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活样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3
第2版()
专栏: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活样板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厂的调查报告
群文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机械厂,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农业生产服务、受到全县农民热烈欢迎的工厂。几年来,这个厂制造了两万四千多件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二十一万多件机引农具配件,六十五万多件小农具,同时还修理了各种农具四千多台次。他们逐步形成了一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好办法、好制度、好作风。
这个厂的条件并不好。它一无好设备,二无好厂房,三无固定的产品方向。但是,他们不是等着要任务、伸手要东西,而是依靠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的精神,自己解决自己的困难;依靠深入农村,经常坚持调查研究,做到了“农民要什么就做什么”,“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什么时候坏了什么时候修”。所以农民称赞他们的产品及时、对路、成本低,称赞他们服务态度好。而工厂本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做到了产销平衡,年年有利润上缴。
从下乡调查入手
这个厂一九六○年七月,由综合性的机械厂改为农业机械制造厂。搞农业机械究竟有没有前途?能不能做到产销平衡和解决任务不足的问题?怎样为农业服务?当时,心里是没有底的。面对着这些问题,党总支研究了两条办法:一面组织全厂干部和党、团员学习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并向全体职工大讲工业支援农业的意义,大讲工人阶级在农业技术改革中所担负的光荣任务;一面组织职工下乡调查,看看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摸摸自己的厂子究竟能做什么。
农村是最广阔的天地,但是只有勤于调查研究的人才能真正认识这个天地的广阔。有一次,调查组来到了他本扎兰公社沙兰扎大队,他们看到一个妇女在磨面,她抱着碾杆,慢腾腾地围着碾台转,一边走一边扫,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在后边跟着推。碾房外面,还有两个妇女端着簸箕在等着。这本来是农村常见的事情,但是他们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这样转不迷糊吗?”
“怎么不迷糊!”
“一天能磨多少?”
“顶多不过二斗。”
第二天他们到了泡子公社戴子屯大队,又问这个大队的张队长:“你们这里碾米、磨面占用多少劳动力?”
“说一半可能嫌多,不过妇女劳动力大部分被这个活占去了,特别是到夏锄、秋收劳动紧张的时候,更是把人急死!”
这个地区既没有电,柴油机也不多,劳力又十分缺乏。怎么办呢?他们采取了“三结合”的方法,根据解放式水车的原理,设计试制了一种畜力原动机,大大减轻了推米磨面的劳动强度。
阜新县的地理特点是:“南部丘陵东部洼,西部山区北部沙”。农业机具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他们在苍土公社调查时,一位老农说:“我们这里黑土地多,土质发粘,你们的铧子不光滑,尽带土,这样牲口拉着费劲。”在老河土公社调查时,那里的农民又说:“这里是黄粘土,石头多,可是你们的铧子发脆,不适合我们这儿的土性。”他们真没有想到这样一种简单的小农具,在不同地方竟有如此复杂的要求。但是这件事,使他们逐渐认识到深入实地调查的重要性。这几年,他们生产的改良犁、钉齿耙、抗旱水箱、推土车等二十九种新产品,都是经过调查农民需要后生产的,因此销售情况很好。
调查研究已经成了这个厂办好企业的一项经常制度。据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厂职工共下乡二百五十多人次,到过二百五十多个生产队,访问了四百多位农民和生产队、公社的干部。通过调查,他们摸清了公社、生产队的需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生产计划。
又制造 又修理
一九六○年,这个厂改为农业机械制造厂以后,修理业务跟着就停下来了。当时,不少职工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干农业活零零碎碎,已经够乱的了,再加上更零碎的修理活,今天修个螺丝,明天配个零件,工厂非乱套不可。有一次,一位蒙古族老大爷赶着大车来修理农具。工厂门卫指着牌子说:“我们是制造厂呵,修理活到街里去吧!”老大爷举着铡草机上的牙轮说:“机器是你们厂造的,你们不修,这‘一命货’就算完了。”对于这件事,各有各的议论。有人认为:农业是咱们的命根子,农村是咱们的市场,农民是咱们的老主顾,我们不能一推二不管;有人却认为:又制造又修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不用忙生产,光看热闹吧!又有一次,他们在泡子公社惠德营子大队进行调查,看见八台铡草机就有六台闲着不用,但这六台铡草机坏得并不严重,便问生产大队长:“为什么不去修理一下呀?”大队长反问他们:“你们制造的机器你们还不修,谁给修?”这一问,使他们大受震动。这是农民对工厂最严厉的批评。厂党总支委员会研究以后,下决心抽调十几名技术较强的工人,成立修理车间,恢复了修理业务。为了不耽误农业生产,他们实行了随来随修、急活不过夜的制度。对本厂出的产品实行了保修、保退、保换的制度。他们对不是本厂出的产品也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化石嘎公社、紫都台公社和于喇嘛寺公社共有八十八台七寸步犁、一百台波兰犁需要修理,但没有图纸。他们就积极主动地去内蒙古的赤峰、吉林的延吉找到了图纸,做了四百件配件,把这些犁抢修出来了。
