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临夏市枹罕公社粮食增产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3
第5版()
专栏:

临夏市枹罕公社粮食增产调查报告
中共甘肃省委临夏农村工作组
甘肃省临夏市枹罕公社位于临夏市西郊。全社现有耕地一万九千四百多亩,绝大部分是水地,主要生产小麦和蚕豆。全社有十个大队,一百九十三个生产队,一万四千九百七十一人。
解放前,这里的绝大部分土地,被反动军阀、官僚和地主霸占着,广大贫农、下中农终年遭受着地租、差役和苛捐杂税的残酷剥削,过着极为贫苦的生活,还有许多人被迫流亡他乡。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翻身农民作了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才逐渐得到发展。农业合作化以后,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从此生产逐年稳步上升,到一九五七年,全社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四百五十六斤,成为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在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期间,由于连续的自然灾害和具体工作中的缺点,使农业生产遭受到暂时的困难,产量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坚强勇敢的枹罕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集体生产,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使农业生产迅速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一九六三年,全社的农业生产获得了好收成。粮食总产一千零四十三万九千多斤,平均亩产五百五十四斤,比历史上最高的一九五七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一点四九。由于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历年都超额完成了国家粮食征购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城市和国家的建设事业。生产发展了,社员生活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一九六三年全社除平均每人从集体分到口粮五百二十八斤外,还留下储备粮十二万三千三百斤。
一九六三年秋天,枹罕公社进行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于正确地执行了中央的方针政策,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组织起了贫农、下中农的阶级队伍;广大干部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改进了思想作风,积极工作,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觉悟大大提高了,热爱人民公社、依靠集体的思想更加牢固了,劳动热情高,革命干劲足。目前,枹罕公社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听党的话,按党的政策办事
枹罕公社人民连续三年获得好收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听党的话,按照党的政策办事,因而战胜了重重困难。
(一)坚决走集体化道路。
枹罕公社人民在集体化的道路上,经过严重的斗争风浪,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考验,愈锻炼愈坚强。他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正确方向。
在公社化后的两年时间里,枹罕人民由于遭受了自然灾害和工作上的某些缺点,曾遇到许多暂时困难。在暂时的经济困难和尖锐的阶级斗争面前,大多数社员特别是广大贫农、下中农,在公社党委领导下,坚决走集体化道路,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
(二)检查评比,大鼓革命干劲。
几年来,公社党委一贯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检查评比的工作方法,开展比、学、赶、帮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大鼓革命干劲。每年根据生产季节的中心任务,在全社范围内组织四至五次的检查评比。以公社干部为主,组织老农、队干部、技术员,深入田间、圈棚现场观摩,逐队、逐块的看土地,看粪堆,看农具,看牲畜。既评比行动快慢,又评比效果好坏,好经验积极推广,有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大大促进了社员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活质量。在检查评比的促进下,几年来涌现出不少“五好”队、“五好”社员。仅一九六三年,全社就评出“五好”大队两个,“五好”生产队五十九个,“五好”社员六百七十八人。目前比学赶帮、争取“五好”的群众运动,正在全社深入开展。
(三)做人的工作,抓活的思想。
公社党委十分重视做人的工作,经常对社员进行以阶级教育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一九六三年以来,公社党委在全社贫、下中农中,挑选了解放前苦大仇深,思想进步的三十一名老长辈,经常向社员和青年人讲他们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和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通过回忆对比,以活人活事,活的思想教育,加强了广大社员对旧社会、阶级敌人的恨,对新社会、阶级兄弟的爱。
