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培养工农感情,塑造英雄人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2
第6版()
专栏:

培养工农感情,塑造英雄人物
河北省天津市京剧团演员 李荣威
“塑造新时代的工农兵英雄形象!”这是时代向我们戏曲工作者提出的历史任务和庄严号召。戏曲必须成为我们时代的镜子,表现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群众英雄人物,宣扬我们时代的革命精神,使戏曲真正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作为一个演员,一个戏曲战线上的共产党员,我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在这次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我们演出了《六号门》。这是一出表现天津解放前后搬运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戏。我在戏中扮演工人胡二。《六号门》这出戏,最早是由天津六号门搬运工人集体创作的,后来又被搬上了银幕。但是这次改成京剧,却与原来有了很大不同,这除了在剧本情节的具体结构上有了变动以外,主要是加强了胡二这个人物。原来,这个人物一般说只停留在忆苦思甜这一水平线上,而今天,我们力求把他写成一个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工人形象,即三代惨遭与国民党党警勾结的、具有封建主义色彩的脚行把头的剥削压迫,在党的教育影响下,逐渐由自发的个人反抗成长为一个斗争方向明确的自觉的革命斗士。这样一个工人的形象,目前在京剧舞台上还不曾多见。我有机会去创造这样一个可尊敬的角色,这是党给我的光荣。
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个人物演好呢?我从坐科到今天,演了二十多年戏,每天与之共同生活的,无非是历代帝王将相、草莽英雄。对于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口口声声要为他们服务的工农兵,却一点也不熟悉。你演六号门的工人,可是六号门老工人就坐在台下看戏,来不得半点虚假。怎么办?愁得我这个从来也不失眠的人,一连几夜没怎么合眼。这时候,党又给我们点亮了明灯,让我们到六号门当工人去,去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去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和反对什么,去熟悉他们的言行举止、脾气禀性。
我从这一段排演过程体会到,这是演好现代戏唯一正确的阳关大道。六号门工人热情地欢迎我们,他们把我们演《六号门》看成是替他们谱场史、家史,因此把这件事当成他们自己的事一样。我们在一起扛大包、拉“地牛”,在一起谈往日的辛酸,说今天的幸福。有位老工人赵恩禄,他的身世就跟胡二的悲惨遭遇一样。当年,他五口之家三人作工,还天天忍饥挨饿。因为干一天活,得来的脚钱有十分之八被脚行夺走。他大哥有一天揽不到活,饿得头昏眼花,下了海河,让滚滚浊浪卷走了他的一生;他母亲闻噩耗赶来,抱尸痛哭之后,也跳了海河!父亲拉着他挨门挨户化钱,草草埋葬,却因此拉了脚行把头的一屁股债。他父亲从此不言不语,常常一人坐在海河边流泪,有一次竟失魂落魄地走到坟地里要上吊寻死。赵恩禄同志流着眼泪讲过去,真是一句话一滴血啊。我们听着,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一个下雪天,我们跟工人一起拉“地牛”,我们的腰都弓得快使上身碰着地了,笨重的“地牛”才勉强往前挪动。这种沉重的劳动,使我亲身体验了过去搬运工人身上劳动的重荷!工人们对我说,那年头,工人们喝几口凉水紧紧腰带就得干一整天啊!
通过一个时期的深入生活,使我初步了解到了搬运工人的过去,初步熟悉了他们的生活和言谈举止。我似乎觉得脑子里不像开始时那样“空”了,一下子缩短了我同角色之间的距离。在排戏中,特别是排到第三场“卖子”时,我的感情就汹涌起来,眼前出现了一幅幅旧社会搬运工人的血泪画面,我完全沉浸到戏剧情节中去了。有时由于自己过于被低沉的感情所控制,竟影响到排不下戏去。演出后,观众对我们表演中的真挚感情,作了热情的肯定和鼓励。一直关怀我们排演的党的领导同志也指出,这种感情是值得珍贵的,是演好工人的基础。
但是,要把工人的形象创造得有一定高度,只是停留在熟悉工人过去的苦难生活是不够的,必须学习工人阶级在阶级斗争中鲜明的爱憎和硬骨头精神,用今天的认识水平去看待解放前工人的生活和斗争,而不能自然主义地把工人的悲惨遭遇搬上舞台。这方面,一直帮我排练的赵恩禄同志给了我更大的教育,他在向我介绍他过去在话剧《六号门》里演胡二的体会时说:“是谁逼着你卖子的?是把头马金龙!是整个旧社会!因此,要愤多于悲。而你却太感情了,显得咱们工人太软。可能胡二当时认识不到必须推翻旧社会,但咱们在思想上要有这个‘底’。因为你演的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人形象,而不是一个随便的工人。”这位从阶级斗争急流中过来的老工人,能够敏锐地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待问题,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阶级教育。
