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培养出来的人个个顶事——宜黄山区发展多种形式民办小学深受群众欢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4-06-29
第2版()
专栏:

培养出来的人个个顶事
——宜黄山区发展多种形式民办小学深受群众欢迎
本报记者 宋培基
面向生产
宜黄县是江西省东部的一个山区。这里崇山峻岭,学龄儿童多是三三两两分布在各个山村,过去想上学非常困难。现在,这里除国家创办了不少小学外,当地群众在政府的倡导下,三家五家,十户八户,自聘教师办起了许多简易小学,使百分之九十的学龄儿童入了学。
这里的民办小学已经遍及全县百分之八十的山村。全县民办小学发展到了二百五十六所,占农村小学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一。民办小学的学生达四千九百八十多名,担负了全县半数小学生的教育任务。
宜黄民办小学办得好,群众热心办学,主要是做到了面向生产,服务生产。
这里的许多民办小学,是群众从有利生产出发自己办起来的。二都公社有个丰山生产队,地处山湾,田地多劳力少,像放牛、拣粪、砍柴、打猪草等辅助性劳动,很多都需要儿童担负。全村有七至十二周岁的学龄儿童十二名;村庄小,儿童少,国家无法在这里办学校,过去上学要到相距四里多路的二都小学去。这样,读书就无法参加劳动。一九六二年,全队社员经过商量,决定在村里办所小学。四个年龄七岁的小学生,根据家长意见,安排全天读书;五个放牛的小孩安排中午读书,早晚放牛;还有三名儿童年龄稍大,家是贫农,人多劳力少,需要参加一定的劳动,学校就安排他们上半天学或早晚读书。这种办法,既解决了儿童读书的问题,又将看牛、砍柴等占用的成年劳动力换出来投入农业生产。
这里的民办小学,教学上也尽量结合生产。棠阴公社罗钱宫民办小学有十五名学生,群众聘请了本地的一个高中毕业生当教师。这位教师根据群众的要求和农村生产的需要,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除教语文、算术外,每天还把学生家长当天所作的一些农活的名称教给学生;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专门设了农村应用文、珠算、简易簿记和写毛笔字的课。结果,学生对农活常用字都会认会写,有八名学生还学会了写借条、领条和收条,以及简单的记账方法;珠算除了加减乘法外,还会演算除法的小九归,回到家里都能帮助家长算工分,记些简单的事。很多的民办小学,还设立了农业知识课,经常给学生讲当地有关的农业知识;有的教师针对山区偏僻的特点,举办了新式农具、排灌设备、机械动力、化肥等图片展览,都深为群众欢迎。家长们谈到民办小学便津津乐道:“读这书懂道理,又很实用,培养出来的人个个顶事。”
因地制宜
山区学生居住分散,学额不足,一般一村只十来个学生,这是发展民办小学的一个不利因素。宜黄县的经验证明,采取小型灵活、多种多样的方法办学,不利因素就能化为积极因素。
在办学形式上,这里突破了所谓正规办学的“框框”。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学额不论多少,只要群众要求办学,三个五个、十个八个学生,都可办起学校。学校可以办全日制的,也可以办半日制的,可以同时有牧童班、早晚班、流动教学班等。每所学校可以教语文、算术、音乐几门课,也可只教语文、算术两门课,少数的甚至只教认字,这都由家长和教师互相商定。
黄陂公社有个秀山民办小学,有十五个学生,如果只办全日制学校,有六七个贫下中农的子女,无法上学。学校针对这一情况,对每个儿童一个个地作了安排:有读全日制的,有读半日制的,有读“放两头,挤中间”的牧童班的,有读早晚学的。结果,全部适龄儿童都入了学。这个学校还长期坚持“白天教小孩,晚上教成人”的“一揽子”的办学方法,主动地负担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现在,全村五十岁以下的五十多个男女社员,都认识字,会打算盘,会记工分;老年社员也有百分之六十的认识几十个字到几百个字。过去文化十分落后的山村变成了“文化村”。
东陂公社河溪生产队,有三个儿童家住在一座“岭像凳,路像壁”的山岭上,不能下山来上学;民办教师定期上山,登门教学,解决了高山上三个孩子读书的问题。
宜黄县民办小学在学制和假期方面,也根据群众习惯、季节特点作了改进。例如群众习惯春秋两季始业,民办小学就规定春秋两季招收新生。山区冬季一般冰雪较多,学生上学不便,不少民办学校便缩短或者不放暑假。其他如农历节日假、农忙假等,全由家长作主,不强求一致。
因陋就简
