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18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放手与耐心
农村中的知识青年日益增多,怎样使他们尽快地提高技术水平,成为赶车、扶犁、点种、扬场样样农活拿得起的庄稼人,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吉林日报六月十二日的《见闻谈》中列举了通榆县开通公社和平大队高家段生产队的一件事:全队对农活拿得起放得下的老手只有七个人,在今年开犁播种的时候,需要十几副犁杖同时下地,扶犁的人怎么也分配不开。怎么办呢?队长和老农们商量,一致的意见是:放开手,让青年去闯!知识青年何树发跟老农崔景显学扶犁,开始,心急手笨,扶了一个来回趟,铧子打了。崔景显认真地帮助他找出了打铧的原因,又重新给他换铧,鼓励他再干。不料,因为把犁梭放深了些,铧子又打了。他灰心地对崔景显说:“我算扶不好,还是让我干别的活吧!”崔景显耐心地说:“小孩学走路,难免要摔跟头,能因怕摔就不学走路吗?”何树发继续跟着师傅学扶犁,一个春天,到底把扶犁的技术学会了。
这篇《见闻谈》说,帮助知识青年学技术,既要大胆放手,又要热情耐心。要放手,是因为知识青年最缺乏直接知识,只有放手让他们到实践中去闯,才能增长才干。要耐心,是因为掌握任何农活的操作技术,需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不遇到挫折的。这就需要老农们像崔景显那样热情耐心地既教技术,又帮思想,使青年人更快地闯出来。
事情要群众来办
江苏丹徒县丹徒公社赵家生产队队长江志清,看到有些社员栽秧不合规格,担心影响今年稻谷产量,想要社员拔掉重栽。公社党总支书记韦幸福要他组织插秧手到田头看看议议再说,结果,大家商量出了保证栽秧质量的办法。这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前一种在群众中行不通,后一种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六月六日的南京新华日报就此发表一篇漫谈说:事情是要群众来办的,任务是要群众来完成的。办不办、完得成完不成?怎么办、怎么完成?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由群众来研究、来解决。当事情变成群众自觉的要求、任务变成群众自己的任务,就会办得很好,完成得很顺利。赵家生产队组织插秧手田头会诊,较为顺利地解决了插秧质量问题,这说明:好的愿望、好的主张,必须有好的作风、好的方法来保证,才能落实。这种作风和方法,就是群众路线的作风和方法。
漫谈说,解决任何问题,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方法。赵家生产队队长要社员拔掉重栽,就是一种简单化的表现。这样做,不能启发群众把坚持插秧质量变成自己的事情,倒会损害干部同群众的关系。这种同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作风和方法不克服,再好的愿望和主张也会落空。
互不干扰的新风尚
空军直属机关大院的十一号楼里,住了七百多人,有干部、战士,有家属、职工。他们各有各的作息时间。半夜里,司机出车,警卫班上岗;拂晓前,炊事员做饭;白天,值夜班的同志又要睡觉;……尽管是这样
“杂”,这样“乱”,他们却做到了“互不干扰”、常保安静。这对生活、工作,都有莫大的好处。
这是解放军报六月十三日一篇短文叙述的事实。短文的作者接着说,由此,我想起了几位中央首长在陕北时的一段生活故事。当时,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同志住在相连的两间半窑洞里,这儿除了开会,简直静极了。主席进出时生怕影响别人,总是轻轻的;半夜工作太疲劳,偶尔出去散散步,连手电筒也不开。恩来同志清早起来,有时咳嗽总是到院子里去。弼时、定一同志每天吃饭早,就到警卫人员住的棚子里去吃,很怕碗筷响声惊扰别人,……这种精神多么感人!
短文说,其实,走路轻点,说话轻点,关门轻点……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只要我们没有那种旁若无人的态度,遵守公共秩序,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关心、体贴别人,我们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就会出现像空军直属机关大院那种互不干扰、常保安静的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