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十二年换了个新进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1
第2版()
专栏:

红壤,这是大自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难题。怎样治理红壤、改良红壤,把红壤变成良田?人们反复调查研究,反复试验,不断发掘群众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用科学态度、用科学方法向红壤进攻。结果:
十二年换了个新进贤
本报记者 宋培基 雷力行
在江西,进贤县以红壤著称。不过,以前它是以红壤多、红壤低产出名;现在,它是以红壤改良好、红壤增产多闻名。全国红壤科学研究中心——江西红壤实验站就在这里。
地瘦、水恶、收成微薄,是进贤旧日的面目。由于不断改良红壤,在短短的十二年间,换来了个新进贤。易旱易涝的红壤,有了排灌设施,百分之六十的田旱涝保收;水土冲刷现象,已经得到控制。过去“斗种难收半箩粮”的红壤地,现在有不少产量可与一般肥地相比了。
这是进贤人民治理红壤取得的重大胜利。
辛勤掌握第一手资料
进贤是十二年前开始改良红壤的。那时,全县有七十多万亩红壤水田和旱地,占了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这种土壤酸性很重,缺水缺肥,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一直很低。改良红壤,发展生产,是这里群众的迫切要求。
一九五二年,这个县在捉牛岗创办了一个红壤改良示范农场,揭开这一斗争的序幕。这年农场在一百多亩最瘦的红壤水田里,进行改良试验,采取施重肥的办法,每亩田施下一百多斤豆饼及大量的牛栏粪。春去秋来,获得三种结果:有的田产量由三十多斤迅速增到二百多斤;有的田略有增产;少数田苗不吃肥。同样措施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他们一丘一丘田去查原因,原来是红壤类型不一,特性各有差异。由此他们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要改良红壤光凭一般认识是不行的,需要把红壤的情况摸清摸透,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效地改良土壤。
他们把这一事例向群众宣传,把改良红壤的斗争引导到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掌握红壤第一手资料的工作上去。
这年冬季,一个群众性的调查研究活动便广泛展开了。在丘陵、平原和湖滨三种不同地区,分别成立了调查队。县、区、乡各级共组织了一千多名干部和农民,踏勘了大大小小数千个丘陵、山岗和湖汊,对红壤的分布,对不同红壤水田和旱地的种类,逐丘逐片进行了分类排队,造册登记。一个冬春调查获得了结果:全县红壤土中一种是丘陵红壤,面积最大,有五十多万亩;一种是山谷坑地红壤,面积有十多万亩;再一种是湖滨红壤,这种红壤虽然因湖泥沉积,土壤大有改善,但春涝秋旱无法保收,仍具有红土壤的特点,面积有四万亩左右。红壤耕地的类型,水田有七八种,旱地有四五种;每种类型田地的座落、面积等,也作了详细调查记录。这样,便把红壤耕地的自然面貌查清了。
接着,他们又调查红壤耕地的特性。这个调查,包括要查清构成各种红壤不同特性的土质、水肥条件与耕作性能等因素,任务更复杂。他们先后一项一项地作过红壤地力、排灌条件、水土流失、耕作制度与耕作习惯等多次调查。共调查了三十多个公社和垦殖场,召开了群众、技术人员、干部座谈会与田头鉴定会上千次,找出了各种类型的红壤,挖了二千多个土坑进行土壤化验分析。前后经历过四五个冬春,终于把各种不同红壤耕地的特性弄清楚了。例如,在捉牛岗农场试验中,发现有些田的禾苗不吃肥,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田地。经过考察分析,原来这种田不是苗不吃肥,而是土质比其他红壤更瘦,土壤又板结,水土冲刷也严重,肥料很难溶解,遇上一场雨水,肥料便被冲光,因而出现苗不吃肥的现象。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进贤县领导部门积累了比较完整的红壤普查资料,从红壤耕地的分布状况、种类,到各种红壤耕地的特性,以及红壤耕地上的水利设施、水土流失、作物分布等情况,都有全面调查的材料,有的还绘制成了示意图。
依靠群众反复试验
