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登山队员谈征服希夏邦马峰体会 革命精神和过硬本领是胜利的保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18
第2版()
专栏:

登山队员谈征服希夏邦马峰体会
革命精神和过硬本领是胜利的保证
新华社十七日讯 胜利征服希夏邦马峰的中国登山英雄们,最近在北京向本社记者谈到这次登山成功的重要经验时强调指出,坚定不移的革命硬骨头精神,和能适应实战需要的过硬本领,是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悬崖再高没有我们的斗志高
登山队员们说: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又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因此我们一方面树立了不征服希夏邦马峰决不回头的坚定信念,我们共同的决心是:“冰雪再硬没有我们骨头硬,悬崖再高没有我们斗志高”;另一方面,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特别是在身体和技术上都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决不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轻率地迈出一步,哪怕是微小的困难也要严肃对待。过去几年来的登山活动,使他们深深认识到:只要敢于正视困难,并且用顽强的意志去迎接困难,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敢于胜利,并用积极的手段去争取胜利,任何胜利都可以赢得。
他们说,实际上,当我国登山队在一九六○年五月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以后,征服唯一的从来无人攀登过的拔海八千米以上高峰——希夏邦马峰,就很自然地提到日程上来了。开头,我们找过很多登山书籍,但是就是找不到希夏邦马峰的有关情况,更找不到攀登希夏邦马峰的经验,因为它在世界登山史上还是一座绝对空白的“神秘莫测”之峰,所以我们不得不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征服地球上这个最后的拔海八千米以上高峰的难题。 伟大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为了摸清希夏邦马峰的情况,登山队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曾先后派出三支侦察组对希夏邦马峰进行了周密的侦察,拍摄了地貌照片,记载了地形难点,掌握了天气变化情况,确定了攀登的路线,汇集了相当充分的有关资料,并且同珠穆朗玛峰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和研究。登山队员们发现,希夏邦马峰在某些方面,困难程度超过珠穆朗玛峰。例如攀登路线长达三十六公里,比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路线还长;一年中只有四五月间有两三个适宜于登山的好天气时机,而且每一个好天气时机只有两天半的连续好天气,比珠穆朗玛峰好天气时机少而且短,而一次突击顶峰上下却需要十天时间,在突击顶峰前还需要进行几次高山行军,这就不得不使登山队员们经常在严寒里同漫天风雪搏斗。同时,希夏邦马峰拔海五千八百米以上有不少地方被一二百米深的冰雪复盖,危险的雪崩、冰瀑和各种冰雪裂缝为队员们造成了重重障碍。
要征服希夏邦马峰,对于年轻的中国登山队来说,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不少的,但这一切都吓不倒新中国的登山运动员们。他们的决心下定了。他们说:“有党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支援,有攀登世界最高峰的经验,我们就一定能用自己的汗水溶化坚硬的冰雪,用自己的双脚踏平各种障碍,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的五星红旗插上亘古沉睡的顶峰。”登山队员们说,多少年来的登山实践教育了他们:伟大的理想,宏大的抱负,都必须建立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都必须落实到日常艰苦的训练上,用硬功夫去攻硬“堡垒”。 从难从严刻苦训练
登山队员们在谈到他们在冰雪复盖的天山、在气候酷热的重庆和在高原城市拉萨苦练硬功的那段生活时,都很有感触。他们说:“我们平时练的功夫,在这次登山中全部用上了。”在那紧张训练的日子里,登山队员们在“山下多流汗,山上少受难”的口号鼓舞下,处处从难、从严和从实战需要出发,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队员们告诉记者说,党教导我们,哪怕登山过程中实际只需要五分功夫,平时也要按十分甚至二十分功夫的要求去锻炼。为了培养大家在滑坠时的自救本领和克服各种地形难点的本领,队员们加紧练习
“手指俯卧撑”和单杠“引体向上”动作,以增强握力、背力和耐久力。开始,有的队员“手指俯卧撑”只能作四五次到十几次,而党支部则要求每人“手指俯卧撑”能连续作五十次才算及格,九十次算优秀;“引体向上”连续十五次及格,三十次优秀。队员们还定期进行一万米、两万米的越野跑和长距离负重行走的练习。
经过一个时期的刻苦锻炼,大家不仅达到了及格标准,有些人还创造了少见的好成绩:“手指俯卧撑”一气能作一百三十五次,“引体向上”一气能作四十一次,单手握力达到一百公斤,潜泳一气能游六十五米。队员们在回忆这段生活的情景时说:由于大家决心大,劲头足,训练中情绪高涨,整天雪里爬,雨里滚,上山下河,从不间断。为了不放松锻炼,大家在宿舍里下棋打扑克牌,在图书馆读书看报,每人背上仍背着沉重的大背包。在锻炼中,队员们大都能负重三十公斤以上(有些达到四十公斤),连续行军六七天,平均每天走六七个小时,而在实际登山过程中,只要求负重二十五公斤左右。 平时练得苦到时顶得住
长时间的勤学苦练,使登山队员们具备了相当好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登山技术,从而保证了这次攀登希夏邦马峰的胜利。队员们说,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在拔海六千三百米以上的每一座高山营地,包括拔海七千七百米的“突击营地”都被冻雪埋盖,突击队员们在行军一天以后还要用冰镐挖掘帐篷,每次都要挖掘两三个小时,清除几百公斤的积雪,体力有很大消耗,但由于平时练得苦,所以这时大家都能顶得住。
当突击队员们向顶峰前进横切五十度的冰坡时,副政委王富洲双脚未能站牢,全身向几十米深的悬崖下滚滑,正是由于汉族队员陈三和藏族队员云登具有熟练的保护技术和良好的臂力,才能在千钧一发之际用尼龙绳拖住了六七十公斤重量的高速下坠,保护了战友的生命安全。突击队员们从拔海七千七百米的“突击营地”向拔海八千零十二米的顶峰冲击时,三百一十二米的高度只用了四个多小时,这是世界登山史上少见的高速度,这也正是他们具有坚定的必胜信念、良好的高山适应性、充沛的体力和熟练的登山技术的结果。(附图片)
登山英雄们在练习“手指俯卧撑”    陈雷生摄(北京晚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