有了一些生活,这是第一步。接着便是如何通过表演把它体现在舞台上。这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内容决定形式,但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形式,内容才能得到很好的表现。我体会到,演现代戏,在这个问题上,真需要一个三起三落的过程。这便是,从新内容出发,破除旧形式,创建新形式。我演了二十多年花脸戏,习惯了一套表现历史人物的程式动作。一上台,这些东西就自己跑出来了。观众说:“胡二像老头,不像二十多岁的搬运工人!”这套旧的表演形式与新内容合不在一块,必须破除它!当然,不是说这些旧的都不要了,这些东西也都是从过去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的具有相当的形式美。所谓破除它,就是不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在同志们群策群力之下,我们努力从新人物出发,并尽量遵循京剧传统表演规律,在表演上摸索着进行了一些尝试。
胡二的基本形体动作是很重要的。我从这个人物是二十多岁的壮汉,而且是搬运工人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克服了哈腰、弓腿的习惯,由始至终挺腰、提气,在身段中吸取了武生的一些动作程式,并采用了搬运工人行动粗犷幅度大、步伐沉重有力的特点,加以揉合,以突出人物血气方刚、英气勃勃的轩昂气概。
在整出戏中,胡二的思想性格是逐渐发展的,是统一的。但我在掌握上,却把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开始到第三场卖子丧父。这一段中,胡二接二连三遭到不幸:大哥被把头逼着空肚拉“地牛”,被车轧死了;为了向把头马金龙催讨拖欠的工钱,他被马金龙无理辞退了;马家逼着要债,老父奄奄一息,一家三口张着嘴等吃!胡二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狠心忍痛卖子!卖子还债,这正是胡二不甘屈服的反抗性格的表现,他没有向马金龙屈膝。这一段,我主要去掌握人物的低沉、悲愤和倔强。这段戏主要是通过唱来表现的。从人物出发,我们安排了大段行腔悲愤的反二黄,同时,由于考虑到他面对面的是同患难的妻子,以及为了使行腔尽可能优美动听,在花脸反二黄中揉进了老生的行腔方法。而且,一般反二黄行腔凄凉低沉,我们却从人物出发,赋予了愤怒的感情,加进了刚健的音色。
第二阶段,是胡二成长的一个转折,主要是第四场戏。胡二卖子归来,不想马金龙已指使爪牙抢去了他的卖子钱,踹破了锅台,踢死了他的老父,被把头闹得家破人亡!胡二怒火中烧,再难忍受,他拿起菜刀就去找马金龙拚命。中途被我地下党员孙掌柜劝进酒馆后,他借酒浇恨,悲愤地发出了一个个他思考已久而又难于解答的人生疑问:“为什么穷苦人当牛作马难得一饱?为什么我父兄忠厚一生无好报?他马家越作恶来越富豪?”这一阶段,胡二的情绪达到了沸点,从这点出发,我使用了一些大幅度的动作。胡二提刀上场时,配合急急风的锣鼓,我的步子又急又重,走了一个“太极图”后,猛然一下刀花接着“亮相”,这里我采用了《狮子楼》中武生去杀西门庆的身段。这些动作幅度大,节奏感强,有助于更好地体现胡二愤怒的感情。接着,地下党领导人丁占元等赶到。丁向胡指明了杀死一个马金龙是不行的,这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斗争,必须团结起来,进行集体斗争,才能获得胜利。胡二的疑问得到了解答,开始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第三阶段,便是胡二在斗争中逐渐成长、成熟的阶段。寿堂罢工斗争获得胜利后,胡二认识到了阶级的力量。在离开马家时,狗腿想持刀行凶,胡二猛地脱下棉袄应战,怕工人罢工的国民党宋秘书喝下狗腿。这时,我借用了搬运工人一个生活中的习惯动作:右手抓住棉袄领子,猛一下甩在左肩上,用蔑视和仇恨交织的眼光扫了敌人一眼,不慌不忙地走下场去。这个动作,用来表示对敌人的蔑视,收到了一定效果。在这一阶段,胡二从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因此,我在表演中就注意表现他的机警、镇静和比较深沉的仇恨。例如,眼神的运用,我不像前两个阶段那样多用凝眼,而是转动得多,从仇恨中透出一股英气和自信来;在身段和唱念上,我也力求使它有力、爽脆。特别是第七场,胡二去警告马金龙不准捣乱破坏,这时胡二已处在主动和审判者的地位,在二人一段针锋相对的对白中,我一字一字用力吐出,努力做到像子弹一样射向敌人。
目前,我们的演出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提高之处。但通过这次排练、演出《六号门》,才真正体会到了,只有多演、演好现代戏,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戏曲工作者的任务,才能更迅速地培养自己的工农感情,促进自己的思想革命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