占有充分的资料后,进贤县就根据不同类型的红壤制定了不同改良措施:改造丘陵红壤,主要抓增加土壤的肥力;改良山谷坑地红壤,先从治理水土冲刷入手;改造滨湖红壤,着重防涝防旱。经过反复试验,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效果。
种植绿肥,是这里改良丘陵红壤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九五三年,他们在下埠、五里、三里等地,开始试验在丘陵红壤上种植绿肥红花草。县的负责同志亲自参加下埠的试验。头一年,下埠村在“秋分”边播下了五十亩红花草。红壤瘦田种绿肥不是件容易事情,这年有的田块就没出苗,有的田块只稀稀松松出几根苗,试验失败了。第二年,他们总结了经验,针对红壤田又瘦又旱的特点,把上次“满田扬”的播种施肥方法,改为点播、点肥,同时推行了既灌溉又防渍的技术,加强了田间管理。这年,下埠试验的五十亩田长出了茂盛的红花草。从下埠和其他的试点中,他们初步找出了红壤田种植绿肥作物的办法,到一九五四年冬,绿肥面积便扩大到十七万亩。
有些山岗梯田,土薄缺水,不长绿肥作物;有些山坑垅田水土淤积,土厚潮湿,也长不起绿肥作物。怎么办?他们又与老农座谈,找出这些田的特性,进行新的试验。如梯田缺少灌溉条件,不适合种红花草,就试种肥田萝卜、燕麦等较耐旱耐瘦的绿肥品种;山垅田采取冬季施暖性肥料和推行多种绿肥品种混播的办法,都获得成功。他们就这样,通过一步一步试验,找出规律,总结出了红壤田种植绿肥作物的全套经验。以后绿肥作物种植面积年年扩大,至今已推广到三十四万亩,基本上实现了红壤水田绿肥化。由于有了绿肥,加上逐年增施猪牛粪、草木灰等农家肥料,便逐步改变了红壤田瘠瘦的面貌。
这个县还有十八万多亩红壤斜坡地,大部分属山坑红壤地。雨水冲刷严重,是这些地的致命伤。进贤人民就从治理水土入手,采取挖沟、作埂等办法,也把它制服了。
尊重传统耕作经验
进贤县在改良红壤中,把总结推广群众的传统耕作经验,列为改良红壤的一项重要措施。
十多年来,他们在科学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曾作过多次这方面的调查。一九五五年,他们取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红壤改良站(全国红壤科学研究中心的前身)的协助,组织工作组到前坊、新前、新荣等地,调查了群众如何利用红壤。他们发现群众普遍实行“冬深耕,夏浅耕,春不耕”的方法,使红壤地里的作物生长良好。红壤冬深耕,能促进土壤疏松和养分分解,同时有利小麦冬播;春不耕防止雨水冲刷土壤;夏季结合锄草进行浅耕,能保水防旱。这是群众长期改造利用红壤的宝贵经验。他们及时向全县推广,解决了红壤地的合理耕作问题。
群众在麦地套种大豆的经验,经过他们总结,也得到普遍推广,而且有了提高。现在,他们大部分红壤地推行了小麦——大豆——芝麻,或小麦——大豆——粟一年三熟的制度。过去全县麦豆套种面积只几万亩,现一地三茬,不仅多争了一季作物,而且套种面积扩大到二十多万亩,既增了产,又做到了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
前年,他们在县农业劳模会上还推广了三阳公社赵埠大队群众“盘地”的经验。这个大队有一千多亩红壤旱地,虽然注意了保护水土,但每年总有些斜坡地上坡的肥土,被雨水带流到下坡,对作物生长很不利。这个队的社员就用“盘地”办法,每年秋收以后,以“愚公移山”精神,把十万多担下坡浮土“盘”往上坡,使一千多亩红壤地保持了肥土均匀,作物年年增产。
大部土地的颜色变了
进贤改良红壤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县已有百分之八十的红壤水田和大部分红壤旱地,经过改良,土色由红变紫,由紫逐渐变黑。最近县农业技术部门在?前垦殖场对七千多亩原来典型的丘陵红壤低产田进行土壤测定的结果,改良前有效含氮量只万分之五(即万斤土五斤氮,下同),含磷、含钾只万分之八,酸碱度达五点四;改良后土壤含氮、含磷量增加到千分之一,钾的含量也提高,酸碱度已接近中和(六点五),达到了一般肥地水平了。
一九六三年,进贤农业丰收,全县三十八万亩水田,稻谷平均亩产已达三百七十多斤;棉花有十三个亩产六十斤皮棉的生产队;四十多万亩大豆、小麦,亩产近七十斤。粮食大豆产量同解放初比,单产提高百分之五十,总产增加百分之七十二。这是改良红壤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贤县正在进一步发动群众继续改良红壤,力争在今后若干年内把已经改良的红壤进一步熟化,把部分尚未改良好的红壤改良好,使大面积红壤变成盛产粮、棉、油、豆的富饶之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