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实践和认识 从银运开蹲点的领导方法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17
第5版()
专栏:

实践和认识
从银运开蹲点的领导方法谈起 刘文珍
五月八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四川省资中县归德区区长银运开,深入春耕第一线,蹲点劳动,切实调查研究,不做主观论断,终于找到了犁田耙田进度慢的真正原因,取得了领导归德区各公社春耕生产的第一手材料,推动了全区生产活动的迅速展开。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活的哲学教材,对于帮助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具体地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原理,很有帮助。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我们要做好任何一件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们应当怎样去做。这里,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怎样才算是真正深入了实际?对于这个问题,银运开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银运开在双丰公社沙湾大队第八生产队进行工作时,辟头碰到的问题,就是犁田耙田进度慢。他听了干部的汇报,起初曾经感到,是不是县委提出的两犁两耙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但是,他没有轻率作出判断。他通过参加劳动,下水挖田,发现和了解到很多问题。属于自然条件的,他摸清楚了今年当地水田的特点是,表面平滑细绒,田底却是死硬板结。属于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方面的,他发现了当时部分干部、群众中,存在着“哪一年也没有去年犁耙功夫做得好,今春顶多一犁一耙就行了”的盲目自满情绪。在领导工作方面,他发现了部分干部只看到大好形势,群众积极性很高,却没有看到领导工作还没有跟上去,劳动组织和评工记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以致阻碍了生产的进展。银运开通过生产斗争发现和认识了这些问题,抓住活的事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活的思想教育,逐步解决了一系列的工作问题和思想问题,顺利完成了犁田耙田的任务。这样的领导方法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它生动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见《实践论》单行本,第一页)
银运开在工作中坚持通过切实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找出正确结论,不做主观论断。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对于犁田耙田进度慢这个问题,起初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是县委提出的要做到两犁两耙;
第二种是双丰公社党委书记反映的:“春田水冷,早晚牛不能下田,不可能做到两犁两耙”;
第三种是沙湾大队党支部书记和犁耙手何开琴提出的,“去冬三犁三耙才收冬,哪一年也没有去冬犁耙功夫做得好,今春顶多一犁一耙就行了,不用忙,等天暖再动手也不迟,不需要搞两犁两耙。”
乍看起来,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根据,都有一些道理。究竟哪一种意见对呢?银运开没有凭主观的“想当然”去辨别是非,而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去办事。《实践论》告诉他:“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单行本,第三页)。银运开在听取了某些干部和部分群众的意见之后,坚持把社会实践作为判断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自己亲自参加了实践活动,做到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证实真理。这样,他就找到了一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银运开用活生生的事实,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为什么必须把社会实践作为判断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且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对于春田究竟要不要两犁两耙,如果银运开不去亲自动手挖田(变革自然),只是在田坎上望一望,就不可能或者难于发现今年当地春田表面平滑细绒而田底却是死硬板结的真实情况,不可能找到在全区贯彻执行县委号召的做到田平泥绒的具体途径。同样,如果他仅仅停留在确实需要多犁多耙这样的认识阶段,而不再去进一步亲自组织社员和干部在生产队的大面积上搞三犁三耙,也就不可能发现劳力安排不过来的问题。如果他在这段期间就停下来,不再亲自去同社员一起劳动,更不可能发现不是劳动力不够,而是劳动组织和评工分不够合理,以及干部领导工作跟不上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再说,如果仅仅是发现了上述这些问题,而不亲自动手,同干部、社员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就急于去指导全区面上的工作,仍然可能抓不住要领,犯主观主义的毛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切真知都是来源于实践的,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认识到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人们是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列宁曾经指出:“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到水中”。(《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列宁全集》第二百二十一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也反复强调: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列宁和毛泽东同志上述论断的正确性,在银运开指导春耕生产的活动中,得到了生动、具体的证明。
