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嫁妆、风尚、人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0
第6版()
专栏:

嫁妆、风尚、人心 葛德
嫁女要送嫁妆,不知何时和怎样兴起来的。但嫁妆好像具有时代的特征。它反映着一定的社会风尚和人的意识。从嫁妆的变迁,可以看出社会风尚和人心的变化。
剥削制的社会的风气是尚财,是贪恋舒适生活。那时的嫁妆也主要是金银首饰、箱笼橱柜、衣服被褥、家具摆设等等财物和生活用品。那时,娘家门第和新娘身价的高低,都是要用嫁妆的厚薄来衡量的。嫁女者,盼望女儿过门后能有较为有利的家庭地位和较为优裕的生活,办嫁妆总是要勉力而为的。当然,也有的只能“抱着梳头匣子上轿”,但那是被剥夺得太穷困了的缘故。土地改革以后,有人开始陪送镰刀、锄头、粪叉、粪筐之类的农具。这意味着社会的风气已转而崇尚劳动,鄙弃不劳而食了。爱女者祝愿女儿过门后,能用勤劳创造幸福。
现在则有了更新的嫁妆:“九女植棉组的姑娘出嫁时,由队里陪送四样‘嫁妆’:一份经过试种、在当地产量最高的棉花良种;一本植棉技术手册;一份在总结九女植棉组历年丰产经验基础上制订的一九六四年植棉计划;一面镜子”。(《嫁“银花”》五月十八日人民日报)。除了那面镜子以外,其余三样,都是为了把本队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推广到其他社队去,以求得共同丰产,处处开花。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风尚有了新的变迁,人们崇尚的不再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劳动,而是热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高尚行为了。赠嫁者在殷切期望:出嫁的人到婆家后,也能像在本队时那样的爱社、爱队如家,从集体生产的发展中去获取幸福生活的永久保障。
我们并不主张嫁女一定要送嫁妆。但是,我们高兴看到,透过嫁妆反映出来的这种高尚风格和集体主义的意识,能够不断发扬光大起来。我们主张,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方法、形式,对下一代进行集体主义思想和热爱集体劳动的教育,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促进其他社队的发展。永台大队党支部在这个方面创造了榜样,嫁妆、送别、探亲,不过是方法、形式的一种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