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检验人员在工人中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18
第5版()
专栏:

检验人员在工人中间 本报记者 蒋青萍 同命运共呼吸
有一天,已经是深夜十二点钟了,南京无线电厂的检验工谢世雄从车棚推出自行车,正准备回家的时候,忽然想到车间里还有一个工人正在赶制最后一批机架。这批机架规定最迟第二天上午八点钟前完成。按规定明天上班检验也不迟,可是,他想,如果检验不合格,临时返工怎么来得及呢?想到这里,他又把自行车推回车棚,回到车间里,和那个工人在一起,边做边检验,直到凌晨三点钟,最后一批机架经过检验,开出了合格证,两个人才轻松愉快地回家休息。
又有一次,三车间机械加工工段二级工人姚大隆接受了加工整流子的任务。这种零件精密度要求很高,过去一直是五级老师傅加工的。姚大隆心里很紧张,目不转睛地看着机床,生怕出了废品。这时,在车间巡回的检验工徐翠银也来了。她悄悄地站在姚大隆机床旁边,姚大隆加工好一道工序,她就检验一次,第一件合格了,第二件又合格了。徐翠银这才放心地离去。可是,巡回到半路,她想到二级工人加工精密零件,需要加强他的巡回检验次数。她又重新回到姚大隆的机床旁边,拿起新加工的两个一检验,糟了,都不合格!姚大隆固然着急,徐翠银更着急。她马上和姚大隆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了办法,这以后,加工的整流子就全部合格了。
在南京无线电厂里,检验人员和车间工人之间,在生产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同命运共呼吸的感情是很多的。在车间里人们可以看到:检验人员不停地巡回在机床旁,巡回在流水作业线上,他们时而细心地观看工人操作,时而侧身倾听机器的声音。工人刚加工好第一个零件,他们就忙着量尺寸、查对图纸。这里的检验工作刚结束,又和那里的工人在一起研究生产技术,消化图纸资料……。而工人发现自己加工的零件有问题,也及时主动地告诉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和车间工人,在工作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去年以来的产品质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基本上实现了产品入库无返工。去年废品损失也是历史上最低的一年,今年头四个月,废品损失又比去年同期下降。 不愉快的回忆
可是,检验人员和工人之间,建立这种融洽关系,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
有一次,装配车间因为烘箱温度不均匀,烘出来的零件废品率比较高。有位检验员不问究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封条,就往烘箱上一贴,命令立即停止使用。
三车间有位检验员检验收音机上的电源变压器。他自作主张,突然增加了一项技术条件,使许多合格的变压器变成不合格了。生产工人不承认他增加的技术条件,坚持继续生产。检验员也不问情由,干脆来一个拒绝检验。
检验人员为什么这样“牌头硬”?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证产品质量。国家赋予技术监督科很大权力,他们有质量审定权、拒绝验收权、禁止出厂权、禁止使用权、停止生产权、否决权等等。因此,每当与车间发生争执时,有些人就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国家的代表,决不让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可是,车间的工人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一心想把生产搞好,谁也不愿意出废品,一旦出了废品,就希望赶快查明原因,接受教训。可有些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现,辛辛苦苦干了一天,送给检验人员,却因不合格而退了回来。个人完不成计划事小,工时浪费,原材料消耗,怎能不使工人们痛心呢?特别是车间生产任务紧张时,有些检验人员不能体谅工人,不能主动配合,有些零件虽然达不到技术条件要求,但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检验人员也要硬卡,非报废不可。工人们并不反对严格检验,但是对检验人员的这种态度,却憋着一肚子意见。一九六二年底,在一次生产班长座谈会上,生产班长就向检验人员提出了二百一十四条意见。
这些批评和意见,不能不引起检验人员的深思。应该怎样来改进自己的工作,使车间工人和检验人员站在一起,共同为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国家利益而努力呢?