现在山区的经济水平还不那么富裕,用穷办法来办学,尽量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看来是发展巩固民办小学的重要一环。
宜黄县民办小学的校舍,多是利用民房,或由群众献工献料修缮的破祠古庙;课桌、板凳绝大部分是学生自带或学校用木板搭成的。黄罗嶂民办小学一九五六年刚成立时,没有校舍,群众就借出房屋,没有课桌、板凳,就大家自己动手搭,没有课铃就用学生家长的马铃,没有黑板就用油漆的旧床板代替,没有毛算盘,教师就上山砍竹子自制。家长和教师一齐动手,白手起家建起了这所学校。至今,这个学校办学八年,办学费用除每月一元多钱的粉笔、灯油费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费用了。
为了尽量减轻学生家长负担,这里的许多学校还提倡“一师多用”。二都公社南陂民办小学只有十五名学生,要负担一名教师的工资。经生产队与教师协商,由教师兼任生产队的会计,每年补助工分三百个;家长负责供膳,每月工资议定九元;晚上再兼教成年夜校,每月得学费四元。这样,每个学生每月平均学费只六角,读书一年只花七元二角钱。教师的工资除伙食外,每月平均十五元左右,同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当。据调查,全县民办教师兼任了生产队会计的,约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三十。
在学费的筹集上,大都实行“谁上学谁出钱与适当照顾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办法。安槎公社罗湾民办小学,有两个贫农家庭人口多,经济较困难,经教师提出意见,家长委员会讨论同意,酌情减免了学生的学费。有些贫农、下中农不能按月缴纳学费的,可以缓交或延至夏秋分配后交。
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还鼓励民办小学教师利用空闲时间适当参加些有收入的集体劳动,以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
各级扶持
宜黄县从县、公社到大队,都十分注意加强对民办学校的领导,并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学校健康发展与不断巩固。
在领导和管理方面,县文教部门做到了“五有”和“四抓”。“五有”:远景规划有民办小学,工作计划有民办小学,布置工作有民办小学,检查工作有民办小学,汇报工作有民办小学;“四抓”:抓发展规划,抓每年扶持民办小学的经费使用,抓巩固提高工作,抓教材的供应。公社根据上级指示和当地具体情况,抓本公社民办小学发展规划,加强民办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生产大队直接管理民办小学,由队干部、教师和贫下中农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或家长委员会,凡聘请教师、筹集经费、整修校舍、添置设备、解决教师生活待遇等问题,都由学校管理委员会或家长委员会讨论决定。
为了从政治上鼓励民办小学教师办好学校,全县每年召开一次民办小学教师大会,对成绩显著的民办小学给予表扬;对热心办学的基层干部、学生家长和教师,也给予表扬。从一九五六年秋季开始,这个县对民办小学与民办小学教师还从物质上给予奖励和扶持,并重点照顾一些穷队的工资偏低的教师。
民办小学大发展后,县的有关领导部门非常重视抓巩固整顿工作。一般是一年抓两次,在开学之初抓一次,以巩固群众办学的基础;学期结束时抓一次,帮助民办小学教师订立合同,总结工作和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
六年来,宜黄全县民办小学为生产队共培养出记工员二百五十名,保管员八十八名,会计九十六名;毕业生除少数升学外,有二千一百多名参加了农业生产,成为有文化的新型劳动者。这对促进山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巩固集体经济,推动生产,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民办小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初步形成了一支质量较好的教师队伍。全县有民办教师二百五十九名,其中共青团员占百分之二十四点七,文化程度达初师、中师水平的占百分之七十六点四。这对今后民办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