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拿出活的样子来——记培养郭兴福教学方法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15
第5版()
专栏:

拿出活的样子来
——记培养郭兴福教学方法的经过 连云山 艾汉美 聂勋材
几个月前,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号召解放军全军广泛推行郭兴福教学方法。接着,一个“学习郭兴福,赶上郭兴福,超过郭兴福”的高潮迅速在全军开展起来,有力地带动了军事训练和各项工作的发展。
郭兴福的教学方法是怎样产生的?他所在部队的领导干部是怎样深入连队,培养出郭兴福这个“尖子”的?最近我们访问了这个部队的领导机关和连队。 到“第一线”去
一九六○年底,中央军委和林彪元帅提出在军队工作中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四个第一,发扬三八作风,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等一系列方针原则。我们访问的这个部队,和兄弟部队一样,也立即贯彻执行了。
军党委做出决定的第二天一早,军、师、团首长就深入到了连队工作。这一年,军长接连在七个连队蹲点。
当时,全军正开始进行射击训练。军长带着中央军委的方针原则,来到六连。在这里,他不但蹲了下去,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同战士一起到野外作业,进行具体指导。把中央军委的方针原则同射击训练结合起来。经过紧张细致的工作,新的射击训练方法产生了。于是,便向全面推广。
军长在推广新的射击训练方法时,首先对军的“试验田”——郭兴福所在的二连来了个突然考核。当时,二连是刚开始按照军委和林彪元帅提出的方针原则进行训练的,哪能经得住这种考核?
那天拂晓,军长命令二连紧急集合,执行任务。郭兴福带着全连爬山涉水跑了二十几里,到达指定地点,才知道是打靶。全连喘息未定,军长下令立即开枪射击。结果,成绩很不理想。在回营的路上,不少干部认为按照这样训练,才符合实战要求,才算过硬。副连长郭兴福不以为然。他边走边说,“这算什么打法?基本练习应当在没有风,没有阳光晃眼的情况下打,这才是‘正规教程’的规定。现在事前不通知,人家毫无准备,连气还没喘过来,这种不按‘正规教程’的打法,根本不能算成绩。”有一批没打好的战士也支持他的意见。
军长找郭兴福征求意见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于是军长跟他辩论起来。两人整整辩论了五个小时,郭兴福是真服了。军长最后嘱咐他,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中央军委和林彪元帅的指示,才能把事情办好。郭兴福接受了这些意见,回连后作了检讨;从此他变了。
当时,郭兴福的上述看法带有普遍性。很多连的基层干部听说军长在六连破了射击训练的“正规教程”,来了个“不正规”、“不系统”的训练,也有些想不通;听说按照新的方法打了一次,成绩不错,也不大相信。于是,军长决定先召开一个不说话的干部大会,请全师连以上干部参加。
会议在一个山沟里举行,会场只有临时设置的一个靶。干部到齐了,并不见首长出来讲话。几分钟后,只见军长蹲点的六连战士,全副武装,越过小河,爬上山坡,进入山沟,喘息未定,就开枪打靶。枪声暴风雨般响过之后,报靶员报告,百分之八十命中目标。从此,大家才相信了新的训练方法。 集中力量突破它
全军的射击训练胜利完毕后,怎样在战术训练中贯彻军委的一系列方针呢?这又是一个难题。
这是一九六一年五月十七日,再过七天,就要召开营以上干部训练会议,解决这个难题。按照习惯,会议首先由军长、政委作动员报告。可是军党委经过反复讨论,认为不管作多少报告,开多少会议,根据军委方针进行战术训练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在练兵场上解决。所以决定这次会议不采取那种开法,不作一般报告,也不印发任何文件,而是拿出一个战术训练的活样子给大家看,以此来代替军领导的发言。于是,党委决定把军的“试验田”——郭兴福所在的二连立即调到野外,由军长和副军长主持,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办法,在二连进行试验。
当天,军首长冒着倾盆大雨赶到了二连。军、师的宋文皋参谋、吴亚东参谋等人也都冒雨来了。他们来到二连,立即编入二连的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集体领导下,组成一个战斗集体。军长和副军长“跟班作业”,其他干部都换上了中尉、少尉、上士、中士和兵的军衔,到排里、班里工作。
二连连长王道明和指导员李少泉向军长说:“我们接受了军首长交给的给全军训练会议作‘样子’的任务,都感到很光荣。可是有劲无处使,不知怎样做法?”
军长说:“按照毛主席的思想做,按照军委和林彪元帅的指示做,按照我军数十年来的实战经验做,按照我军官兵一致,发扬民主,大走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做。这就是首先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进行思想革命,破旧立新。”
副连长郭兴福说:“现在的战士,连打仗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怎么发言呢?我看只有先生讲,学生听。我个人也没什么经验,首长怎么指示,我们就怎么办!”