技术监督科组织全体检验人员重新学习了生产方针和检验工作原则,认真地检查了过去的工作,还帮助几个好的检验人员总结经验。技术监督组长朱宝贵,每当工人接受一批新的生产任务,总是耐心地告诉工人应该在生产中注意什么;在生产过程中,他总是在车间里巡回检验,防止成批零件的返工报废。老检验工黄加生也是如此。他曾经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到组件装配车间学习,把他所在车间加工的零件的性能要求和零件在组件上的部位、作用等等都弄清楚,同时,对车间容易发生废品的工人、机床、零件等情况,也都摸得很熟悉。这样知己知彼,他就可以主动采取各种办法,预防废品产生。因此,在他们所在的两个车间,成批报废的零件就很少。而车间领导和生产工人对他们也是口服心服。他们说,这两人卡质量,才真是卡在节骨眼上。
从朱宝贵和黄加生的身上,检验人员受到一个最大的启发,就是要把自己放在工人中间,满腔热情地关心工人体贴工人的甘苦,牢牢地依靠工人群众提高产品质量,把技术监督工作做到工人们的心里去。从此,检验人员和车间工人之间,就出现一个崭新的关系。 质量预报
四车间需要加工四百个齿条。这种零件的齿根和底面的平行度要求很高。以往加工这种零件,废品率有百分之五左右。在组件装配车间装配过程中,还会发现有些零件不合要求。这次,检验人员事先集体分析了过去造成废品的原因,同时用书面报告车间领导,又告诉生产工人在加工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采取什么预防措施。检验人员还特别加强了巡回检验工作。终于使这批零件的加工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合格。
每当一批零件、元件、成品开始生产之前,检验人员就把过去检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生产中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的苗头,一个个进行排队,一个个分析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便在检验工作中积极预防。同时,他们将分析的意见,事先告诉车间,工段负责人,要求安排生产时注意。他们将这种办法称之为“质量预报”。这种办法现在已成为检验工作中的制度。 追查到底
在这样一个生产上千种零件的工厂,在质量上难免不发生问题。加工的零件达不到技术条件是常有的事,有的是工人操作问题,也有设备、设计、工艺等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检验人员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帮助工人实事求是地处理。
工厂生产的收音机,除了按照一般的检验方法检验质量外,还要用一百八十伏的低电压试听。有一个时期,发现有的收音机用低电压收听广播时没有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监督科本来可以命令停止生产,由设计、工艺部门研究解决。但这样做势必影响全厂生产计划的完成。这次,他们接受了过去的教训,将有毛病的收音机拿出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试验,检查原因,原来是电子管的质量有问题。他们一方面建议设计、工艺部门将库存电子管,全部进行测试,将测试后没有问题的电子管,仍继续供应车间;一面通知北京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很快派来了工程师,弄清了情况,表示回厂一定采取措施解决。这样,既没有影响车间生产,又没有使北京电子管厂为难,双方都很满意。 协商办事
检验人员虽然赋有相当权力,却十分珍惜自己的权力,从不轻易使用“上方宝剑”。他们遇到重要问题,总要与有关部门充分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以后,再作出决定。
技术监督科长倪引年到五车间技术监督组跟班劳动。他发现收音机电气性能检验以后,再装木壳,最后检验以后,再装后盖板。有时木壳、后盖板供应不上,不得不将检验合格的收音机堆放在一起。他感到没有装木壳的收音机搬来搬去容易损坏,同时灰尘多了,会影响质量,需要从调整检验点解决。可是这样会给车间生产带来困难,如果收音机木壳供应不上时,就会影响出成品。他登门拜访了设计科长、工艺师、生产长,提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改进建议,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支持他的建议。生产长表示愿意在生产调度中注意零件、木壳的齐套供应,避免车间生产受到影响。倪引年又拜访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同意先试行五天。结果试行到第三天,工人也都很满意。这项改进措施实行以后,既使生产秩序正常了,又保证了质量。 以理服人
装配车间检验人员在成品的最后检验中,发现有几台成品的玻璃绝缘子开裂。检验人员和车间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一现象。检验人员和车间都作了分析研究。车间的同志认为可能是零件本身的问题。检验人员认为可能是装配过程中的问题。双方各执己见,但是都没有充分的依据说服对方。检验人员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技术监督科领导。技术监督科派了技术员叶湘帆进行调查研究。叶湘帆到零件仓库进行了调查,仓库收进和发出的玻璃绝缘子都是合格的,肯定不是零件制造上的问题。可是装配工序很多,问题究竟出在哪一道工序上呢?他一道道工序观察工人操作,发现工人上螺丝时,用力不均匀,绝缘子的金属壳变形,致使玻璃开裂。问题找到了,他又进一步作了分析,认为工人操作固然有缺点,但设计所考虑的强力也不够。设计师同意这种分析,修改了设计。车间领导对他这种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也很心服。
现在,检验人员在车间领导和工人们的心目里,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印像。最近,全厂在评比中,技术监督科已被各车间和各科室公认为“五好”单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