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运用阶级斗争的历史教育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1
第5版()
专栏:

运用阶级斗争的历史教育青年
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 张玉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河北省农村普遍开展了以阶级教育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了使青年受到深刻的教育,各级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一方面发动青年积极参加全民教育活动,一方面针对青年不了解过去的特点,依靠贫农下中农,加强了村史、家史、社史(以下简称三史)的教育。两年来,“三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调查,约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村庄进行了“三史”教育,其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各地在讲“三史”的同时,还编写了村史,收集了大量的实物,编出许多“三史”戏剧。这些不仅对现在的青年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可以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要使农村青年革命化,进行“三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广大青年从大量的血泪斑斑的史实中,更深入地懂得了人剥削人的旧社会的不合理,懂得了必须依靠贫农下中农对地富反坏分子实行专政的道理,从而激起了对旧社会的仇恨,更加热爱党、毛主席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提高了走集体化道路的自觉性。实践证明,树立明确的阶级观点是青年革命化的根本问题,而“三史”教育正是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的很好的办法。
怎样向农村青年进行“三史”教育?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使青年从多方面获得阶级
和阶级斗争的感性知识
在新社会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都没有受剥削受压迫的切身感受,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缺少具体的了解。进行“三史”教育,首先就要使他们了解过去,获得这方面的感性知识。这就需要抓住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纲,从多方面进行教育:既要讲解放前阶级斗争的历史,也要讲解放后阶级斗争的表现;既要讲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也要讲劳动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既要讲贫农下中农过去的苦难,也要讲广大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既要揭露恶霸地主的凶暴残忍,也要揭露“笑面虎”地主的阴险毒辣。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对过去有个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了解。
揭露旧社会,要采用多种方法,总括起来,就是典型教育和一般教育结合,了解别人的苦同了解自己家的苦结合,听讲同看实物结合。各种方法,作用不同。苦大仇深的典型,感染力强,能使青年了解过去穷人苦难之深;广泛访问,能更彻底地揭露旧社会,帮助青年认识苦是整个阶级的苦;问父母,使青年了解自己家的苦,更能打动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阶级感情;编写村史、家史,可促使青年多访多想,加深认识;口授是“传苦”的主要形式,但是“百闻不如一见”,搜集实物,举办展览,使青年看到旧社会地主富农剥削压迫穷人的罪证,印象深刻,牢记不忘。
当青年了解到一些史实以后,帮助他们把感觉和印象在脑子里反复几次,系统起来,会进一步加深对他们的教育。有些地方采取了摆苦摆甜等办法,使青年们弄清旧社会穷人都有哪些苦,新社会都有哪些甜;同时进行漫谈讨论,交流情况,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受到的教育愈益深刻。
对于不同出身的青年,还应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如对于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青年,除了让他们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以外,还要有领导地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访问受过他家剥削的老长工、老佃户,揭露他们家里的罪恶,拆穿所谓“勤俭起家”、“慈善为怀”的骗人鬼话,帮助他们认清剥削阶级的反动本质,同家庭划清界限。
二、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青年们知道了过去苦,但往往找不到真正的苦根;懂得了今天的幸福,可还对幸福的来源体会不深。他们思想上容易产生这样一些问题:旧社会穷人为什么苦,地主、富农为什么富,到底谁养活谁?地主、富农是否有善恶之别?现在的甜到底是怎么得来,等等。抓住这些问题,组织青年进行专题讨论,把它们一一解决了,思想才会提高一步。许多地方抓住这些共同性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引导青年追根求源,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效果很好。
帮助青年提高理性认识的根本途径,是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运用毛主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释阶级斗争中的问题。如在挖苦根时,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会帮助青年挖到了苦根。在摆集体化的优越性时,组织青年学习《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从而更加坚定了大家走集体化道路的思想。青年们说:“这样学,把问题对上了号,真解决问题。”
挖苦根,找甜源,是对青年进行“三史”教育中提高他们觉悟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摆苦后挖出苦根,摆甜后找到甜源,才能帮助青年理解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规律,真正提高青年的阶级觉悟;才能使青年从恨一个剥削者到恨整个剥削阶级,痛恨旧制度;从感激拯救自己的某个人,到真正热爱党和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从不忘自家的苦,到不忘阶级苦,看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受压迫的阶级兄弟没有获得解放。这样,才能使“三史”教育在促进青年革命化,帮助青年确立革命的世界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把阶级观点贯彻到行动中去
青年们觉悟提高以后,很自然地要求进一步改造思想,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去。正如有的青年所说:“把泪变成恨,把恨变成劲,革命干到底,为党献青春。”这时因势利导,推动青年自觉地对照检查,积极投入当前斗争,就可以更好地巩固教育的成果。讲收获、谈体会活动的内容,总的要围绕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讲收获,谈体会,提高觉悟的基础上,引导青年把教育成果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样把进行教育和组织行动结合起来,教育促进行动,行动又巩固教育的成果,并且进一步起到教育作用。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不可要求过高过急,要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政策,避免简单从事。
我们深深体会到,用一段时间,比较集中而又系统地对青年进行一次“三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在集中的“三史”教育搞过去之后,仍须在青年中经常进行“三史”教育。这是因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三史”教育不可能一次搞得很普遍、很深入,即使搞得比较普遍和深入,也需要不断重温,温故可以知新。随着形势的发展,青年的思想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青年在不断变换,少年不断地一批批地补充进来。经常的“三史”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时的斗争任务和青年中存在的问题,使青年每次都能得到新的收获。
为了经常对青年进行“三史”教育,建立一支队伍,搞好一套教材,树立一些制度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地区不仅请老党员、干部、革命战士、贫下中农作报告,并且和他们中的不少人建立了比较固定的联系;编写村史、家史,编演以“三史”为内容的戏剧;搜集实物,建立阶级教育展览室;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迹,加以保护,用作教材;利用革命节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的县、社和大队还根据自己的情况,推行了“传代”活动。南皮县在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个贫农的小孩因折了地主家的一枝杏花,被地主打死的事件。每年到杏花开时,全县许多团支部和少先队就以“杏花泪”为内容过一次团日、队日,讲“杏花泪”的故事,演“杏花泪”的剧,唱“杏花泪”的歌,对青少年进行不忘血泪仇的教育。这样搞了两年,有关“杏花泪”的故事,已在全县青少年中几乎人人皆知了。创造这些条件,经常在青年中进行“三史”教育,使其逐步形成传统,使广大贫农下中农的“家谱”代代相传,对培养革命后代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