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把解放军的传统带到建设岗位上去 转业军人王天成活学活用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4
第2版()
专栏:

把解放军的传统带到建设岗位上去
转业军人王天成活学活用解放军政治工作经验
据湖北日报报道:武汉江岸车站老场运输车间二班的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王天成,一九五四年从部队转业后,一直保持和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不断改进自己的作风和工作。
以革命精神对待困难
王天成同志到了铁道部门以后,有八年多的时间是在工程部门参加新线建设,对铁路运输还是陌生的。一九六二年八月,当领导分配他到江岸车站工作时,心里就有些嘀咕:我能干得了吗?
来到二班,车间负责人领他转了一圈,看到川流不息的机车、蜘蛛网似的作业股道、密密麻麻的道岔和繁重的运输任务,心里是既高兴又紧张。干部、工人见来了个政治指导员,就议论开了,有的说:“来了个能说会道,不懂运输业务的指导员,生产怎么能搞好?”老工人们说:“部队下来的干部,热情肯钻,什么事情学不会?”王天成听到这些议论,看到复杂的工作环境,开始还想要求领导再调回工程部门;后来一想,在困难面前低头,就如同在战场上逃跑一样,我能当逃兵吗?这时,党总支书记沈树柏也看出了王天成的心事,就将自己走过的路子讲给他听,说:“搞政治工作不懂得生产,确是无法做到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但是只要我们听毛主席的话,团结群众,依靠老工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总支书记的一席话,给他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从此,他下定决心,钻进去,干到底。
先当学生 后当先生
王天成面对生产业务不熟的困难,想着毛主席“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的教导,觉得自己的出路只有一条:拜人为师,从劳动入手。他同许多工人交上了朋友,并且通过跟班劳动的机会,请他们讲解作业过程和规章制度。他这种虚心好学的态度,深深感动了干部和工人。老工人刘万顺、范洪发说:“王天成没有一点架子,有问题就和我们商量,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学、反复问,从不装懂”;“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和我们在一起,真是个难得的好支部书记”。从此,工人一见王天成,就主动给他讲这讲那,讲的内容也远远超过了生产的范围。在干部和工人的热情帮助下,王天成很快就把整个作业过程,几个主要工种的基本规章制度和现场设备情况、关键地带、关键工种熟悉了。
吃透两头 心中有数
王天成经常想:“熟悉了生产情况固然重要,但做工作如果不了解上头的指示精神,也会迷失方向。”因此,他对上级的每一个指示、决议,都反复地学、反复地联系实际来思考领会。他不仅自己学,还组织党员干部反复学,反复想。
王天成同志重视领会上级的指示精神,同时也重视熟悉本班每个职工的情况。他的想法是:“要做好人的工作,首先就得了解人。”可是他们班里九十多名职工,百分之八十分居在武汉三镇,上班很不集中,下了班连人也见不到。他针对这种情况,学习部队指导员的方法,建立了一本“台账”。在生产时间,就跟班劳动,了解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和生产情绪;业余时间和星期天,就同住在单身宿舍的职工谈心或到职工家里访问。班里有家属的职工共七十二名,现在他已走访了六十多户,有的已经去过八次。这样日积月累,不仅把每个职工的姓名、职务、籍贯、住址、个性、特点熟悉了,而且知道每个职工家里有多少收入、有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几个上学的。由于他熟知每个职工的情况,他对职工中的问题发现得快,知道得清楚,解决得也及时,做到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雷厉风行 扎扎实实
王天成同志经常说:“干革命就得有个革命的劲头,办事就应该说干就干,要干就要干到底。”解放军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个好的战斗作风。”这些年来,他一直是用这些话激励自己,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他对上级的每个指示,都非常严肃认真,不马虎,不拖延,一贯到底。今年二月他们既要进行“五好”职工评比,又要搞春节运输。当时,党总支根据车站党委的要求,指示他们要抓思想工作,又要组织职工学习。他就立即召开了支委扩大会,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作了明确分工,立即贯彻执行。王天成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不管谁的问题只要一过他的耳目,就顺藤摸瓜,一抓到底,马上行动,立即解决。干部和工人对他这种说干就干的工作作风非常敬佩。工人说:“王指导员真有一股解放军的战斗作风,不怕苦,不怕困难,不讲条件。”党总支书记沈树柏说:“他对上级的指示从来不择口味,总是不打折扣,立即执行。”
说服教育 耐心帮助
对待职工的思想问题,只能说服教育,不能强迫命令。这也是王天成经常强调的。
王天成一到二班,有的同志就向他介绍了班里八名“老落后”的情况。当时,有的人还要求领导调走几个。王天成说:“党派我们来就是做工作的,都调走了还要我们干什么。”再说,“这些同志都是我们的阶级弟兄,他们有毛病,我们有责任。只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耐心帮助,把工作做到家,他们是一定能够转变的。”仅年把多的时间,八名“老落后”真转变了,有的当了先进生产者,有的成了生产中的骨干。过去谁都不想要他们,现在调到哪里,哪里欢迎。这些同志是怎样转变的呢?看看青年制动员刘家旺的转变就知道了。
刘家旺过去是全站有名的“老落后”。群众给他编了一首顺口溜:“橡皮脸,刘大头,光出事故,光挨扣,大家替他真发愁。”不管你怎么说,他总是不改。为此,王天成同志不但到他家里去访问,还搬到单人宿舍,和他住在一起,生活上关心他,思想上帮助他。如讲他父亲为什么会饿死,讲他母亲为什么会入党当了先进生产者,对刘家旺进行两个社会、两种遭遇的对比教育,大大激发了他的阶级感情,终于使他说出了甘居落后的心里话。他说:“我有缺点是不对,可是大家认为我已坏到底,不管大会小会总是批评,好的看不到,我想,反正完了,批评就批评吧!”针对这个情况,王天成除了自己坚持和他继续谈心外,还介绍毛主席有关的著作让他学习,发动班组干部、积极分子主动热情地关心他、帮助他。这样,刘家旺终于转变了:学习积极了,工作上兢兢业业。一年来,他不仅没发生任何事故,还杜绝了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有的工人说:“现在的刘家旺和过去相比,好似两个人。”