其实,关于要参加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的道理,不仅仅在犁田耙田方面是如此,就是做其他任何工作也莫不如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我们:亲自参加实践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事物只有在显著变动的状态中,它的本质,它的各个方面,它与其他事物的真正关系,才能够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人类变革现实的活动,正是促使事物发生显著变化的活动。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实践,并不是只看重直接经验,事事都要自己直接干了才相信;而是说,凡是有可能取得直接经验的,我们都应当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取得直接的经验。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领会书本知识,领会间接的经验。
我们强调实践的意义还在于,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和证实。
关于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实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说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实践论》单行本,第十三、十四页)银运开的解决犁田耙田进度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这样。当他初去沙湾大队时,大队党支部书记和犁耙手何开琴等人都告诉他说,这里去年的犁耙功夫做得好,今春只要一犁一耙就行了,再要多犁反而不好。同时,他自己也亲眼看到水田确实是田平泥绒,没有什么杂草和硬土块。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县上的号召可能有点不符合本区的实际情况”的想法。可是,由于他没有停留在这个认识阶段,而是坚持用实践的经验来检验自己已经得到的认识。他下水挖田,在实践中,发现了原来所没有发现的新的情况。由于去年秋雨来得晚,许多田干裂了才灌上冬水,犁耙以后,气温低,土块还没有溶化又冻结成块了。这样,就纠正了他原来认识上不完全乃至错误的地方,使他得到了比较全面、比较正确的认识。正是由于他掌握了实际情况,才能提出在全区要做到田平泥绒,还必须比县委要求的多加一道犁耙。又是这些新的情况,使他深刻地领会了县委提出的两犁两耙后再栽秧的指示的重要意义,坚定了抓紧犁耙的信心,也找到了更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根据。所有这些从不断实践中得到的东西,对于他正确地指导春耕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如果不是通过实践发现上述情况来加深自己的认识,要领导好犁耙春田的活动,是不可能的。
银运开指导春耕生产的事实,也生动地说明了通过实践发展和丰富认识的问题。当他到第八生产队与干部、社员一起挖田,发现了田底死硬板结,干部和社员都认为必须加紧犁耙,作为一个认识过程,应当说是完结了,因为通过实践,县委提出的必须两犁两耙的正确性,已经被充分证实了。但是,通过挖田得出的必须搞两犁两耙的结论,要运用到大面积上,又会出现一些什么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呢?这仍然是不够清楚的。要弄清这些问题,仍然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不断揭露世界的秘密,才能使人的认识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然而对于客观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只有进一步的实践,才能使认识向前推移和发展。银运开的经验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通过实践发现了稻田必须多犁多耙,重要的还在于他遵循毛泽东同志的教导,坚持不断实践,从而发现了诸如劳动组织和评工分不合理、以及干部领导工作跟不上形势等问题。这是一种不断前进的精神。我们每一个革命者,都应当学习银运开这种精神,积极投身于当前的实际斗争,自觉地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随时注意发现自己工作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永不自满,不断前进。
蹲点劳动、调查研究必须同正确地指导面上的工作密切结合;参加实践必须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
关于实践在认识当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大力倡导,经过长期的教育,目前广大干部已经逐渐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蹲点、调查研究、参加劳动、种试验田,已经逐渐形成风气。现在的问题是:点和面必须更好地结合起来;参加实践必须同调查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
关于点和面的结合问题,银运开在指导春耕中是解决得比较好的。在今年春耕时,他作为归德区的区长,领导好全区的生产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他是怎样来领导的呢?一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只靠电话、会议去指导工作;二不是这里跑跑、那里转转。他这一时期脑子里考虑的是春耕中的主要问题:犁耙进度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入基层,深入生产队,到生产的最前线,同社员一道亲自动手挖田。从表面看来,这岂不要耽误面上的工作?其实不然。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又说“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八九九至九○○页)银运开在指导春耕生产中,正是这样做的。