(四)学习和宣传政策,按党的政策办事。
公社党委一直坚持把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重要议事日程。他们坚持了公社干部七天集中学习一次,大队干部每半月组织学习一次的制度。学习内容,以党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策和上级党委在各个时期的指示为主,并结合学习报刊、杂志的社论和文章。目前,在枹罕已经形成了“有了疑难问政策,出了问题学政策,意见分歧查政策”的良好风尚。公社党委要求社、队干部和党员带头学好政策,并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给群众。社队负责干部经常深入田间、场边或利用下雨天等农事空隙,召开社员会议,讲解政策。一九六三年初,公社党委以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全体社员学习党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五)关心群众生活。
枹罕公社各级干部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始终把安排好群众生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夏收后,教育社员多种秋菜,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决算分配中注意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收入比例关系。对困难户给予适当的照顾。对于生活有困难的社员,一方面通过发动群众互助互济,互通有无等办法,予以及时解决;另方面向群众进行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教育。
在安排社员生活中,还注意了群众日常生活零用钱的问题。积极开辟副业生产门路,多方面增加社员收入。
(六)干部参加劳动,领导生产。
枹罕公社干部经常深入大队、生产队蹲点,参加劳动,领导生产。公社干部实行了“二八制”(十天内八天工作和学习,两天劳动),要求每人全年至少劳动七十二天;大队干部实行“十五制”(十天工作、学习,五天劳动),要求每人全年至少劳动一百二十天。他们通过参加生产,了解社员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公社党委在领导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对于每项重大问题,必须首先派干部深入生产队,广泛征求队干部和社员的意见,经过大家充分讨论,统一思想,然后做出决定,贯彻执行。
(七)切实扶助困难队改变面貌。
一九六三年,公社除了加强对困难队的领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队与队之间的互助协作以外,还从公社的公共积累中拿出八万元,国家投资五千元,帮助这些队购买了大牲畜一百零三头,架子车三十辆,化肥四吨。同时,公社和大队还经常向困难队的干部和群众进行树雄心,立大志,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并协助他们健全领导班子,加强团结;在工作方法、技术措施等方面,也给予具体指导。经过重点帮助,在原有的困难队中,除两个队在粮食生产上赶上了一九五七年的水平外,其余的队都超过了一九五七年的水平,现在全社已没有困难队了。
采取扎实措施,保证粮食增产
枹罕公社获得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科学实验,尊重历史经验,尊重群众的创造,并善于把三者结合起来。
(一)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
几年来,本着整修结合、以整为主的方针,有计划地整修了各条水渠,加固了大堤小坝,一九六二年还修建了一条新渠,使北山脚下的四百多亩旱田变成了水地,当年产量比原来提高两倍以上。并给原有的水地增加了水量。现在各条渠道都是宽阔畅通,堤固坝稳,基本作到了“旱年不缺水,雨季不受涝”。在灌水问题上,他们的经验是,因作物灌溉,适时灌溉,适量灌溉,不能千篇一律。
“麦子三四叶,蚕豆刚含苞”,“阿勃三叶加一心”,是这里几种主要作物第一次灌溉的时间。现在枹罕公社的用水制度是先下游、后上游;先砂土、后粘土;小畦漫放、经济用水;合理照顾缺水队。
(二)扩大肥源,提高肥效。
枹罕公社各生产队都十分重视肥料。“计划派肥,计划用肥,按质论价,超额奖励”的肥料制度,大大提高了社员积肥投肥的积极性。他们一方面继续大抓原有的肥源,积家肥、猪、羊肥和炕灰炕土肥,同时积极拾野粪、拉城肥。山原地带还广烧生灰。大力提倡增养家畜、家禽,不仅扩大了肥源,而且增加了副业收入。一九六三年,全社的猪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了百分之二百九十九,羊增长百分之三十二点三二。
在用肥上做到了合理用肥和经济用肥,普遍推行“整粪、整籽”,并按不同作物的特点施肥。化学肥料已经普遍使用了。由于肥料的增多,肥效的提高,产量大大地增加了。
(三)通过试验,推广良种,合理密植。
一九六○年在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引进了“阿勃”、“阿夫”麦种,并在小块土地上试种,证明“阿勃”生长良好,不倒伏、产量高,比当地的“兰麦”产量高百分之三十以上。他们就决定推广“阿勃”良种,在各队都种了试验田。通过试验、示范,一九六二年以来,大量推广了“阿勃”良种。
为了继续培养良种,公社几年来还坚持种“种子田”,精心育种。同时,也非常重视块选、场选、穗选、筛选种子,并且单收单打,专仓保管,保证了良种的纯度,对增产起了重要作用。历来,当地流传着“稀田吃饱饭,稠田图好看”的说法,不愿合理密植。因此,一九六二年提出合理密植,经过各队反复试验,效果很好,才被群众接受并推广。合理密植的同时,还实行合理套种。在小麦、青稞中套种豌豆,在蚕豆中套种芥子,既能增产,又能肥地。
