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首都大批农业科学工作者长期在郊区蹲点 农业科学下道路越走越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2
第1版()
专栏:

首都大批农业科学工作者长期在郊区蹲点
农业科学下乡 道路越走越宽
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实际,在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科学技术工作人员群众观点增强,思想觉悟提高,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日益活跃。
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记者于英士、高洁报道:今春以来,在北京郊区的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田里,经常可以看到须发斑白的老科学家、老教授和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同社队干部、老农一起察看禾苗,共同探讨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这是京郊农村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出现的一个新气象。
今春阴雨虽多专家办法高明小麦很少倒伏水稻很少烂秧
据了解,从去秋种麦开始,首都农业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的三百四十多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中,长期在北京郊区社队蹲点搞研究的就有一百人左右。其中仅是小麦科学技术工作者下乡到国营农场、公社生产队,和干部、工人、老农合办或进行技术指导的试验田就有七十三处,共三万多亩。科学技术工作者们通过田间考察、在县里和社队里建立试验研究基地,以及下队蹲点同干部、老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合办试验田等方法,把试验、示范和推广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这就有助于克服科学研究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缺点,使科学技术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受到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的欢迎。
今春郊区一度阴雨连绵,小麦开始倒伏,有的发生锈病。这时候,大批科学工作者深入麦田考察,及时提出了防倒伏和防治锈病的措施。尽管今春雨水多,小麦种植又较密,但很少倒伏,锈病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目前郊区农村广泛使用的小麦栽培技术管理历程表,是科学工作者把近几年来分散在群众中的小麦丰产经验去芜存菁,加以科学整理,补充入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而后得出的产物。由于它适应不同的地区,内容又简明易懂,很快成为郊区农村干部和技术人员指导小麦生产的重要依据。
继此之后,首都研究水稻、玉米的科学工作者,也以同样方式及时编写出水稻、玉米的生产栽培技术管理历程表。今春许多公社采用的水稻湿润育苗方法,就是水稻历程表中推荐的培育壮秧方法之一。今年春天北方阴雨多,日照少,气温低,对秧苗生长很不利。京郊水稻因为采用湿润育苗法,很少烂秧现象,大部分地区还比去年提早一周左右时间插上秧。
下乡先当学生再当群众先生推动当前生产获得丰富资料
下乡蹲点的科学工作者,到农村后先当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从总结群众经验入手,和群众一起开展科学实验。很多人体会到:抱着这种态度下乡,不仅科学研究的根子越扎越深,路子越走越宽,而且也有助于增强自己的群众观点,提高思想觉悟。从事养猪研究已二十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炳坦,到郊区养猪红旗单位——顺义县木林公社陈各庄大队蹲点后,首先向饲养员跟班劳动,解剖“麻雀”。他发现这里的饲养员管理刚出生的仔猪有特殊的经验,但对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不够科学,于是,他根据当地群众经验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仔猪过出生、补料、断奶等“三关”的措施,效果果然很好,使这个生产大队今年出生的小猪成活率比去年提高百分之十二,断奶小猪的死亡率由百分之二十减少到百分之五以下。他到农村后,感到自己过去的研究工作有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有扎根在生产队里,以研究所试验室的工作作补充,这样研究出来的东西,才能真正对实际生产有用。研究小麦栽培和育种多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曾道孝、张锦熙、王恒立等也和李炳坦有同感。今年他们都在郊区“蹲点”和干部、农民合种试验田,在大面积的麦田内进行科学技术的中间试验,以点带面,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既推动了生产,又从实际生产中获得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料。他们都感到这是一条使农业科学研究结合生产实际的最好的路。
不顾严寒酷暑坚持考察研究农民知心朋友干部得力参谋
为了把科学技术献给农业生产,许多年逾半百的老专家,如水稻专家汤佩松、崔澂、廉平湖,小麦专家蔡旭、卜慕华等,往往放弃假日休息,不顾严寒酷暑,连续几天深入田间考察。土壤专家李连捷等去年和今年也多次爬山越岭深入深山区,考察和研究山区土地综合利用的问题。在农村蹲点的许多科学工作者利用晚间休息时间,为生产队办技术训练班,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结合当前生产,讲授科学知识,作什么,讲什么,农民听得懂,用得上,既解决当前生产的问题,又培养了人才。科学工作者所到之处,生产队的科学技术小组纷纷建立,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也很活跃。今年以来,经过市、县农林部门和科学工作者的大力培养,很多公社生产队都有了自己的技术员。一些长期在农村蹲点的科学工作者,通过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商量,一起办试验田,为生产队解决了许多生产关键问题。这些人不仅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也成为广大社队干部领导生产的好参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