军长对他说,现在的条件的确和过去不同了。战士都是义务兵,没有实战经验。但是,他指出:“他们人多智广。打起仗来,他们在第一线,这就使他们非常关心技术的高低、战术的好坏。只要领导上指出方向,加以引导,他们就能从实际出发,提出许多好意见,创造许多好经验。所以,毛主席提出的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练兵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们依靠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段话对郭兴福震动很大,永记不忘。
接着,军长和战士们进行座谈。他说:我们为谁当兵?为谁练兵?都是为了保卫祖国。练兵,这不单是干部的事情,每个战士都负有重大责任,都可以发表意见,大家要一致努力,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在这同时,副军长从各部队找来十几个跟敌人拼过刺刀和手榴弹的连营干部,根据军委的方针,一起研究了一个训练方案。接着,从军、师、团来的干部,同二连的干部、战士开始了思想和感情大交流。于是,连队充满了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军委指示的空气,谈论我军过去的英勇斗争。毛主席的思想指引着他们,英雄的事迹鼓舞着他们,一边学,一边听,一边想,一边议论:“一定要按照主席的指示去做,一定要向英雄们学习。”
在军长和副军长的指导下,宋文皋、吴亚东参谋和郭兴福等基层干部每人带一个班进行战术训练。天天爬、摸、滚、打,一边演练,一边研究,一边改进。接连下了八天大雨,他们整整在野外干了八天。每天干完之后,军、师、团的干部和战士,统统成了泥人。但是大家情绪高昂,热火朝天。 瓜熟蒂落
这一天,全军营以上干部参加的训练会议开始了。但是,这次会议开得很特别。军的领导同志没有出来讲话,而是全副武装的几个班上场,进行实际训练。军首长已经发了通知,这就是他们的报告发言。
一个班又一个班演练完了。其中郭兴福和他带的三班的训练,特别引人注意。郭兴福一边讲,一边示范,一边发动战士练……练兵场上,好像有千军万马,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解,看他示范。在他的引导下,战士们如临战场一般,步步都跟“敌人”斗智慧,比勇敢……
作业完了,全体到会人员都认为,各班都有优点缺点。但是郭兴福的方法,是比较好的一个。
军长把上次射击考核情况,把他刚到连队同郭兴福的那次谈话,跟这次战术作业情况,综合比较了一番。他明显地感到:郭兴福独立思考,肯用脑子,不唯唯诺诺;而且上进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他和他们连已经有了显著进步。
军长和副军长一起分析了郭兴福的全面情况:他出身贫苦,阶级觉悟较高,政治责任心较强,有干劲、有钻劲,虽然练兵方法还有缺点,管教方式还有些简单生硬,但这是不难教育提高的。他们又和师的领导同志研究,更加肯定了这个看法。
军的领导肯定了这是一个“苗子”后,又做了大量工作,加以培养。
郭兴福原来不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训练中去。前进,射击,刺杀等等,都是就动作教动作,不善于运用毛主席思想指导战士练这些动作。
军长见到这种情形,马上帮助他补充说:“毛主席告诉我们,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政治觉悟,人的勇敢精神。我们所说的硬本领,不单是会做动作,最重要的是有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他又结合当年红军和八路军英勇杀敌的故事说,我们练兵就要像红军打仗那样,就要像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样,带着高度的阶级仇恨心,带着高度的敌情观念,带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去打仗,去进攻!
副军长身体不好,干劲很大,他经常跟在郭兴福后面,指导训练。见郭兴福不会做,马上接过枪,爬在地上干起来。郭兴福有时对战士不耐烦,他也不批评,而是给战士做示范,甚至连做十几遍。将军对战士们的这种亲切耐心的精神,不但鼓舞了战士们的练兵情绪,也感动、教育了郭兴福。
副师长经常和郭兴福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他说,我们同战士都是阶级兄弟,为了共同的阶级利益,对付共同的阶级敌人,所以,对战士要有阶级感情。他还经常给郭兴福讲起解放战争时期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王克勤的故事。副师长不但从思想上启发他,还用自己的行为感动他。副师长教战士爬摸滚打,细致耐心,从不厌烦,又使郭兴福十分感动。
最初,郭兴福对于教战士在拼刺刀时怎样体现思想,不很明确。宋文皋参谋当过战士和排、连长,同敌人拼过刺刀。他结合实战,给郭兴福边作边讲。他端起枪来,挺起胸膛,瞪起虎眼,杀气腾腾,像猛虎出山一样扑向“敌人”。他结合这个动作,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对敌人要狠。这个狠字就是要体现在精神状态上,体现在子弹头上,体现在刺刀尖上。”郭兴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吴亚东参谋找来朝鲜通讯,指着《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说,志愿军英雄们刺刀断了,用枪托打敌人,用牙咬敌人;这种英勇精神,也应该用在训练上。郭兴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战士钱根苗能动脑子,办法不少;陈锦荣动作灵活勇猛;储兴春投弹又远又准;郭兴福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于是,毛泽东思想、军委和林彪元帅的指示,一点一滴地传到郭兴福身上。我军数十年的作战经验和传统作风,一点一滴地传到郭兴福身上。
