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红色少年的赞歌——试评《草原英雄小姊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17
第6版()
专栏:剧评

红色少年的赞歌
——试评《草原英雄小姊妹》 景孤血
这次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中的剧目,有不少是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其中有的以表现阶级斗争为主;有的以表现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也有的是歌颂人民公社社员爱社如家,以舍身忘我精神来保护公共财产与自然作斗争的,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剧院京剧团演出的《草原英雄小姊妹》即属后一类。
剧本是以真人真事作依据的,描写了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的两个小女孩龙梅(十一岁)和玉荣(九岁)在放牧羊群时与暴风雪搏斗的故事。这两个小女孩,在风雪中度过了二十八小时,奔跑了七十余里,身受严重冻伤但寸步不离羊群。剧本描绘了英雄小姊妹为了保护人民公社集体财产奋不顾身的崇高品质。
当然,故事本身是很能感动人的;但作为京剧,它必须通过京剧的艺术形式(包括人物、语言、形象等)才能达到感人的力量。如龙梅剥靴子,在讲故事时也不过是说一句“剥靴子”而已。当剧中形容龙梅剥不下来的急灼心情,则是利用舞蹈,使了一点传统武工技巧中“五龙绞柱”的“头子”,随后又变成“喜鹊登枝”的姿式两脚向空乱蹬,这就把龙梅当时的急迫焦躁心情,用夸张手段表达出来了。它留给人的印象,也自然比讲故事要深刻得多。这出戏虽然也有矛盾,但主要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人与自然斗争的主人公又是两个小女孩;人物关系则为亲姊妹。主人公太小,她们的心理就不可能过于复杂。其它剧中的主人公不能多用双声同唱,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很难完全一致。而这剧的龙梅和玉荣则用双声同唱之处颇多。采用这种形式,也正是从内容出发的。《草原英雄小姊妹》的剧作、导演者也能掌握住这一点,所以在表演上几乎是以舞蹈为主,占去全剧大部分篇幅。
剧中主人公(小姊妹)最精彩的舞蹈是从放牧开始。她们使用的“羊铲”是吸收了京剧武打中枪、棍、绣刀的舞法,并使用了京剧武工表演中的“提猴”“托塔”等程式,却又能根据生活提炼(如铲起土来向四外扬)。其中最好的是姊妹游戏装解放军,玉荣叫姐姐装“坏蛋”,龙梅当然不干,玉荣撒娇生气,龙梅曲意以从。可是交锋刚一开始,妹妹就被姐姐给“缴了械”。玉荣不服,重新再来,她打不过姐姐却调皮地乘机去抓龙梅的腋窝。龙梅怕痒格格地笑了,妹妹趁势又把姐姐给“缴了械”。玉荣还把
“羊铲”当成“三八式”,向姐姐射击,并大声呼喊“冲啊!”这里除去舞蹈姿态优美外,既形容出她们的孩子气,又点清了她俩的爱憎分明,所以才有这场“谁也不当坏蛋”之争。后来风雪大作,吹打得她们滚滚逐逐,两人互握“羊铲”头(仍是当枪使)同走“鹞子翻身”,正是形容被风吹得站不住脚,衬以皮帽和乳白皮袄的旋转,既是京剧舞蹈,更没脱离现实生活。玉荣跌陷雪坑,用京剧程式中的“摔岔”来表现,龙梅把“羊铲”的一头递给她,叫她拉着起来;可是连拉连跌,连拄的“羊铲”白杆也不住巍巍颤动,累得龙梅手中“羊铲”的白杆也频颤欲弯,这都是利用“羊铲”来代替旧的藤杆枪。后来风雪太大了,她俩则在台上互走连串的“五龙绞柱”(整个的,和龙梅脱靴时不同)。被雪冲散,龙梅则单走一排“鹞子翻身”(术语也叫作“机关枪”),分清层次。饰龙梅的崔毅同志、饰玉荣的林裕华同志不但基本武工甚好,而且还都具有圆润嘹亮的歌喉,能以大段唱工构成文歌武舞对称调节之美。
当然,《草原英雄小姊妹》无论在剧本或表演上还有许多潜力可挖,还可以继续加工。但以这一题材演成今天这样,实已说明京剧演现代戏,纵非万能,也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附图片)
龙梅和玉荣在草原上放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