以身作则 为人表率
王天成同志处处都以解放军为榜样。他常说:“解放军战士所以思想一致,行动统一,因素虽然很多,不过重要的一条是干部处处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因此,他自己的一切行动,也都注意把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他的体会是:“说得好,做不到,等于白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自一干;自己的屁股坐不正,就没有勇气管别人。”
王天成为人谦虚,生活简朴,从不乱花一分钱,被褥脏了自己洗,衣服破了自己缝,转业十多年来,在部队用的一个针线包、一把小剪刀,一直用到现在。一九六○年,他在工程三处建筑队工作时,生了病,事务员怀着一颗好心,把食堂节余的粮食拿了三斤给他,他拒绝说:“国家当前有困难,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和群众同甘共苦……。”王天成对自己生活上是低标准要求,但在工作上又是高标准要求。班主任刘元安说:“王天成同志在生活、工作作风上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关心群众 无微不至
王天成同志有一本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作,他经常读、经常想。他说:“毛主席真伟大,连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等问题都想到了,所以人民群众拥护党,关心革命工作。现在,我们如果光发动大家干工作,不关心职工的痛痒,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就不会高。”他又回想到自己在部队当战士的情景:有几次家属到部队去看他,指导员、连长都是亲自送饭、打洗脸水,战士们争着收拾房子,班里干部送这送那。平时,有点不舒服,干部战士问长问短。他说:“现在想起这些,心里还是热呼呼的。”正因为这样,他才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制动员李喜根病了,他就亲自煮稀饭、化糖水端在床头;老工人郑官清病了,他买了水果,一次又一次地送到医院、送到家。职工结婚他去祝贺;职工家里死了人,他帮助料理丧事。……干部职工对王天成的这些举动,看在眼里,甜在心里。老工人童德喜说:“王天成的心和我们的心是贴在一块的,有了这样的好支部书记,不愁大家没干劲。”
团结干部 依靠组织
“班子”团结,是做好工作的关键。王天成深深感到自己对于团结负有重要责任。他除经常向干部讲解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的重大意义外,还特别注意定期召开生活会议,沟通思想,解开思想疙瘩。他尊重行政干部的职权,向下面谈工作,讲问题,总是先和主任商量。工作中有了缺点或出了问题,他主动担“担子”,不埋怨别人,不推卸责任;工作中有了成绩,他又很谦虚,把荣誉让人。干部团结得好,亲密无间,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个单位的工作要做得好,单靠少数几个干部,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王天成同志还非常注意发挥支委会的集体领导和各个组织的作用。凡是重大问题,他都要提交支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分头贯彻执行。每个时期对党员都有具体要求,交给任务的同时,还具体地交给办法。班里的十八名党员,都能主动和群众交朋友,做思想工作,都能严格地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因此,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非常突出。此外,王天成同志还能根据党支部对工会、共青团的要求,具体指导他们的工作。由于团的组织作用发挥得好,从一九六二年以来,班里的青年们连续两年多未发生任何事故。团支部书记程浩然说:“我们所以能够起到党的助手作用,是和指导员的具体帮助分不开的。”工会主席李金玉说:“指导员不是以领导自居,总是和我们一起商量研究问题,工作中的困难,他能及时帮助解决;提出开展某项活动,他总是全力支持,工作越干越有劲。”
从学习毛主席著作做起
王天成同志所以能够把解放军的传统作风保持下来,发扬光大,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获得成效,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能够坚持不断地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办事。王天成系统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是从一九六○年底开始的。几年来,他先后学习了毛主席的三十五篇著作,特别是《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三篇文章,反复学习了十二遍之多,学一次得到一次启发,用一次有一次收获。他为什么能这样自觉地反复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呢?在实践中,他有过不少的教训。
一九五六年,王天成被提任政治指导员之后,对工作满腔热情,工作再多、再苦,没有叫过一个“难”字,一心一意地想把工作搞好。但常常事与愿违,费了很大劲,有时任务却完成得不好。这是什么原因?他自己无法解答。一九六○年底,上级党委让他到地方党校学习,他就带着这个百思不解的问题学习了四个月。在学习中,毛主席的著作,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心。他读着毛主席的书,想着以往工作中的问题,觉得毛主席的话字字句句都说到了自己心里。从这时起,他才认识到原来工作没搞好的根本原因,是对毛主席著作读得太少,便立下了“为革命而学习”的志愿。现在无论是思想上的问题还是工作上的问题,他总是到毛主席著作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去年一个时期,有的职工认为事故消灭不了,他就用毛主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思想进行教育,并组织大家学习《愚公移山》的文章,使全体职工树立了雄心壮志,结果全班创造了二百多天无事故的优异成绩,受到了铁路局领导的嘉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