开展了修理业务以后,农民又提出了新问题。有一次,苍土公社下洼子大队党支部书记、省农业特等劳动模范王贵德来厂说:“我们派大车来修理铡草机,修理费只花十元零五角,但人吃马喂,来回旅费却花了五十多元。”他们觉得这个道理很对,只是等人上门,不是办法。于是又组织一部分工人背着工具箱下乡修理;后来,他们又改装了两台畜力流动修理车,车上装上老虎钳、手摇钻、砂轮等修理工具和农具配件,游社串队进行巡回修理。农民满意地说:“这下子你们算是服务到家了。”两年来,这个厂已有五百多人次下乡修理农具,走了三十四个公社,一百十二个大队,修理了一千八百多台农业机具。
修理车下乡,农民省钱省事。工厂呢,得到的好处也很多。它不但是修理车,而且是调查车,宣传车。农民称赞他们是“及时雨”,工人说他们是“工厂的好耳目。”
试验 生产 推广
今年年初,县里开会推广毛岭沟、招子沟、塔子沟治山治水、植树造林的“三沟”经验,他们闻风而动,立即派人去“三沟”了解当地农民的需要和意见,并请当地的劳动模范来厂参观座谈。根据农民的意见,他们试制了开沟犁、挖坑钻、植树苗器、双用镐、筒锹、齿耙等七种机具,目前正在分批试验。这种闻风而动,说干就干,积极组织试制、试验的精神,也是这个厂的一个特点。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苍土公社的劳动模范反映说:“这几年做犁辕的榆树太少了,犁辕一坏就完,要不及时解决,就得影响明年的春耕生产。”副厂长刘德纯听到后,立即到东苍土大队进行调查,果然这个大队缺四十副犁辕。回厂后,他们就按照综合号铲趟机的样子,积极设计、试制了一台阜新改良犁。刘德纯又带着几名工人来到东苍土大队试验,请老农鉴定。在第一次试验中,老农反映犁身太重。他们就去掉梭上的弹簧架、插板、把手等七、八个不必要的零件,减轻了体重。第二次试验,老农又说:“铧子飞翅小,反手小,只能种地不能趟地。”根据这个意见,他们做了三种铧子,适应了趟地的需要。当第三次去试验时,老农又说:“犁杖把还高一点,用起来累人。”还提出犁瓮发脆,最好由生铁的改为熟铁。职工们又不厌其烦地改进。经过五访农民,七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
产品生产出来了,还有推广、传授技术这一关。他们一般是组织农业服务队,带着新式农具下乡进行示范,传授技术;或者先交给农民使用,农民认为好使就留下,不合意收回来。这种做法,农民非常欢迎。阜新改良犁试制成功以后,刘德纯亲自深入十二个公社,套上两头牲口,用铁犁翻起地来,到了地头,他向农民详细地介绍了装卸铧子、调整犁底的方法和简单的维护、修理方法。这样既传授了技术,又为工厂的生产广开了门路。去年一年就售出了五百台阜新改良犁。
为了使试验、推广工作经常化,使新式农具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这个厂在铁匠格冷、元宝洼、下洼子等三个生产队建立了试验点。凡是试制的新产品都拿到这几个点去试用,请老农来鉴定。
好风气 好队伍
一九五三年春天开始建厂的时候,这个厂全部家当只有两台小烘炉、四副铧模子、四套锅模子。一个厂长领着二十一个工人,赤手空拳,连个厂房都没有。当时,工人中有些怕困难的,不免说些泄气话。但也有一批不怕困难的人。他们说:“人穷志不穷,越穷越要干,没有机器自己造,没有厂房自己盖。”当时的厂长项殿甫同志,依靠一部分积极分子,自己带领工人,东跑西颠,借工具,找材料,搬石头,运木料,起早贪黑,亲自动手,盖起了二十多间简易厂房,才算打下了一点基础。从此,这种“没有厂房自己盖,没有机器自己造”的精神,就一直流传下来了。十一年间,这个厂的厂房扩大到三千一百多平方米,其中自己修建的就有一千九百三十平方米;机械设备增加到四十四台,其中自己制造的就有二十二台,改装的有十六台。他们用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武装了自己。
他们勤俭起家办起了一个好工厂,也锻炼了一批好工人。厂里有三名六十开外的老工人,算得上这个厂的“三老”。他们每个人在旧社会都有一本苦水账,现在都有一个好名声。老更夫郑文明,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他晚上打更护厂,白天拣“破烂”,成天背着一个竹筐子,东走走,西看看,别人看不上眼的废铁片、小洋钉、破鞋底、烂绳头,一点一滴,他都收集起来。有用的送进仓库,没用的卖给废品公司。几年来,光废品就卖了七百多元,全部交给了工厂,工人们都说:“郑大爷眼勤、腿勤、手也勤,真是我们的好管家。”在全厂二百多名职工中,就有十四名“五好”职工,二十二名革新能手、质量能手、节约能手,还有二十五名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生产战线上的积极分子。
这个厂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批好骨干,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干部参加劳动不仅仅是一种制度,而且形成了一种习惯。他们参加劳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常性的分头到车间劳动,一边参加生产,一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种是带着问题到车间跟班劳动,解决了问题再转移。不管哪种形式,他们都是到最重要、最薄弱、最累、最脏的地方。从一九五三年以来的十一年间,全厂干部平均每人每年都劳动了三十天以上。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三年期间,平均每人每年的劳动日数,一般干部是二十五天到三十天,厂级干部是四十五天。从一九六○年七月以来,这个厂的干部还先后到二十一个公社的七十五个大队参加过劳动。他们一边劳动,一边了解农民的需要。
× × ×
几年来,这个厂在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面作了许多工作,是农机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但是,他们的工作也还有不够的地方。主要是有些产品的质量不够好。不久前,他们把九种主要产品逐项和辽宁省最好的同类产品比较,找出了二十七项差距。他们下决心苦练基本功,加强技术基础工作,提高思想觉悟,突破产品质量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