞到一堆养,还不挤死踩死!”“劳民又伤财,真叫划不来呀!”
当时担任高级农业社主任的傅兴贵,是位老红军。他向群众解释说:“打仗有胜有败,不能为一时的失败,就不打仗了。”这句话拨亮了人们的眼睛。大家总结经验教训时,认为办好牛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选择比较广阔的牧场;第二,水源要比较充足;第三,需肥量大的地方。根据这些条件,把第一个牛场的地点调整了,并坚持小型办场的原则,耕牛多了就分场饲养。几年间,牛场发展到四个,牛栏从六间增加到三十一间,饲养员从二人增加到九人。按现有九十七头耕牛计算,平均每个场有二十四头;每间牛栏三头,每个饲养员十点七头。三十一间牛栏,都是因陋就简盖起来的。 以场带队促进繁殖
开始办场时,大队确定牛场以养母畜为主,专门担负繁殖任务。但当时场里饲养的多是小牛,繁殖任务仍然落在生产队肩上。可是生产队母牛怀胎率不高。牛场决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即在加强牛场繁殖工作领导的同时,也加强对生产队繁殖工作的领导,以场带队,互相支援,互相促进。
生产队繁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母畜承担耕作任务繁重,精饲料缺乏。一些怀胎母畜,也往往因饲养使用照顾不周而流产。在牛场指导下,各生产队开始注意母畜的饲养管理,作到以下几点:产前产后给以必要的休养时间;把孕畜分配给有经验的老农使用;一些容易造成流产的活路不用孕畜;实行早出勤早歇班,过冷过热不使役,远田陡地不使役等。
为了鼓励饲养员做好幼畜繁殖工作,大队时常以养好耕牛增加生产的意义教育饲养员,同时适当提高饲养员的劳动报酬,规定了各项奖励制度。例如,牛场九个饲养员,按饲养耕牛头数规定工分;当年所生小牛,不管迟早,都记三百工分,年终参加分配。生产队的饲养员实行了作价分成的奖励办法,即每产一头小牛,一年后作价,大队分得三成,生产队分得三成,饲养员分得四成。公母牛每配种一次,场或队的饲养员都可得到一定的奖励。此外,还按期评比、表扬优秀的饲养员和使役员。
从一九六○年以来,这个大队的耕畜繁殖率迅速上升,由原来的百分之三十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四个牛场的繁殖率则由原来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有些老母畜也生了小牛。
幼畜增多后,有些生产队鉴于小牛容易糟踏庄稼,看管又占用劳力,便把小牛作价交给牛场或者委托牛场代养。
为了既有利于生产也有利于繁殖,生产队交场的小牛,以母畜为主;牛场支援生产队的,则以公畜为主。这样,生产队的公畜增多了,就相对地减轻了母畜的使役,有益于繁殖;牛场的母畜比重增大了(全大队现有适龄母畜五十八头,其中牛场有二十七头),繁殖任务便逐步由生产队转向牛场。 耕牛多了生产改观
这个大队耕牛的高速度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壮大和巩固了集体经济。
原来,这里土质贫瘠,容易板结,又不耐旱。由于耕牛少,全大队一千一百多亩水田,除为数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冬闲田,可以做到二犁一耙外,其余的只能一犁一耙,深度为两寸左右,而且还常常误了播种季节。近年来,耕牛多了,耕作越来越细,播种也适时。
这里主要是插一季中稻,中稻的前作是大麦和小麦。割麦以后,随即翻耕灭茬,然后再灌水深耕。每次翻耕后,都要耙耖,一直到田平泥和才插秧。全大队六百多亩冬闲田的耕作要求更高些,一般都达到三犁三耙三耖。这些农活的耕作时间集中,一般只有十五天到二十天,而这些活路主要由耕牛来负担。在小农经济时代,这样的耕作要求,一般农民根本无法实现;农业合作社初期,耕牛仍然不足,达到上述水平也很困难。办小型牛场之后,耕畜逐年增多,这才能真正做到多犁多耙,普遍深耕,不误农时。
耕牛增加,也为土地带来大量肥料。一九六三年,平均每亩施肥达到了六十担以上,比一九五六年增加了三倍多。据统计,这个大队原来有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属于黄泥土和沙质土壤,经过近年来大量施用牛粪,大部分已经改良成为肥田沃土,土质差的土地仅占全部耕地的百分之二十。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以及采用了其他增产措施,这个大队一九六三年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五六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四点七。
耕牛发展了,许多农活以畜力代替了人力,腾出了大量劳力开展副业活动。一九五六年前,耕畜少,劳力紧张,腾不出人来搞副业生产;耕牛多了,各项副业有如雨后春笋,今年的副业门路就有十七种之多。一九五六年副业收入为一千三百六十元,一九六三年增加为一万八千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