沙湾大队第八生产队对归德区来说是个别,归德区全区的工作对第八生产队来说则是一般。银运开在第八生产队挖田对于归德区的犁耙春田来说是个别,而反过来,归德区的犁耙春田对银运开在第八生产队的挖田活动来说又是一般。银运开在没有去第八生产队挖田和组织干部、群众犁耙春田以前,他不是同样也在抓全区的春耕生产吗?可是那时全区犁耙春田的活动开展得并不好,许多地方还没有行动起来,以致犁耙春田成了当时的主要问题。只是当银运开在第八生产队同干部、群众一道犁耙春田取得经验以后,召开一个全区各个公社社长参加的现场会议,用第八生产队的具体事实,才提高了全区干部的认识,推动了全区犁耙春田的工作的顺利展开。
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很明显,主要是他通过亲身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不但摸清了春田的“底子”,也了解了干部、群众当时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不但有了事实根据来说服全区的干部,而且,自己的的确确做出了“样板”,使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一事例,使我们可以看到,取得个别的经验对于指导一般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强调要照顾“面”,而不去踏踏实实地搞“点”,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
可是,如果只注意“点”而忽视“面”行不行呢?同样也是不对的。据了解,银运开去的那个第八生产队,总共只有四十多亩水田,这几十亩水田犁耙得好与坏固然重要,但是全区却有两万多亩水田。如果只抓了一个生产队的几十亩,而放松了全区的几万亩,很显然,那样做是不对的。如何才能够既抓住几十亩,又不放松几万亩呢?换句话说,点和面能不能结合呢?银运开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为了实现县委两犁两耙的号召,先掌握面上的情况,到公社、大队了解犁耙春田中的共同问题,然后又到双丰公社沙湾大队第八生产队去蹲点。在蹲点的过程中,他也没有丢掉面,而是紧紧抓住面上工作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切实调查研究,通过自己亲身挖田的实践,找出犁耙进度慢的真正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又通过不断实践,检验自己已得出的结论,直到该队干部、群众行动起来,解决了问题之后,再回到区上,在区委会进行了讨论,召开了全区公社社长参加的现场会,推广点的经验。由于问题看得准,抓得对,从而迅速推动了全区的春耕生产。
点和面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吃透了个别,就可以更好地指导一般;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去指导一般,我们才去抓个别。这种领导方法是符合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党的群众路线有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叫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任何人要做好自己所担负的工作,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是研究问题的结果,而不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革命的思想、理论、政策都是来自群众的实践,又转过来为群众的实践服务。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也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要知道所有“麻雀”的特点,首先必须很好地解剖一只“麻雀”。要指导好面上的工作,必须首先抓透点上的工作,有了“点”上取得的知识作基础,面上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除了点面结合以外,银运开蹲点领导春耕的工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把亲自参加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要做好工作、取得知识,就得亲自参加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等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这是最基本的。但是,可不可以只管劳动,只搞试验田,“两耳不闻窗外事”呢?银运开不是这样的。他一方面是到生产队踏踏实实同社员们一起劳动,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犁耙春田,他第一个带头下水。另一方面,他又不是只管劳动,别的都丢下不管。作为一个干部,为了领导全区的生产,到了基层以后,他十分注意从各方面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向公社党委书记作调查,向大队、生产队作调查,向犁田耙田的直接参加者——犁耙手作调查,抱着切实调查研究、虚心体察实际情况的态度,把自己接触到的大量现象,作为研究这个问题本质的入门向导,终于得出了合乎实际的结论。这种把实践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的做法是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只有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了干部、群众的各种认识,才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和进行工作。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从多方面调查研究就难于发现事物的本质。比如,田底板结的问题,我们去挖田,固然可以发现,但是,要了解田底板结的原因,就必须向群众作调查。下地劳动,就可以看到社员出工不整齐,活路做到哪里算哪里,没有具体要求等现象;如果不调查研究,就不可能了解到调工派工和评工分方面的问题。搞不清这些问题,不着手去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加快犁耙进度的。
银运开同志领导春耕生产取得显著的成绩,是同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分不开的。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榜样,并且加以总结,用来教育广大干部,改进领导方法,做好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