郭兴福没有辜负领导和群众的期望,他大大发扬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带着问题刻苦钻研毛主席著作、军委和林彪元帅的指示;他认真吸收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他吃大苦,耐大劳,苦学苦练,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有一天夜里,指导员李少泉半夜醒来,见郭兴福还没有睡,点着油灯读毛主席著作和林彪元帅的指示,在书上做记号。
有一天早晨,战士们见他一人在野外练动作、练技术,练得浑身大汗,还在津津有味地练。
只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郭兴福教学方法诞生了。
一九六一年七月间,军长和副军长特别找来了十几位新战士,十几位老战士,十几位连排长,一起验收;接着便考虑怎样把郭兴福教学方法广泛地运用到训练中去。从群众中涌出,到群众中丰富
怎样把郭兴福教学方法拿出去?在这个问题上又发生了不同意见。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当立即召开全军现场会议,把郭兴福调上来,给大家表演,然后由领导机关发出指示,写出经验性文件,指导全军训练。另一种意见认为,虽然基本上成功,但是还有一些不足和缺点,应该把他们调上来,由领导机关再派得力人员加工提高,等到完全好了,再拿出去推广。
军的领导同志对这两种意见,都没有采纳。他们认为:教学方法,跟广大基层干部、战士关系最密切,他们是最直接的实践者,是最好的鉴定人。郭兴福的教学方法,既然是从广大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就仍然应当回到群众中去,回到基层干部、战士中去,让它和广大群众直接见面。这样,群众易学易懂易用,郭兴福也能到风雨中闯一闯,炼一炼。
于是,采用了这样一个新做法:让郭兴福教学方法到各师各团的连队去,让广大干部、群众去检验它、推敲它。如果站不住,那就推倒它,这时就会有更好的出来代替它。
让郭兴福教学方法到风雨里去,如果推不倒它,那它就会起种子的作用,到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郭兴福教学方法到群众智慧的海洋里,去锻炼,去检验、充实、丰富、发展、提高。
于是,军里决定,首先在本师内去闯去炼。同时指定各团组织一个干部班试用郭兴福教学方法,看看行不行。军长和副军长跟着郭兴福,召开干部、战士座谈会,收集反映,听取意见,指导改进。
结果,郭兴福教学方法到了哪里一表演,就立即获得种种好评。不论是富有实战经验的领导干部,还是缺乏实战经验的基层干部和战士,都是连声称赞:“好!好!好!”,“郭兴福把战士练得又硬又活了!”
郭兴福的训练,变成了最有力的政治动员,最权威的号召。人们看了表演后,一致认为它不单是一堂军事课,还是一堂政治课,阶级教育课。怎样按照毛主席思想和军委、林彪元帅的方针练兵?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有人不服气,认为是排练好的,老一套。便跟着看了十几次,同样的课目,根据不同的地形、情况,表演是场场不同,这才服了。郭兴福走到哪里,立即出现一个新的训练高潮。
郭兴福又从群众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每到一地、每演一场,都要征求意见,求教取经,把别人的意见、经验接受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改进自己的教学。
郭兴福刚到某师表演的一天,参观的同志提出他们的手榴弹还投得不够远不够准,还不能适应实战的需要。郭兴福马上就召集战士们说:“同志们,咱们的投弹本领还不过硬怎么办?”“练!”大家高声回答。于是,他就领着战士苦练、狠练投弹本领。不久投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某团团长看了郭兴福表演之后,立即动手组织试验,不但运用了郭兴福的好方法,而且有了新的发展,“正误对比”,“奖励作业”等好方法就是他们首先创造的。郭兴福马上回过头来向他们学,向他们请教,而且在他们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比他们用得更好。
一九六二年初,郭兴福第一次到南京汇报作业,南京部队许世友上将、王必成中将先后观看了他的教学方法。将军连声赞好。事后立即在南京部队大力组织推广。一九六三年郭兴福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他看到了天外有天,大开眼界。在南京路上好八连,雷锋生前所在连,硬骨头六连,钢八连等许多地方,他又受到了教育,他的教学方法又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个教学方法,就像滚雪球一样,在全军干部、战士的智慧和经验的天地中滚来滚去,越滚越大。(附图片)
郭兴福善于发扬教学民主,集中群众的智慧,实行官兵互教,评教评学,这是郭兴福(中)和战士们一起研究消灭“敌堡”的火力点的战术动作。
二连战士们在郭兴福连长带领下,锻炼得真是思想红、作风硬、技术精、战术活,个个像小老虎一样。
新华社记者 李学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