(四)适时翻地,合理倒茬。
这是两件重要的增产措施。各生产队每年根据“伏上犁”的经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夏田都在伏天犁一遍,经过一段曝晒,又犁第二遍。到秋分前,普遍打耱两遍,冬至前后又打碾一次。这样在春耕播种时,土松、墒饱、地力壮。
合理倒茬在枹罕公社已经相习成规。在每年开种前,生产队结合制定生产计划,就请老农“传经”,提出倒茬计划。这样年年调,合理调,地肥、茬顺,保证了增产。
(五)加强田间管理,狠抓锄草。
为了彻底消灭田间杂草,枹罕公社提出“一锄、二扎、三拔、四捞”的口号,采取连根拔的办法,消灭一切杂草。
坚持勤俭办社,民主办社,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枹罕公社根据上级党委的有关决议和指示,经常开展“一学、二议、三对照、四行动”的活动。“学”,就是学习外队、外地的先进经验;“议”就是发动群众,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对照”,就是用自己的对照别人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行动”,就是把有效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其开花结果。具体作法是:
(一)民主制定计划,上下紧密结合。
一九六一年以来,制定计划都先由下而上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再自上而下地提出建议指标,反复讨论,最后由社员大会民主决定,计划真正落实到群众中去。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首先注意做好思想工作。去年有的高产队,有“增产到顶”的思想;低产队不敢提增产指标。他们就发动社员,一看有利条件,二找增产措施,三算增加收入的办法,增强社员信心。
(二)加强劳动管理,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充分发挥劳动潜力。
在劳动管理上,抓了基本劳动日、劳动定额、小包工制、评工记分等主要环节。从种到收,普遍推行定领导、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定工分的责任制,做到人人有活干,事事有人管。他们的办法是,每年在农活上手之前,各大队先召集有经验的老农,采取比、算办法,对上年沿用的定额进行一次调整,然后提交各生产队的社员大会反复酝酿讨论,使每个社员了解各类农活的定额差别,质量要求。经民主讨论通过后,就坚持按定额办事。
(三)公开财务账项,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枹罕公社在财务管理方面,一直坚持勤俭办社、民主理财的原则。钱、粮、工分、物资都有一套较好的管理制度。
钱:实行计划收支。每年的收入(包括农、牧、副业收入等)都纳入计划。各项支出,都有严格的审批制度。规定十元以上的支出,必须经过社员大会讨论决定,五元以上的现金,必须及时存入信用社。由于实行计划收支,全社生产费用逐年下降,一九六二年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六点八,一九六三年则降为百分之十九点九。
粮:集体所有的粮食,均实行专人保管,专粮专仓,分类储藏;仓库的启封,都有财粮管理小组负责;粮食出库、入库,都有社员参加监督。由于管理得好,粮食损耗很少。江牌大队一九六三年十二万多斤种子粮,损耗率千分之四,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工分:社员工分,实行“一登记,二发工票,三记手册,四上账”的一整套办法。当日工当日记,并把工票发到本人手里。记手册、上工账都是利用空闲时间,当众进行。干部的劳动工分,由社员代表发票记手册,干部与家属的劳动工分,分开公布,让社员对比审查。
物资:为了防止各种农具、物件的损坏、散失,各队选出了公物保管员,有的队定了公物使用、交接制度;建立清册,及时清点。
几年来,一直坚持了各种账项的“日清、旬结、月公布”制度。去年秋季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又健全了会计互助网,加强了会计辅导工作。在每次检查评比时,把财务工作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会计工作“试验田”,摸索经验,带动全面。
(四)改进饲养管理,积极发展牲畜。
为了把牲畜养好、管好、用好并促进繁殖,他们首先选派觉悟高,责任心强,有实际经验的社员,担任饲养工作。其次,每月开展一次饲养管理的检查评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在饲养管理中作到“四勤、六净、五不使”。四勤:勤刷扫、勤喂饮、勤积肥、勤治病;六净:草净、料净、水净、槽净、圈净、畜体净;五不使:瘦弱时不使,有病情不使,孕畜不使,幼畜不使,社员个人不能随便乱使。使用时,还要根据牲畜具体情况,分别作出定额,量力使用。在合理使役牲畜的同时,他们还很注意牲畜的配种繁殖工作,积极发展牲畜。
枹罕公社,经过社会主义教育以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更加健全和巩固起来。全体社员参加集体生产的积极性也愈来愈高,热爱集体,勤俭办社,民主办社,已成风气。
枹罕公社党委还看到,虽然,几年来他们连续获得了好收成,但是他们在领导全社农业生产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他们向全社干部和群众指出,在今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继续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多下苦功,做“笨”工作,戒骄戒躁,充分发扬革命精神,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红旗,乘胜前进,夺取更大的胜利。
(原载一九六四年六月十日《甘肃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